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7-02-19 15:23:32※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11
: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
: ;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
: 座不得谈。
这则《世说新语》故事中的主角“陈林道”,
是曹魏九品官人法创始人“陈群”家族的后人。
陈逵,字林道。
他不是陈群的直系后代,而是陈群叔父“陈谌”的后裔。
陈谌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世说新语》中的“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里的“季方”。
(“元方”则是陈群的父亲“陈纪”)
(陈群的父亲“陈纪”不是袁术的部将陈纪,两人只是同名同姓)
汉末魏晋时期的颍川许昌陈氏家族,
在曹魏时以“元方”的子孙陈群、陈泰父子较为显赫,
进入晋代后,则是“季方”的后代较有表现。
晋惠帝元康年间(291-299),
“季方”陈谌的曾孙“陈准”曾经与张华分任中书监、中书令,
也就是居于西晋前期权佞荀勗口中的“凤皇池”之位。
此后,在贾后死于武装政变后的大乱期间,
陈准被拜为太尉、录尚书事,
可说陈准长期处于西晋权力中心。
陈准有件事值得一提:
周处(就是除三害的那位)在官居西晋的御史中丞时执法严格,
宗室梁王司马肜曾因违法而被周处严厉追究过。
后来,氐族齐万年举兵反晋,众多朝臣忌惮周处执法严格,
于是纷纷推荐周处前往征讨齐万年,
目的是将周处从执法之位移开。
非常不妙的是,后来梁王司马肜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
奉命西讨齐万年的周处因而必须接受司马肜的指挥。
当时担任中书令的陈准,判断司马肜绝对会借机报复、置周处于死地,
于是陈准公开主张:
朝廷应该直接以诏命指定将领担任周处的前锋,
否则主帅司马肜必然会让周处打先锋,
在这种情况下,“有怨无援”的周处必败。
虽然陈准冒着得罪司马肜的危险来帮周处说话,
但朝廷没有采纳陈准的意见。
最后,司马肜果然派周处率 5000 人进攻拥众 70000 人的齐万年,
同去的友军又接受司马肜的指示观望不救,
周处就这样战死沙场。
一直到琅邪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进位晋王之时,
周处才被追諡为为“孝”。
上面说的这位“陈准”,是“陈林道”陈逵的祖父。
陈逵的父亲是“陈眕”,陈眕最有名的事蹟,
是晋惠帝太安三年(304)时,
时任禁军将领左卫将军的陈眕号召朝臣,
与司徒王戎、东海王司马越等纠集各地军队十余万,
拥惠帝御驾亲征,北讨据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
结果却在荡阴之战因轻敌而惨遭大败,惠帝被俘至邺城。
(司马颖军的主将“石超”,
是石苞的孙子、石崇的侄儿)
(文天祥〈正气歌〉里的“为嵇侍中血”,
就是这场荡阴之战中的事迹:
嵇康之子嵇绍当时官居侍中,随侍惠帝身边,
在刀光箭雨中坚持护卫惠帝而死。
《晋书‧忠义传‧嵇绍传》说:
“(嵇)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
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文献上对于陈眕的事蹟记载较为零散,
此后可以看到陈眕在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初向石勒投降。
但在晋元帝在位期间,又可看到有陈眕任“镇东”将军,
(推估是在元帝太兴四年(321)左右)
看来陈眕后来大概又找到机会南渡江东投靠建康东晋朝廷。
元帝之子明帝继位后不久,陈眕被任命为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辖境在辽东地区,显然是遥领性质,此时是明帝太宁元年(323),
之后就没再看到陈眕的相关记载。
陈逵继承了祖父陈准、父亲陈眕的广陵郡公爵位,
在东晋朝廷仕官。
陈逵的经历在文献上记载很少,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59(孙统评谢安)刘孝标注引《陈逵别传》说:
“逵少有干,以清敏立名。袭封广陵公;黄门郎;
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
可知陈逵在年轻时,就以才干与品格为人所知。
而从《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11(鸡笼山陈逵叹孙策)这则故事的内容来看,
还可以知道陈逵是时人眼中的清谈能手,
许多谈士对于挑战陈逵跃跃欲试。
(上面提到的《世说新语‧品藻第九》59(孙统评谢安),
板上已经贴过,有兴趣的板友可参看。
文章代码:#1HkAjKB8
文章网址:https://www.ptt.cc/bbs/SAN-YanYi/M.1371056980.A.2C8.html)
陈逵是否曾跟着父亲陈眕先降石勒、再南奔东晋,
还是如同当时许多世家贵族子弟一样早已先南渡江东,
这些已不得而知了。
故事中的“陈林道”陈逵之所以“在西岸”,
正是因为他当时官为“西中郎将、领淮南太守”,
戍守长江建康上流的重镇历阳,
位于濡须、东关的东北方之长江西岸。
至于故事中陈逵与众谈士相聚的“牛渚”,
则大约位于历阳对岸,此地有个更有名的别名,
叫作“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