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
^^^^^^^^^^^^^^^^^^ ^^^^
: 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1)居阳城山,积学
^^^^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说刘焉的先人,
于“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照一般行文惯例来看,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说:
刘焉的祖先被徙封为“竟陵侯”,
所以其后代就移居到江夏郡的竟陵县了。
不过,这个记载的确实性,
一开始我觉得好像有可以商榷的余地。
因为《后汉书》里还有另一个“竟陵侯”的记载,
看起来好像会与〈刘焉传〉的说法有牴触。
然而,在作了一些假设与计算之后,
发现《后汉书》的记载确实有可能成立,
也就是说是我太多疑啦!
以下把假设推敲的过程也贴出来,
有兴趣的板友不妨也来看看我是不是还有哪里有漏洞。
根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城阳恭王刘祉传》的记载,
刘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远房侄儿,
乃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
(长沙定王与刘焉的祖先鲁恭王以及汉武帝,他们彼此是兄弟)
这位城阳恭王刘祉,他的儿子与子孙好几代都是东汉的“竟陵侯”。
光武帝封刘祉为城阳王,但刘祉在病死之前,
上书归还了城阳王的玺绶,光武帝依从刘祉的请求,
封刘祉的嫡子刘平为“蔡阳侯”,
让刘平以“列侯”的身分来继续传承先人香火。
不过,刘平后来因为犯法而被削除封爵,
到了光武帝之子明帝的永平五年(62)之时,
刘平才又被另外封为“竟陵侯”。
在刘平之后,接下来还继续传承了至少有三代。
〈城阳恭王刘祉传〉是这么记载的:
“(刘)平卒,子真嗣。真卒,子禹嗣。禹卒,子嘉嗣。”
换句话说,在刘平死后,其子刘真、孙刘禹、曾孙刘嘉,
也都还是“竟陵侯”。
然而,〈刘焉传〉说“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
如果刘焉的祖先要能够“徙封竟陵”,
前提必须是当时已经没有人被封为“竟陵”侯了。
但是,章帝“元和”年间,相当于公元 84~87 年,
与明帝永平五年(62)之间的时间差距,最多也只有 25 年左右。
这 25 年的间距,塞得下从刘平到刘嘉那么多代人吗?
由于史书并未记载刘平及其子孙的生卒年,
这里需要假设一下来作估算。
刘平的父亲城阳恭王刘祉死于光武帝建武 11 年(35),
时年 43 岁,可知刘祉出生于公元前8年(汉成帝绥和元年)。
假设刘祉、刘平、刘真、刘禹、刘嘉这五代人,
每个人都是16岁生子,
那么刘平出生于公元8年,
刘真出生于公元 23 年,
刘禹出生于公元 38 年,
刘嘉出生于公元 53 年。
由此可知,在刘平被汉明帝封为“竟陵侯”之时(62),
其实有可能刘平到刘嘉这祖孙四代都已经活在世上了!
这么一来呢,刘平他们祖孙四代,
如果在“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这件事发生之前(84~87),
便已先后继承成为“竟陵侯”,也是不会有问题的。
当然啦,这是以每个人都 16 岁就生子的假设来推算的,
虽然看来可能略显极端,但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公元 53 年与 62 年之间还有 9 年的时间弹性,
而公元 53 年距离公元 87 年的时间间隔更多达 34 年,
即使每个人的父亲都晚几岁生子,应该也不会影响前面的推论。
因此,结论就是:
在刘焉的祖先被东汉朝廷封为新封的“竟陵侯”之前,
刘平、刘真、刘禹、刘嘉四代人先后都曾当过“竟陵侯”,
这个记载应该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话说回来,《后汉书》并未记载刘嘉在继承竟陵侯爵位之后的结局如何,
也没说他的子孙情况如何。
在刘焉的祖先于章帝元和年间被封为竟陵侯的情况下,
合理的可能情况大概有以下这几个:
在那之前~~
1.刘嘉也死了,而且无人可继承其爵位,国除。
2.刘嘉被改封到别的地方去了。
3.刘嘉因故被降封(这结果也是被改封到别处),
或是被削除封爵。
假如刘嘉的结局是上面的第一项,也就是刘嘉死了、且无继承人,
那么,当刘平被封为“竟陵侯”之后,
在那约 25 年当中,
刘平以下四代的“竟陵侯”侯爷都死了!
这感觉还蛮~~~~~
: 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
: ,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
: 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
: 言,意更在益州。会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2)而并州杀刺史张
: 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当收俭
: 治罪;(3)扶亦求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及太仓令巴西赵韪去官,俱随焉。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