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青州名将多薄命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15-12-02 01:03:47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讲到“武安国”的名字,
:  除了以“武安”为姓的想法以外,
:  当时人也常常以“字”称人或自称。
:  如果说“安国”是“字”的话,
:  那可以帮他配个字义搭配的“名”。
:  比如说,关羽的儿子关兴也是字“安国”,
:  那么,取名叫“武兴”如何。
:  话说回来,汉代本来就有人取双名“安国”的例子,
:  像是汉武帝时的“韩安国”。
:  若把“安国”看作是武安国的“名”的话,
:  参考一下韩安国字“长孺”,
:  那武安国也比照办理吧:
:   武安国,字长孺~~
:   (武长孺?)
也来替这位虚构人物说说话。XD
其实东汉时不取双字名虽是个趋势,但也未必尽然。
举例来说,著名外戚梁冀的家人,
有名叫梁安国的、也有名叫梁不疑的。
王侯中刘安国可确定的也有两位。
另外有位报仇名人苏不韦,也是双字名。
还有一位会稽山阴人谢夷吾,也是双字名。
是否觉得很眼熟?
是的。这些都是自先秦或前汉以来已流行的双字名。
不否认,确实在《后汉书》中,双字名比起《史记》、《汉书》要少得多了。
为什么呢?
主要应该是因为公羊学的流行,认定“春秋讥二名”。
虽说西汉已经定儒学为国学,以公羊家为主流,但或许推广还需一段时间。
所以“安国”、“兴国”、“不疑”、“不害”、“何忌”、“无忌”、“去疾”
还有古怪难解的“夷吾”、“食其”、“婴齐”等,
都还是常见的菜市场名。
但《后汉书》中则似乎相对难找到了。
有没有可能就连上述少数几个人都只是“以字行”呢?
(像是关兴字安国,或是冯翊李丰字安国等)
不否认有这可能,但我想不会全都是。
至少很难想像“字不疑”或“字夷吾”这种怪现象。
东汉以降,“字”通常较有意义且与名配。
(可曾发现实际春秋风不尽然?“管夷吾”字“仲”,字只是排行。)
更明确的证据是,
东汉名学者马融的族人马日磾,字翁叔。
这很明显就是模仿金日磾的。
(顺带提一下教育部辞典,把这注音“ㄇㄧˋㄉㄧ”,没道理。
 这应该只是古汉语“金”字连音的特殊结果,本非定音。
 (古汉语金是收 –m 尾的,与 znit连并)
 此说似不见于宋以前之注疏,而宋时已有人驳之。
 胡三省亦不采(当然胡三省音亦非绝对,但连胡都不采……),
 教育部擅采俗说,着实误人不浅!(维基百科就照这啦!))
有名有字而且不受公羊说影响!
(其实直取古人名的还有拿彭祖作名,孙皓原名彭祖,应是孙权望他长寿。)
当然啦,毕竟在《后汉书》中那样的人物很少。
也就表示在东汉重视兴学的情况下,公羊说影响人心之深。
但我怀疑可能纸面上的人名只是士大夫层的。
试看东汉汉化的北族君长中,照样就有名叫安国的!
甚至后来南北朝也还仍有人名叫食其,
甚至还有与当初朱买臣重名的一位朱买臣,
我怀疑某些奇怪的菜市场名在非士大夫层仍然有潜力。
这情况的改观一直要到公羊学退烧(东汉晚期渐有这趋势,但官方未变),
二字名真正崛起之后,
二字名开始多样化了,
当初的上古式的菜市场名也开始少了。
(提这顺带小小批评一下,
 有时候今人写小说写到秦汉间时,为情节需要必须虚构一些人名。
 但这些人名怎么看都觉得像是明清或至少是隋唐后的模式。
 罕有秦汉间那种质朴简练的风格。
 尤其是女性名,秦汉间虽也有稍似后人模式的(丽华、春华),
 但多半是一些今人看来有点怪,却质朴干净的(猛女)。
 现代作者命名时或太华丽或娟灵了些。
 又东汉至晋之女性则有种“拟春秋风”的字:X姬、X姜云云。
 →题外话是,传统礼教下,
  南阳刘秀怎么会知道阴丽华的大名还可以得知她是美人?
  (得知是美人也许还不难,但女性名姓传于外似乎违反《礼》?)
  这也是令我很好奇的。)
(另一个题外话,
 赵氏孤儿那个故事,虽说明显是虚构的,
 但从人名(婴、杵臼)看来,
 虚构的年代也相对早。至少还算有古风。
 当然啦《史记‧赵世家》虽不免有好奇之过但必有所本也是没错。)
※临时想到,补充一下。
 公孙杵臼之名虽有古风,
 但以一位“公孙”(春秋时并非普通“氏”而是高贵身分)
 入赵家为家臣也还是很奇怪。
 恐怕这一点也还是可以看出这故事出自战国人之手的痕迹。
作者: japanpirate (海盗倭寇)   2015-12-02 11:29:00
作者: Makucy (承先启后)   2015-12-02 15:42:00
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