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转文] 王道还、华佗的故事

楼主: blackillidan (太极前殿)   2015-06-28 21:20:24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LZ_HOiV ]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极前殿) 看板: historia
标题: [转文] 王道还、华佗的故事
时间: Sun Jun 28 21:19:15 2015
  各位晚安,今天贴的是去年年底王道还教授在台大的演讲:“华佗的故事”。
本篇侧记由木栅高工陈定扬教师提供。陈老师同意转贴于PTT,所以小弟在前头表
示感谢。另外小弟更不懂医学,所以真的只能分享转贴这篇文章而已。
  熟读陈寅恪著作的读者一定知道陈寅恪先生早就写文章讨论过华佗,并认为华
佗来自梵文转音,陈寿则是把众多医生事蹟合一,变成我们所见的〈华佗传〉。王
道环教授则从中医理论、西医技术发展讨论华佗医术的可能性。废话不多说,以下
就请大家欣赏吧。
  原文连结:
http://203.68.236.93/xoops2/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058&forum=33#forumpost129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佗的故事”研习侧记
主讲者:王道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时间:2014年12月30日(二)14:30~16:30
地点: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中心
撰稿者:木栅高工/陈定扬老师
引言
  目前台湾的科学史研究比较多“业余”性质,尚未形成风气,这是相当可惜的,
因为在历史研究中如果忽略科技相关的科普知识,那么许多研究将会陷入无解的框架;
而把科学的角度带入,许多史料中的自相冲突之处就可以顺势浮现。
  今天的故事主角华陀就是一个例子。在目前的历史学界,一致认为华佗是中国古
代相当传奇的医生。可是后人对于华陀的医技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有许多不同的讨
论,许多人相信华陀已经具备外科开腹手术的能力;而后来北宋时期的医师庞安石已
经开始质疑史书,认为“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更极端者如近人学
者陈寅恪也提出类似的看法,他觉得华佗可能只是假托古代医师能力的大成,可能并
不存在“华佗”此人。
  到底华佗技术的真实性如何?“科学”或许能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视野。
关于华佗其人
  华佗(东汉末,约145-207)其人的真实性其实已有许多研究,应该是真实无误,
有史料证明存在的一个人,不过他的生平事蹟的确是有可以再商榷的地方。华佗生存
的西元二世纪其实相当有意思,当时东西方的医学都有足以奠基的重要人物与理论,
以东方而言,华佗与稍早的张仲景都是相当重要的中医人才,将先前的中医脉学、草
药等知识集大成,成为今日中医的基础;而西方当时已经是罗马帝国时代,但是希腊
地区的科学仍然发达,医生盖伦提出“四体液论”,影响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
  回到华佗本人。华佗的事蹟主要来自于《后汉书》与《三国志》,两书都有华佗
的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分别是范瞱398-445,陈寿233-297。很显然的,依照基本的
史学方法,陈寿与华佗的年代较为接近,资料可信度比较高。
  就两书的内容来看,相似度实在太高。例如对华佗的介绍,《三国志》大抵如
下:“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
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
不过一两处,每处不 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
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巳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
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
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而《后汉书》的记载如下:“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游学徐土,兼
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
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
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
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
月之闲皆平复。”依此可见,《后汉书》不仅成书晚,内容显然也抄袭《三国志》。
  回头看《三国志》中的资料。〈华佗传〉是被收录在〈魏书〉中的〈方技传〉之
下,这显示当时的医生并没有被视为一种正职,医术只是“方技”的一种,华陀其实
原本也意欲出仕,可是却一直无法遇到满意的征召,所以一直拒绝,结果时局越来越
乱,反而不得其道。既然仕途不顺,所以华陀得另谋专业发展。
关于华佗的医技与形象
  虽然仕途不顺,不过华佗因为他的医术开始受到当时人们的注意。华佗对于当时
已有的中医技巧与药方使用相当娴熟,甚至开始提出他自己的新创见,《三国志》特
别强调华佗“晓养性(生)之术”,并且“精方药”、“灸”、“针”等术,但是最
让人惊艳的是他的“内科”(注1) 技术:对于需要“刳割”者,可以先以麻沸散麻醉,
然后“断肠湔洗”,术后再“缝腹膏摩”。当然这种记载显然夸大,下段再介绍。
  除了手术以外,华佗更擅长于养生之术,这是目前较为可信、没争议的部分。华
佗的养生导引之术在《三国志》中对其弟子吴普的介绍中可见一般:“普依准佗治,
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
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
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
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换句
话说,华佗主张人就是要仿效自然,适度多动,才能保健长生。
  以此看来,正史对于华佗事蹟的记载尚称中规中矩,但是为何大家今天对华佗的
认识仍然有限,甚至有误?这或许是深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第
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的介绍文如下:“治病需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推将军,圣手能医说华佗”这种写法糟糕了,华佗还是很神没错,但是在关
老爷跟前变成跑龙套的,华佗反倒成了彰显关公英勇的配角道具;而后面编写的章节
大纲,也变成了目前我们理解华佗事蹟的来源。
关于华佗医技的三重检证
  那么华佗的技术到底应该到什么程度呢?这边可以从史料、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
三方面来重新检证。
  在史料上,其实可以注意“断肠湔(ㄐㄧㄢ)洗”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常被指称
是华佗是最早能进行类似西医外科手术的论证依据,他可将人腹腔打开取出肠子,然
后再缝合恢复。这段描述其实在《史记》的〈扁鹊仓公传〉中也可见到。当时扁鹊入
虢国,对虢国太子的病情提出看法,遭到质疑:“(前略)…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
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
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
若是,则太子可生也…(后略)。”这段话的重点是别人质疑扁鹊的病情研判,认为
除非扁鹊具有传说中的名医俞跗一般的开刀神技,才有可能救活太子。
  不过扁鹊最后成功的方法却是:“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有闲,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
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总之仍然是采取传统的中医疗法,没有用到“外科”
手术。这点其实也具体反映了中医的医理,以调养为主,而不是动刀侵入治疗;而俞
跗的故事其实也只是一种神话故事,用意是传递中医的宇宙观、知识与技艺。
  回归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为何会生病?这与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人的主食中一
定会有五谷,而五谷在五行分类属土。餐餐吃五谷,补了太多土,这才是人生病的原
因,所以在治疗时主要以“化土”为主,而不是“湔洗”这种终极手段。这点也是北
宋名医庞安时所批评的:“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其实不论从中西医理论、古代现代等医术来看,这种开腹手术其实是相当不容易
的。这类手术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是止痛,止痛不但是在术前要防止,以利手术进行;
当手术后麻药退去,也需要持续止痛。第二个问题则是止血,特别是内出血的问题,
这是古代缺乏现代定义“外科”的关键原因,因为这不但要熟知人体内部脏器分布,
并且也要明确知道动脉与静脉的差别与分布,要了解这些血管之后才能开腔。这种技
术绝对不可能“从做中学”(如解剖青蛙般的活体练习),一定要事先熟练。
  肌肉也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解肌理,很容易伤及固定内脏的韧带、神经,这些一
定都要事先的系统知识,也就是人体解剖学的临床价值所在;换句话说,先有止痛技
术,才有西医外科的出现,而这已经是十九世纪的事了。
  而且除了解剖学之外,还有许多人体的“生理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了
血型、输血、体液、抗凝血等技术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抗凝血,这是西医外科长时间
手术中一定需要的技术,也是能进行更高难度器官手术的关键。开腹之后血液会弥漫
创口遮蔽视线,一定需要止血技术,才能让前面提到的解剖等学科发挥价值。这边举
一个“蓝宝宝”的故事。蓝宝宝原本指的是血统高贵,不过这边是指先天心脏瓣膜闭
锁不全患者,因为心脏瓣膜功能失调,导致全身静脉血任意游走,让皮肤呈现铁灰色。
这要到1944年11月29日,美国医生才成功帮第一个蓝宝宝“开心”成功,这段故事被
改拍成电影Something the lord made(2004)。总之,这些技术能综合运用,已经是
二十世纪的事了。
结论:二十世纪的外科医学发展与成就
  演讲的最后我以“三个腔的故事”结尾,人体主要由三大腔室组成,分别是颅腔、
腹腔与胸腔,这三个腔的排列顺序是我依照它们在人类的历史上被打开的时间(当然,
前题是患者要存活)。在史前时代,人类已经有开颅腔的记录,用以进行“释放邪灵”
等宗教仪式;而腹腔慢很多,要到十九世纪;胸腔最慢,要到二十世纪。为何会有如
此大的时间差?原因很简单,关键是医疗技术。
  在此我们有可以注意到“暴力”的医学用途,今日的西医外科之所以成功,那是
太多外在因素介入的成就,我们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以前的西医外科手术根本就是暴
力,因为外科主要就是处理“看得到”的外伤,“顺便”处理身体里面的问题,当解
剖学越发达,外科医生反而更加谨慎不敢乱下刀。
  或许各位会质疑不是仍然有传统的医学成就吗?在此我告诉大家,传统的外科成
就其实仅限于“易止血”、“定点止血”的外科,总之就是伤口限定在某一范围的外
科。例如前面的开脑,人因为脑壳硬肌肉薄血管少,可以使用暴力强押止血,这种原
则亦适用于截肢,它们的共通点在于范围局部、易找施力点,之后配合迅速切除,并
能迅速止血,例如中国太监的宫刑,就是先烧热水,然后迅速切除,最后再以烙铁印
上止血,这是点的范围。
  这种伤口范围最大以胸部为限,例如英国女作家Frances Burney,她因为罹患乳
癌,于是请了六个医生到她家帮他手术。手术于她家厨房内进行,六名大汉将她抬上
餐桌,强押她四肢固定,由一人执刀,而唯一的消毒工具是白兰地。手术最后成功,
Burney顺利又多活了三十年,她将此段手术纪录在她的小说中保存下来。
  但要注意,Burney或许只是特例,因为这种手术很容易因为病毒感染的败血症而
去世,这种状况在晚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显露无遗,由于传染病、术后感染盛行,导
致在战场上的各国死亡人数有时还低于得传染病或感染而过世者,直到美军正式参战
后才有所改善。
  现代医学的重大突破要到十九世纪末,全身麻醉术于1846年被提出,而灭菌手术
则要到1867年,抗菌药物则要到1939年才正式发明,所以人类要到1909年可以治疗梅
毒、1930’s磺胺药问世与1942年盘尼西林的实用化,等到这些技术齐全后,并且能分
别“细菌”与“病毒”的不同,西医在医疗行为时感染病致死机率大减,才有助于“
外科”的施行,并有助于上个世纪以来外科突飞猛进的发展。
  回头再看,你还相信《三国演义》中华佗的神技吗?
注1:此处“内科”是中医用词,中医的“外科”比较类似今日的“皮肤科”,打开人
体的才叫“内”科。
作者: super1315566 (台湾中国,一边一国)   2015-07-02 02:57:00
好文推
作者: Makucy (承先启后)   2015-07-03 19:31: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