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请问演义一个情节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3-02-02 11:45:20
※ 引述《Jabez (当暴风雨来临....)》之铭言:
: 最近跟朋友在讨论一些关于气度的议题
: 忽然依稀想起, 演义中曾经有这么一段剧情
: 大致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势力, 逼近一个小州郡
: 州郡的主事官长似乎想要降(或是想要反?我忘记了)
: 总而言之, 主事官长聚众商议, 表明他的决定时
: 底下有两个人表态反对
: 一般来讲, 碰到这种状况
: 为免走漏风声, 通常主事官长都会喝令众人下手, 把反对的人干掉
: 但是这个主事的官长很有气度
: 说了一句话, 意思大概是说
: "想要成大事, 不用非得逼每个人都下海, 这两人不愿意参加, 就随他们去吧"
: 于是表态反对的两人就退席离开了, 没有人追杀他们
: 只记得演义里有这么一段剧情
: 在先下手为强, 满街杀人灭口剧情的乱世人性丑恶中别显一番不同的光辉
: 但是时期背景什么的通通都忘了
: 主事的官长那句台词也记不清楚
: 所以去喂了辜狗也查不到, 囧
: (只依稀记得, 好像当中有人姓桓?但不肯定)
: 刚去拿出书来翻了好一会, 实在是无从找起
: 恳请记忆强者达人帮忙指点迷津, 告知出处
: 感激不尽
:
作者: Jabez (MADAO)   2013-02-02 14:10:00
推, 感谢分享 XD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13-02-02 17:31:00
推~~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3-02-02 18:59:00
作者: kingstong (卍解-天锁斩月)   2013-02-02 21:21:00
陈寿没必要小心谨慎吧?那时的魏国实权早已被司马氏掌控所以陈寿所修之史也不需要担心触怒魏国曹氏宗族吧?还有传言陈寿祖先因过失而被诸葛亮逞处所以在史书上贬低诸葛亮,但在我看来陈寿所修之三国志还挺客观公正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3-02-02 22:49:00
晋受禅于魏,形式上对魏不能不展现其尊重,以维护承继天命的正当性基础。文字的讳用在当时也已相当讲究,而历经亡国之痛者的谨细慎微心情,值得试着细加体会。陈寿之论诸葛亮的笔下深意,有许多人已经谈论过,正反意见纷陈,相当有意思。我比较赞成陈寿的评论是在顾及司马懿的面子之考量下而努力把对诸葛亮的肯定意见说得含蓄的见解。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极前殿)   2013-02-02 23:06:00
推乌桓→乌丸的推论。以前都没多想。这就像吴懿变吴壹一样。而且两例都是发音接近。
作者: cabon (低语森林悄悄宁静)   2013-02-03 22:43:00
楼上 吴懿变吴壹不是为了避讳吗?
作者: khara (高阳酒徒)   2013-02-05 18:35:00
所以避“桓”作“丸”也是为了避讳囉。题外话:“桓”与“丸”在《广韵》是完全同音!连《西儒耳目资》里都认为他们是同音。不知后来为何分化了。补图:《西儒耳目资》第四十一摄 http://ppt.cc/zf8_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13-02-05 20:03:00
原来焦触这么有格!!
作者: teyao (河间献王翟中虚)   2013-02-07 09:54:00
不是避讳。避讳原则上只避名,不避字。孟达避刘备叔父改字是很罕见的例子。原则上也不会避曹丕,因为有“已祧不讳”之例已祧不讳用得不准确,但晋人没必要避魏人的讳。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3-02-08 13:53:00
孟达的例子真的很罕见,若要发挥的话,甚至可说这牵涉到孟达的人品了~~至于乌桓改乌丸这个推测,广义上说是避讳似乎也可以,或者更可说是一种谨慎心理下的用字选择。看了k大说的《西儒耳目资》也觉得很有趣,之前我未细查字典原来古代“桓”、“丸”是相同的反切音,而不只是字音相近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