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Ecophilia 看板 #1EWXWb8L ]
作者: Waitingchen (Rejoyce ) 看板: Ecophilia
标题: [转录] 农民市集,在地小农合作运动
时间: Wed Sep 28 02:38:25 2011
http://www.hopemarket.com.tw/?p=12718
农民市集,在地小农合作运动
2011.9月台湾光华杂志 文.陈歆怡 图.莉贞
近年来,全台掀起一股“吃在地、支持有机小农”的农民市
集风,从北到南约莫有25个农民市集正蓬勃发展或酝酿中。
“农民市集”是农民们带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果,消费者带
著信任的心情,在市集中进行人与食物、农人与消费者的亲
密交流。这也是农民市集与菜市场(由中盘商、菜贩主导)或
生鲜超市(由商人运作)最显著的差别。
在论斤计两的交易之外,这一处处有机聚合的绿色环保角落
,也像是一所所社会大学,不仅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支持
、相互学习成长,也让不同领域的人才,在此激发创意、碰
撞理想。
还没逛过农民市集吗?快来走一趟吧。
周五下午,藏身台北市敦化商圈巷弄内的248农学市集,入
口旗帜毫不起眼,小小三十多坪的空地,只在周五及周六才
由十多位农友合力搭起帐篷摊位,变身为无毒有机食材的临
时供应站。
午后雷阵雨方歇,这样不起眼的小角落却开始涌现人潮,有
的是替家人健康把关的家庭主妇,有的是挑嘴不嫌贵的雅痞
族,有的是在附近开业、寻觅当令好食材的餐饮业老板,也
有想买特色伴手礼的游客,都能在此找到满意结果。
场景转到台中西屯区,全台首开市集风气的“合朴农学市集
”,4年多来始终坚持“每月一次”开市,虽然“商机”有
限,志工及农友的兴致却不减,准备好“故事”及“热忱”,
笑咪咪地迎接每位走近摊位的客人。
更神奇的是,这处法鼓山“宝云别苑”出借的优美庭园场地
,虽然地点偏僻难找、鲜少过路客,消费者仍然愿意专车前
往,携家带眷且流连忘返——一会儿听听台上的农事达人开
讲(例如这天养蜂达人讲解蜂蜜的来源以及如何分辨产品品
质),一会儿跟熟识的农友聊聊近况,累了坐下点杯公平贸
易咖啡,品尝用当令荔枝或日月潭红茶做的冰淇淋,中午一
到,还可向主办单位借用食器,享用现做的美味生机餐,直
到下午两点收市,才带着充实的心灵与菜篮回家。
全球绿色风潮
“农民市集”在欧美行之有年,缘于1970年代中期以来,环
保人士与小农面对全球化农业贸易的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下
,大型超市和跨国农企业联手垄断农产品通路,看似物美价
廉的产品,却是用牺牲环境与健康的化学肥料所灌溉,集中
化的工业生产也排除了弱势小农的生存机会。
也因此,聚拢在农民市集的小农往往都是采取友善耕作而非
惯行农法的农夫。形成风潮后,不仅带动有机农业的复苏,
也促使许多国家顺势推出扶植小农市集的政策。例如日本,
常态性的农民市集已近3,000个,全年营业额高达1千亿日圆
。
在台湾,农民市集的开创全靠民间力量自主运作,幕后推手
与合作伙伴常见社运份子、大学教授、社区大学、小学家长
会等,理想性与知识性颇高。
以开风气之先的合朴市集为例,4位发起者包括静宜大学社
工系教授陶蕃瀛、溪底遥学习农园的组织者冯小非、921灾
后重建工作者许婕颖,及拥有美国电机博士学历、从商场返
璞归真开有机餐厅的陈孟凯。4人都是组织与企画的能手,
然而回想四年半前开办市集的最大挑战,竟然是:“得拜托
农友来!”
社会实验基地
陈孟凯解释,四年半前,台湾社会还不曾“体验”过农夫市
集,农友对市集的想像主要来自政府举办的大型农产品展售
会,“在那种价格挂帅的场合,消费者都抱着比价、买便宜
的心态,以致于不擅词令、产品外观不够漂亮、定价又偏高
的有机农民,往往感觉自己的心血被漠视甚至遭到羞辱。”
最终,合朴还是邀集到近20位“愿意实验看看”的农友,抱
著忐忑的心,在2007年5月热闹开张,创立宗旨高举“相信
一个万物和谐、生态永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才是美好生活的
根基;美好生活需要众人互助支持,在‘合作、简朴’的实
践中自给自足、共同成长。”
在市集现场,合朴精心设计了许多环节,包括草地音乐会、
农友开讲、避免一次性餐具使用的“食器贷出服务”、用游
戏鼓励自备环保袋;市集之外,平日还有产地拜访、读书会
、公田耕种、手工厨房等活动,“事实证明,只要把友善的
氛围营造出来,消费者是会认同与买帐的!”陈孟凯说。
开市以来一路相挺、来自新竹的“豆之味”豆腐坊老板黄学
纬,每回从新竹载运豆腐、豆花等有机黄豆制品到合朴,都
要亲自开货车、全程冷藏运送,现场还要摆上两个大冰桶保
鲜,“运费及人事成本当然划不来,然而这里能够遇到更多
理念契合的消费者,口碑效应会出来。”对黄学纬而言,每
月专程来市集与伙伴们聊天,同时认识新朋友,是一种生活
调剂。
合朴的运作强调信任与社群共治,志工及农友们定期聚会、
集体决策,场地布置与行政管理由各摊位出力也出钱(农友
每次捐出营收的5%),消费者的用心倾听与行动支持则是市
集持续开办的动力。
科技人、大学教授斗阵行
合朴的经验鼓舞了不少后继者,也依各地资源不同开展出多
元面貌。清华大学成功湖畔的“竹蜻蜓绿市集”,就是大学
带头走入社会的好例子。
2009年初,清大社会所教授王俊秀规画一系列开放社会人士
的“心灵发电场”课程,强调公共议题的思辩与参与,希望
实际帮助历经金融海啸、惶惶不安的都市人找到生活与职涯
的新方向。
其中“创意与创业”班的一组学员,包括科技人、小老板、
退休族及转业者共12名同学,在3个月结业后化心动为行动
,在清大校方及环保社团鼎力协力下,开始筹办农民市集。
现年三十多岁、负责市集宅配管理的陈晓洋,原本在智邦科
技艺术基金会任职,“投身市集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生涯突破
,更是实践‘保护生态,活络地方经济’的理念。”
目前绿市集的农友固定有20多名,都来自桃竹苗地区,农民
开车来最远不超过1小时,最近的“有机米”只有18 公里。
陈晓洋说,资本主义让“距离比较近的好东西反而比较贵”
,这是因为大资本企业能够全球布局、大量生产与掌控通路
,因此,“小而美”的农民市集既要重建友善耕作小农的通
路,也要唤起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理解到唯有吃在地、吃当
令,免除冰库储藏及多次运输的能源消耗,才是真正爱护环
境的表现。
绿市集的另一特色是,有三分之一的摊位开放给校内外的环
保社团摆摊,俨然成为新竹地区环保人士“揪众”或交流情
报的最佳平台。
农产品的超级星光大道
也许你会好奇,一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的市集,对生产者及
发起者而言,究竟是玩票、是义气相挺、还是能够真正永续
经营?
立足台北都会区、由“白米炸弹客”杨儒门所催生的248农
学市集,是生产者“麻雀变凤凰”的最佳说明。
杨儒门不讳言,248市集占尽首善之都的人才、地利之便,
媒体曝光机会也多,“营业额是全台市集最高的。”然而,
他总是提醒农友:“来市集顶多也只能卖掉你所有农产品的
5%,另外95%的力气,应该放在做人与做口碑上。”就有农
友用心培育的优质蔬果被5星级餐厅的经理相中、做为指定
食材,或是在市集的穿针引线下接到外销订单。
此外,开市不到两年,就有8个“新秀”品牌或农场从248市
集站稳脚跟、发光发热,例如强调台湾在地水果原味的“春
一枝冰棒”、“在欉红手工果酱”、推出生态之旅的苗栗萤
火虫农场等,它们有的是拓展出稳定的网络客源,有的受到
法国米其林三星主厨慕名拜访(苗栗来春嬷的古法柴烧麦芽
糖),有的以精品之姿进入诚品书店专柜、美食家叶怡兰的
店,“会说故事的产品比较容易胜出,”杨儒门说。
类似状况也在高雄微风市集出现。今年以来,冠军面包师傅
吴宝春一口气探访好几位市集推荐的农友,包括有机蕉农张
万燕、荔枝农王瑞荣、南瓜农黄克群,吴宝春盛赞农友的用
心,也承诺要推出有浓浓在地味的面包。
除了餐厅老板、面包师傅会来明查暗访,创意人也从市集中
找到灵感。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简单生活节”创办人、中子
文化执行长张培仁,原本就是248市集的顾客,当他标下台
北市四四南村的场地经营“好丘”文创园区时,就力邀248
市集的伙伴加入。如今,每周日在好丘举办的“简单市集”
,除了艺文表演、手作艺品,还多了泥土与好食材的气息,
是附近居民的后花园,也是吸引国际观光客的迷人景点。
“友善耕作”取代“有机认证”
值得探究的是,大多数农民市集的共同默契是:不强调“有
机认证”,而以“友善环境的耕作方式”或“无毒”概念取
代。实际把关则仰赖主办单位亲自至产地拜访,直接了解产
地环境与耕种方法,有的再加上验证单位的无农药残留抽验
证明。
在宜兰发起“大宅院友善市集”的女农阿宝解释,有理念的
小农通常也是“作物多样性”的爱好者,产量少、品质精,
原本就不适合走有机连锁商店或大超商等通路,同时,台湾
农地零碎化,从事有机栽培的小农不仅易受邻地用药的干扰
,转型成本与认证费用更是大负担。
“站在支持小农的立场,与其计较现阶段有无认证,不如协
助他们渐进地把土地养好,”李宝莲说。
合朴陈孟凯强调,市集不仅仅是要诉求“健康、有机”,更
要教育消费者:“食物背后有更大的环境责任跟社会公平问
题,需要用社群互助的方式来面对。否则,众人胼手胝足开
创的‘市场’与‘商机’,很容易就被有生意头脑的企业给
收割掉。”
为了市集的永续经营,合朴在两年前开始开办“幸福学”志
工培训课程,要成为志工,必须上满3整天、6单元的课程,
进而参与各种自主运作的“部落”。例如,“酿造部落”致
力协助农友开发设计农产加工品;“公平贸易咖啡部落”推
广公平贸易理念,也学习品味与冲泡技术;“大豆部落”协
助成立社区豆腐坊,让家人吃得更健康,更期许能创造更多
在地栽培的机会。
用吃改变世界
作家刘克襄把新兴的农民市集称为“新的环保公共空间”,
因为农民市集将过去几十年的环保生态运动“有机地整合”
,让越来越多人体认到,环境运动不只是理念的高来高去,
也不能仰赖抗争运动推进,而是必须回归日常生活、人人都
要交涉的切身之事。
绿色阵线执行长吴东杰指出,在国外,农民市集要能长长久
久,通常得朝向“社群支持型农业”发展,一方面,农民以
生产农产喂养消费者,并承诺以友善耕作的方式扮演环境看
守者;另一方面,消费者清楚自己吃进肚里的食物如何栽种
、在何处栽种,进而愿意以实际购买行动长期支持农民,甚
至共同分摊潜在的耕作风险,两相结合创造在地的食物供需
体系。
具体落实上,可以设计多元的日常运作机制,例如:发展宅
配系统、成立共同购买合作社、举办产地拜访之旅、与学校
营养午餐合作等。
而目前台湾的农民市集,因人力与资源有限,除了尝试发展
宅配系统,其他理想仍有待努力。
但其实农政单位即可借力使力、拉大格局。
“只要把全台湾小学的年度营养午餐预算(一年约有120亿元
),限定采购当地有机食材,就能有效扶持小农,还能大大
提升台湾低落的粮食自给率。”吴东杰建议。
而对于农委会前几年推动的“漂鸟计画”,或是农粮署计画
补助取得有机验证的农人开办市集,吴东杰认为,“如果不
能在论述上与全球暖化、粮食自主等议题相结合,最后恐怕
会流于样板橱窗,或成为商业性质的菜市场,失去农民市集
原有的进步精神。”
在全球粮食危机持续亮红灯、食品中掺杂不明成分,使得人
心惶惶的此际,重新思考食的真谛,认识就在身边的产地与
农友,不只是一种流行,也是现代人必须好好修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