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转录]Re: [新闻] TPP谈判 美反问:台湾准备好 …

楼主: jennylin1553 (Hsin)   2011-07-08 23:54:43
※ [本文转录自 Ecophilia 看板 #1E5nqKIv ]
作者: camouflage10 (RR大兵) 看板: Ecophilia
标题: [转录]Re: [新闻] TPP谈判 美反问:台湾准备好了吗
时间: Fri Jul 8 23:06:59 2011
※ [本文转录自 Policy 看板 #1E5R7BgO ]
作者: LancelotLan () 看板: Policy
标题: Re: [新闻] TPP谈判 美反问:台湾准备好了吗
时间: Thu Jul 7 21:16:56 2011
我来分享一下我目前从农的做法,但是对于这个板应该没有任何助益,纯分享。
这个板的板风就是要有数据资料,要以国家政策整体面去看,
但是有多产业有数据上看不到的东西,没接触过也不知道。
就数据上,农业的确一点竞争力也没有,要整并,要升级也讲了好几年。
事实就是成效不大,跟别的国家比起来成本过高,纵然有些农产品技术颇高,
但是常常没几年对岸就有一样的技术,更便宜的生产成本。
我要说的层级可能没那么高,就目前一般小农的做法!
其实现在从农没有那么辛苦了,跟过去老一辈农夫比起来,其实很轻松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销售方式的改变!
我目前在花莲租了两甲八分地,种植稻米和杂粮作物。稻米两甲,杂粮六分,
另外两分是我租的农舍后面菜园,种些自己吃的蔬菜水果。
稻米一年两收,里作种小麦,所以两甲地一年有三份收入,一期、二期稻和一期麦。
稻米采自然农法(BD),目前没作有机认证(之后再谈),强调无农药无化肥(无毒)。
一甲地一期稻预计收三千公斤湿谷,烘干打八折,碾米再打六折,
所以大概有1440公斤白米,两甲共2880公斤。
我的米一公斤售价100元,自产自销,所以一年稻米收入大概有五十七万。
成本大概二十万(打田、插秧、施肥、割稻、烘米、碾米、包装等)。
小麦二期稻收割后种植,去年是试种,所以没有较精确的数值,
预估大概一甲地可以收两千公斤,一公斤收购价30元(去年价格),年收十二万,
成本预估六万,所以这两甲稻麦大概可赚四十三万左右,平均月薪三万五。
杂粮我是种植玉米、地瓜、南瓜、番茄、绿豆、红豆、黄豆等,
我举玉米为例好了,玉米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土壤不限,可旱作(有水淹过比较好吃),
产期约三个月(夏天两个半月,冬天三个半月),一年可种三期(种完打田要等腐熟),
一分地一期大概可产三百公斤(甜玉米,丰收四百公斤,歉收两百公斤),
一样自然农法,自产自销,一公斤售价一百,所以一分地一年产值大约九万,
成本很低,大概一期三四千,算五千,一年一万五,所以种玉米一分地大概可赚七万五。
其他杂粮就不举例了,所以就目前照我的规模看来,从农收入其实养家温饱还OK啦,
赚不到大钱,也饿不死。
这样的经营模式有些关键点,第一,尽量自己卖。第二,要有稳定的客户。
自己卖的好处是把中盘商的利润拿来和终端消费者共享!
例如白米,一般无农药无化肥,或有机的稻米售价大多一公斤超过一百,
但是农会或粮商的收购价非常低,我把中间的利润拿来,一部分给消费者,降低售价,
一部分给我自己,增加利润。
虽然自己销售的成本增加,但是利润却提高,终端售价反而降低,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再来是稳定的客户。我的作法是CSA,社区支援型农业。
基本概念是找一群人,吃的,甚至用的都跟一位农夫或一个农场购买。
我的客户就是我的亲朋好友,不用多,20户就够了,够养活一位农夫。
市场也不用作大,宁可有很多这样的小农,一群群自成社团。
这样的客户有什么好处?第一,忠诚度非常高,因为认识你,跟你很熟,
所以有需要作有机验证吗?不需要,他们信任你,知道你的理念和作法。
有需要作价格竞争吗?不需要,他们支持你,愿意多付一些价钱让你继续。
需要作行销活动吗?其实不太需要,可以省下行销费用来降低成本或售价。
这样的农业经营模式在数据上显示得出来吗?显示不出来,但是却实际上存在。
现在有愈来愈多的小农大致是走这样的模式经营,工作时间也不长,甚至可以说很懒!
现在夏季,早上四点半工作到八、九点,下午三点工作到六、七点,大概也八个小时,
没特别辛苦,太阳太大也不用去晒(我是啦),下雨天就是放假天XD。
而且也不用天天这样做,有事才做,没事就放假,也因为休闲时间很多,
所以半农半X也很风行,X就是你别的专长,例如设计、写作、烘培等。
这又是另外的收入,而且是你的兴趣,想做的事。
就心灵丰富度而言,我觉得比上班族好很多;
而且从农有时间带小孩,可以陪小朋友成长,我想这是很多爸爸妈妈的梦想。
以上这些在数据上是看不到的,在这个板可能会被当作个案,对国家竞争力没贡献,
想想也的确是如此,只顾自己(内需)不顾国家发展(外销)也是一种自私,
就看是从哪个角度!
顺便来回复一些问题。
oodh大算出的一公顷八十万收入是被数据误导,
例如:台湾农户平均一户只有 0.8公顷以下的田
实际上农户不一定实际有从事农作,就我而言,我的地总共和四位地主承租,
这样就算四户了,但实际耕作只有我一人,而且我还不在数据调查内,
因为我不是农民,我连小地主大佃农的承租资格也没有,所以我是用人头帮我租地!
这个人头当然不会白白帮你办租地帮你跑农会跑地主,那他的利益在哪?
补助,对,就是补助,他可以申请许多补助,包含有机验证的奖励金,
所以实际从事农作的我没办法拿任何补助,没做农作的人拿走了,
我要租地付给人头租金,人头不跟我多收租金赚补助,地主因小地主大佃农也有补助,
各取所需。
所以 台湾农户平均一户只有 0.8公顷以下的田 跟实际有耕作的面积差异很大。
还有oodh算到三获区,其实台湾大多两获啦,而且收购价高屏三获区我记得不高,
最高的应该是池上、关山、富里、玉里那边,有机米一包湿谷都破千,价钱很好。
至于产量,我今天问我老师,一分地的确有可能收到一千公斤,穗肥洒多就有,
但是不会好吃,而且非常容易倒伏,容易生病。一般农民不太会这样做,风险太高。
以上纯分享,希望不要沦为笔战^^
作者: species (Miner)   2011-07-07 21:29:00
推经验分享
作者: smartken   2011-07-07 21:32:00
有机认证我知道的是要多缴钱去上课 而且认证员常常不会比农户专业 所以虽然市面上有主妇等几个主流认证 但还是很多农户没有认证...(这篇可以借我转回个版分享吗?)
作者: LancelotLan   2011-07-07 21:57:00
现在农粮署有补助有机认证,基本上几乎是全额补助了,拿纳税人的钱补贴给有机认证公司,这公平正义嘛......我是觉得不妥啦,所以我不太想去做认证!欢迎转载^^
作者: peter4710032 (才疏学浅)   2011-07-07 22:32:00
推,太佩服了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1-07-07 22:56:00
一般都两获 都种米第三获会很差 要给地休息佩服 半农半X
作者: stevegreat08 (见鬼说鬼话)   2011-07-07 23:39:00
很客观...又是实作者...佩服
作者: Zsanou   2011-07-07 23:42:00
推这篇,有实际经验分享才能推算正确的数据....
作者: oodh (oodh)   2011-07-08 01:17:00
l大的经验里其实可以看到另一条农产政策的方向,也就是由政府公办或扶植通路商; 如果在地生产的农作真的有比较好,如果未经认证的有机确实有相当市场,那就建立起愿意提倡这套的通路;消极点 像中国现在会下令卖场要设专区卖当地农产品;积极点就扩大农会产销办功能,现在各县农会几乎都有超市 -- 这就太多余了,把不相干的生活用品拿掉、退租超市的大店面,改像7-11那样找小店面,或褣大卖场租专区,由农会有效经营通路的话,也就可以大方地开放进口 -- 在税制上是公平的,但台湾的主流通路都爱买本地货的话影响就不大,就像韩国人爱用三星反正你打不进这个市场,那关税就没有差了; 但这前提是在地的产品真的有比较好吗? 或者说 真的有办法以在地为形象建立主流通路吗? -- 还要思考现有中大盘会怎么反应
作者: stevegreat08 (见鬼说鬼话)   2011-07-08 01:26:00
我有另一个想法,倘若台湾的农业放弃外销,那么是否反而可以增加一些生技的东西,或者改良耕法,一方面以小合作社内部分配,但另一方面可以请他们协助改良耕法与生技合,这样是不是也可以增加他们的额外收入,政府只需要从中防止这种交易的合理与公平,既可以解决农业问题,也等于是让农人自行转型,再者贸易不只是商品间贸易,还可以是劳务或技术贸易
作者: oodh (oodh)   2011-07-08 02:22:00
投入生技的成本和门槛应该是比扮手礼高很多啦,这也就意味着一定预算 和 研发人力的投入 能协助转型的户数会小很多
作者: stevegreat08 (见鬼说鬼话)   2011-07-08 05:49:00
喔,我也只是试着看能否延续之前曾提出的东西,谢谢
作者: georgebb (骁)   2011-07-08 09:38:00
求新求变 有骨气
作者: kougousei (kougousei)   2011-07-08 10:36:00
感谢经验分享
作者: ldwang (地瓜)   2011-07-08 13:06:00
mail回去给亲朋好友~
作者: darthv (闲谈莫论国事)   2011-07-08 22:48:00
外销本来就不可能
作者: camouflage10 (520–570 nm)   2011-07-08 23:06:00
第一线经历好文,借转感谢!
楼主: jennylin1553 (Hsin)   2011-07-08 23:57:00
把中盘商的利润拿来和消费者共享...台大是否能推呢?问题出在学校要用的一定要经过有机验证,成本提高...不然我真的觉得CSA是很可行的
作者: psykidnapper (中央处理单元)   2011-07-14 18:53:00
嗯,我觉得真是有趣,不失为未来出路之一。哀~欣蓓一系列转文害我觉得好久没看环境板,好惭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