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黄惠如
原文刊登于康健杂志第88期(2006/03/01)
文章出处:
https://reurl.cc/X7xl3
正午,满头华发、身穿白袍的陈明毅走进台大医学院二馆的咖啡厅,叫了杯咖啡,咖啡等
得稍久,他催了一下服务生,服务生满是歉疚地回答:“老师,对不起,今天人比较多。
”
陈明毅笑了笑,没有回答,也没有更正。事实上,他53岁考上台大医学系,现在是大五学
生,并不是老师。
一般人一想到年轻时的联考,枯燥的教科书、无止境的数学验算、考不上的焦虑,只会觉
得是恶梦一场,怎会要在年过半百后“再来一次”?“现在想起来是有点疯狂,”陈明毅
笑着坦承,但考医学院却是他为了转业所做的理性决定。
陈明毅原本是家贸易公司的老板,事业遇到瓶颈,想要转换职业跑道,便想到年轻时的梦
想:从医。
他和太太商量,太太并没有阻止,只是说“太困难了”。但陈明毅并不这么认为,反而解
释起他的突破之道:英文是他贸易工作的必备工具,维持一定水准;从小背古文,“30年
的记忆还很执著”;物理、化学是平常爱唸的闲书,已懂得基本原理;只剩需要背诵的生
物和需要融会贯通的数学。
他靠工作之余读书,考试的结果真是如他所料:败也数学、成也数学。他考了3次,第一
次就录取慈济医学系、第二次录取中国中医系,第三次才考上台大医学系。第三次数学分
数比前次增加了六十几分,他不否认有部份的运气。
但开学那天,“要踏进教室那一脚不太容易,”尽管做尽心理准备,还是担心小他34岁的
同学把他当做外星人看,还好同班同学们欢迎年长的他加入,但社团活动只去了一次就不
再去,“若不是逼不得已,不需要忍受异样的眼光,”他说得坦然。
老师也问他,要用社会人或是学生的方式对待他?他当然选后者。
和同学间的友情和30年前求学时,也有不同。“没有死党,但也不会有讨厌的同学,”经
过岁月的累积,人情变得练达。
连学习方式都变了。年轻时会临时抱佛脚,只求过关,现在反而每日规律地读书,有自己
的节奏。虽然分数和读书成效不一定成正比,但对分数比较淡然,也愿意确定自己的收获
。
“但要耐得住呀,”他也提醒。现在读书占据他所有的休闲时间,仅剩每个月最后一个星
期五和过去大学时代的“狐群狗党”吃饭相聚。虽然老朋友也觉得他这个决定挺怪的,但
陈明毅还是有点得意,“不是每个人想考都考得上的,”他说。
要穿上这件白袍,未来还有很多难关等着他,包括没日没夜的住院医师训练。问他将来想
当哪一科的医生?他想想,自己没有外科的秀异能力,也不具备钻研内科的天分,家医科
比较适合。事实上,经过商场试炼,家庭医师如同社区的长期朋友,的确适合他。
“选择比较少,比较好选,”陈明毅谦称。其实他已经跨越了传统选择的门槛,改写了学
习和工作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