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在台北儒林医科班重考一年。虽然在确定要补之前有看过数篇文章,但
也许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没有深思太多就还是补下去了。这一年来,实际体验
的心得是喜怒哀乐哭樵都有。为了让较慢进来的板友有个经验分享,而且能更深入地在
确定要补之前真的有多面向思考且评估利弊得失,几经思量还是花了许多公布成绩之后
的时间整理各种资料,希望能够对于想要重考医科的人有些助益,特别是那些已经喝过
大学墨水甚至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由于分享的内容较多,因此这份分享会拆成十数个
篇目处理。这一篇是开场总论,目的在于说明此分享系列的写作基本立场,以及这个系
列究竟有几回篇目。
个人背景
小弟当年南海高中毕业进入公馆大学后,应届没有考上研究所,在当了11个月兵后
才考上西子湾大学研究所。研究所就读期间,因缘际会由博士班学长这条管道认识了小
补习班老板,甚至进入私立综合高中代课高中物理。在代课时,自然也认识其他科目的
教师,也就因此了解现行高中学科概况。偶尔几回夜阑人静,竟慢慢地兴起了想考中医
的念头。虽然有学士后中医可以选择,但查询相关资料之后,还是决定重新考一次大学
。老妈对于我的想法乐观其成,甚至还主动帮我多看补习班,最后选了台北儒林,想说
市占率和口碑似乎不错,就因此报名了,并且进了“听说”是程度最优秀的8F。
心得写作基本立场
由于代课过小补习班,也亲身经历过高中第一线教学现场,因此写下这个系列的重
考心得,并非单纯以学测指考失利而重考的角度来写,而是还会更进一步观察一个大型
补习班内部行政管理与制度设计的良窳。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板上许多心得会在补习班
的师资与上课风格上大作文章。的确,师资是补习班办学最重要的指标,但其他指标也
非常重要,却很少看到系统性的讨论。因此这个系列的分享基本上尽量不涉及师资评比
,而是会将焦点专注于在儒林一年的整体模式会带给学生的收获与影响,包含整套课程
、作息、考试及发送的资料等等。
分享篇目
(篇目) (大意)
开场总论 简要说明此心得系列之大纲(即此篇文章)
制度初论 初步说明儒林的作息、课程概况与考试制度
国英数篇 说明国文、英文、数学的课程教学与练习考卷卷别
物化生篇 说明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教学与练习考卷卷别
史地公科 说明历史、地理、公民、地科的课程教学与练习考卷卷别
心路历程 大致以学测为基准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说明心路历程
制度二论 抒发想法:暨有制度会碰到的问题及盲点
学测申请 以儒林自家网页所公告之学测成绩与申请入学榜单检视学测申请绩效
学指策略 以简章名额与榜单数据探讨台北儒林将重心摆在指考之相关策略问题
展望未来 怎么看待这几个月才发生的师资替换与课程方向调整
试听建议 如果想亲临现场试听,事前该做什么准备?现场又该看什么门道?
终场结论 综上所述,抒发个人语重心长但长话短说之结论
重考最在乎的不外乎是经过一年的洗礼之后实力、成绩可以增加多少。细部的考量
则是看师资、制度是否真的值得所付出金钱与时间价值。[制度初论]仅先简要说明概况
,[制度二论]才会详细说明经过一年洗礼之后,觉得哪些部分有盲点又该如何对应,针
对这些部分给予大家建议。另外,原本想说以考完试之后来个总体回顾的方式写作这个
系列应该已经充足,但那些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偶尔还是会跃进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因
此,还是决定写了[心路历程]这回篇目。希望透过主客观双重的视角,能尽量拼凑出更
多过去一年来的总总经历。
另外,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一个分享搞到十几个篇目会不会太落落长,但是小弟真心
认为,对于一个正在考虑是否要补儒林的人,花上1个小时阅读这个系列再做决定绝对
值得!毕竟,如果确定要补,你要花的时间、你所经历的作息是一整年!用1个小时好
好考量未来一年可能会碰到的事,这样的时间花费应该相当划算!
再度强调,这个系列的宗旨在对事对制度而非对人,因此盼望大大们尽量针对制度
可能的利弊评论,而非针对哪位老师、导师、柜台人员优缺点加以褒贬。当然,如果有
觉得小弟疏漏或不完备甚或偏颇之处,希望大大们也能不吝指教,小弟感激不尽!
(这个系列分享总字数超过三万七,有错字在所难免,还望大大指教。另外,若板友或
板主看到这个系列文章中的任一回目觉得违反板规,请直接反应或是麻烦板主直接删文!
若有造成任何重考板管理方面的困扰,先让小弟致上十二万分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