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来源】
twitter
【文章标题】
无标题亦可略过
【文章时间】
上午10:17 · 2020年8月16日
【完整内文】
回到科举,科举被如此成功地实施,或许并不是因为东亚大陆居民们简单地信仰
meritocracy
而是因为那是取得人权的唯一方式。
在西欧,特别是英国,即使是不做王的公务员,普通人也可以安心在公会里做独占生意、
或通过封建关系取得田地来种植,因为有基本的人权保障,赚到的钱就是自己的。
而在东亚大陆,没有私有产权和基本人权保护的前提下,稍微有一些家产的人想要好好活
下去就只能靠科举了。
一旦科举成功,不但可以拿到俸禄,而且家产也可以避免被其他官僚以特权剥夺,更可以
免税。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另外一点就是东亚的‘国教’ 影响——与西方的凯撒的归凯撒不同的,东亚帝国的信仰
从本质上讲是儒教。
这种信仰是通过科举安装在社会当中的。如果没有科举,那么任何书籍都可能成为启蒙书
,但是有科举之后,启蒙书最合适的就自然是科举教材——通过科举使得所有识字的人都
至少接触过一点儒家经典。
而反过来,这种儒教信仰又整合进入了科举——有能力的人应该成为治人的人,而不应该
去做商人或手工业者。
所以说,虽然儒家经典的内容可能甚为复杂,但其读书人为君王服务的原则使得儒家本质
上成为了国教。这种国教是比西方的国教更为底层的。
读书=简化的儒家观点=为政府服务
而且,因为儒家是不可知论,又没有宗教仪式,而非排他性的一神论。所以比罗马的多神
论更加容易隐藏在人的行为方式之中。也更容易跟其他宗教共存。
儒家的教堂,就是所有汉语教育的课堂。
( 至于不读书识字的人信仰什么,那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不读书识字的人是无法影响政
治的。
而这种 ‘ 读书为国 ’ 的汉语教学并未在中国结束,虽然中国曾经多次试图清理掉儒家
的影响,但是为了塑造中国的民族主义,就不能彻底放弃儒家影响。
并且,读书为国本来也是有利于统治者的,所以即使去掉了儒家的外壳,也仍旧会保留其
本质。( 例如改造为对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的信仰
于是这种‘读书为国,有能者治理国家’的信仰就延续到了今天。
当然这并不是说应该无能者治理国家,而是有能者治理国家‘是否需要普通人的授权’的
问题。
‘有能’就构成 legitimacy 的儒家思想和‘民众授权’才形成 legitimacy 的现代民主
思想,是对立的。
为什么中国会计师无法形成会计师的社会责任呢?
建制上,中国会计师的‘特权’来自政权的恩赐,而非来自市场的认可。(西方虽然也有
政府的加护,但政府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选票,从而使得会计师仍旧需要大众的认可。
Mindset 上,中国会计师认为自己的权力来源于‘有能’,而非市场或大众的信任。
【转录连结】
当转录连结过长,请缩短网址,并保留原网址截断后跳行 (此行请CTRL+Y删除)
https://twitter.com/Chillylin/status/1294820543204429824
【转录心得】
转录文章请附上心得70字,以利板友讨论 (此行请按CTRL+Y删除)
这解释得很好
这套系统演变到台湾今日教改快30年难以成功不消说
更严重的
是制造了一套阶级流动的幻想
从而达不成权利与自由无限扩大的历史辩证
这个文明注定是由一群没有历史的费拉组成
终要沦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