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闻] 柯P为帮违规“特种行业”就地合法 回馈

楼主: vn509942 (如履薄冰)   2019-10-06 03:45:58
※ [本文转录自 Gossiping 看板 #1TcD_TFe ]
作者: DarthCod (鳕鱼)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新闻] 柯P为帮违规“特种行业”就地合法 回馈
时间: Sun Oct 6 02:24:25 2019
边查资料边写,应该会骂到柯文哲,可能会波及到陈水扁,领钱的请自行斟酌推嘘
先附上祖传的扁帽当免死金牌(这是明朝的崇祯皇帝赐给我们家的)

首先我来讲一下“条通”这块有105年历史的地区
最早有记载的地图是在1914年

市区改正之后,当时名为“大正街”的条通是新划的社区。南方与西方是铁道、
东方是水圳埤塘、北边是火葬场。主要的联络道路是现在的中山北路
1916年,美国领事馆搬到这里
1917年,御成町市场(中山市场)开张
我们可以在1919年的地图上看出,当时已经有完整的街廓和建筑

至少在林森北路以西,都盖满了建筑
这块“大正町”也逐渐往南延伸到铁路、往东延伸到水圳
到了1939年,这块地的街廓就长得跟现在差不多了

日本人的最后一次都市计画是1941年
1947年,国民党据此画出建筑的土地使用分区

这张图里面,绿色的是住宅区,橘色是商业区
很明显,除了中山北路和规划中的南京东路是商业区,一条通到九条通都是住宅区
往后几十年的都市计画也没有太大的改变,直到1979年

大家应该可以看出,商业区扩大了。林森北路以西直到中山北路,全部都划成商业区
也许当时的李登辉市长高瞻远瞩,知道这些住宅会改开居酒屋
也许当时的林森北路已经充满居酒屋,阿辉伯只想“就地合法”
总之,“条通”的商业分区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这张是1997年,但是根据其他文章的说法,1995年陈水扁就做出这项规划
可以看见商业区已经覆蓋了八成的土地
最后这是现在的土地利用,除了一点点公园之外,全都是商业区

整体看来,台北市一直有在把条通规划成商业区
可能是被动“就地合法”,或是主动给整区划成商业区
总之,现在没有“住宅区当商业区”的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又说“要就地合法”呢?
一般对回馈金的理解,多半是要补偿用地变更后的外部成本
像是你家隔壁盖了殡仪馆、污水处理厂、垃圾掩埋场或焚化炉之类的。周围的里邻就会
收到这些单位给的回馈金
或者是当你把农地变更成工业用地,政府就会向你收取回馈金。用来防止你工厂产生的
废气、废水、土地污染和公共灾难。
有趣的是,我没有在都市计画法或是台北市的自治条例中,找到任何有关的收费标准
任何有提到“回馈金”和“土地变更”的法条,都没有“住宅变商业”的回馈
(如果有人熟悉,拜托来打我脸。我查得好辛苦)
我能看到最直接的法源依据,是1995年扁市府的通盘检讨计划案:
“基于公平原则,新增设之商业区其增加价值,应回馈社会大众”
简单来说就是“你开店后地价上涨是因为我让你合法开店,所以把涨价的钱分出来”
市府要求业主支付回馈金,才能取得使用执照,成为真正的商业区
2005年的马市府,对扁市府的计画案做出变更,理由是“回馈金太贵”
然后他提出一套更复杂的公式,导致业主们根本懒得算回馈金有多少
最后是柯文哲,他今年提出的计画书大幅简化公式
根据媒体报导,这个算法大约打了四到六折

这是现在争执中的48家业者的分布
我们可以看到林森北路以西都没有未缴回馈金的业者
为什么呢?因为李登辉早就让西侧的业者“就地合法”了,搞不好还是免费
相反,东侧的22家业者仍未缴交回馈金,整整24年
隔着一条林森北路,差别就是那么大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缴回馈金
这些“住宅改商业”的业主有对周围造成什么外部成本吗?
肯定有,人潮、营业模式一定会影响整个地区的交通或公共安全
但是回馈金有用到这些外部成本上吗?没有
我在台北市政府的“回馈金专区”根本没看到相关的回馈金
这些回馈金最终,只是变成市库的零头
我们可以在此总结,市政府是为了分享经济成果,而滥用了“回馈金”制度
最终非但没有达到“回馈金”的初衷,反而拖累了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
平心而论,造成这混乱的人是阿扁,即便他是出自好心
马英九在这基础上做了毫无意义的改变,除了更复杂
而今天的柯文哲则是在根本没探究原委下,一昧地想要“解决”问题
他所立基的“依法行事”,本身出自一项错误的政策
越是拼命想完成政策的执行,只会越做越错
不降低回馈金,只会面临冲突;开放打折,又等于弃守原则
"这个国家不欠缺指出问题的人,而是需要提出解决方案的人,甚至执行解决方案的人。"
作者: maxed (131)   2019-10-11 11:53:00
考虑违建用罚金方式 积满10万假扣押门窗.也不用编预算拆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