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社论] 减碳 台湾应更积极行动/英法德联名投书

楼主: fantasibear (布谷熊)   2014-09-12 02:07:07
※ 引述《TanIsVaca (好好唸书吧!)》之铭言:
: 台湾每年用电量约1900亿度。
: 可以每度电征收1块钱的“绿能税”,并把这笔税收专款专用拿来补助民众在自家屋顶装
: 太阳能板。
: 一组每天发三度电的太阳能板,材料费约3万元,加工钱顶多5万。
: 1900亿,可以装380万组。
: 380万组这种太阳能板,一年可以发41亿度电。
: 所以这个政策只要实施一年,就可以让台湾绿能发电比重提高2%左右。
对于绿能的事
由于我没有在看报章, 所以我就看FB和PTT 以及公视议题性节目等
但总的看下来, 我只有一个在论述上的要求
那就是, 从最普及的基本问题或日常观念开始建构论述,
甚至是小学高年级生都能掌握的观念, 也才能透过这样的论述扎根在孩同思维中.
事实上, 几度电是很抽象的东西, 几度电=多少钱, 同样也是抽象概念的对换.
我看到多数人谈的论述都只在抽象计算上,
却忘了"绿能"应该是个概念!! 从日常的总总出发.
在这些日常概念的对换下, 思维跟上面的数理计算不同
提问的思考如下:
1度电 可开几个小时的一般电扇?
一盏灯可开几小时?
笔电一小时要花几度?
电锅煮一道白饭要几度?
很有趣的是, 反而越持以数理态度的人, 越无法简单回答这些问题.
一定会说"不一定", "很难讲"
怪哩, 怎么突然这些简单的点, 找你们就懒得回应了. (不是说原po)
从这些日子来的观察,
多数议论的论述都没有回答到想从生活中去理解绿能概念的人.
事实上, 日常概念的思考, 并没有要求数理上的精确
换句话说, 我们只会想知道
1度电可用多久 或者 一个机具需要花多少度电
甚至是如果我用跑步机发电, 跑多久等于赚到一度电?
在总总可"想像"中, 去找到类比与对应.
不求正确答案, 最终只需要知道每个物件耗电点数, 加总起来接近电费单.
纵使有各种因素, 但这些都是可化约, 甚至先搁置不论, 把它加在物件上就好.
在这种情况下, 多数人才有办法真正把握"用电"这个抽象运作.
也就是说, 唯有透过个人的使用作为思考单位, 才有办法进而推敲.
我相信多数人, 多数家庭, 多数中小学生都没法容易找到这些资料.
政府也从没做这件事, 乡县市等级单位或学校也没有置入,
甚至最后"弥漫"在社会中.
我在欧洲时, 我反而容易从各种媒体/媒介上,
碰见以日常概念换算用电的理解方式. (一般都用图像对应)
(台湾也有, 不过唯独在日光灯和LED灯产品比较时, 我才发现这种对应图像.)
因此欧洲认为台湾对于绿能做的不够, 也就是在这些基础论述上的推广相当贫困.
方法也太少.
对于太阳能板, 日常的人想理解的是:
多大面积的太阳能板能够cover 目前一般家庭基本用电 (冷暖气另再加计)
那么这样的太阳能板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是个最基本的问题.
但目前多数人都在讨论能多久回本? 能减少国家总电量多少? 以及其他技术性问题.
老实说, 如果没这种概念让多数人在平日中获得充份的把握,
说实在的, 绿能这论述怎样也建立不来.
就像是当台湾普遍没有公民议题的论述, 并成为一种社会沟通基础时,
这会发现莫名其妙反应, 甚至是完全不同层次的落差.
目前台湾人文的问题, 就是在讨论中充斥着更种数理计算来作为资讯提供.
其实也只是正反两方在互hi而已.
这不是在酸两边, 而是希望这议题外的人也会察觉或反省论述本身的问题,
缺乏的不是数据上说的完不完整, 或者是数据的诠释有无偏颇.
缺乏的是从些基本的观念诠释说明绿能理念及可能性, 数据统计只是辅助.
但不是要一开始就设定部份立场, 开始塞一堆数据.
这种方式, 自然而然, 想试图一起思考的人就越难靠近....
当时学运期间, 最珍贵的就是有许多概念理解的图文说明.
这种方式在透过媒介传递时, 是多么地快让许多人想清楚了.
论述方法错误或者不是最佳的方法时,
那么很难让更多人加进来对绿能及社会各种议题的丰富想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