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詹顺贵专栏:高雄大气爆炸开了什么?

楼主: timshan (仲轩)   2014-08-12 23:06:10
本文出处
http://tinyurl.com/qjao4qt
本文内容
詹顺贵专栏:高雄大气爆炸开了什么?
台湾曾经享有一段人人称羡且为时颇长的经济奇蹟蜜月期,无形中让许多人,尤其是成长
茁壮于那个年代、现已50至70岁的人,将原本应该仅是创造人民福祉手段的“经济发展”
,错认为是目的本身,于是,不仅逐渐背离发展所带来经济效益的分配正义,更轻忽伴随
逐年扩张发展规模所带来与日俱增的风险。尤其近年来,经济发展被政府与金权共犯结构
无限上纲成颠扑不破的真理,竟然变成公然掠夺人民生存资源的冠冕堂皇借口。
过去,面对金权结构的侵凌欺压,人民充其量虽仅能走上街头或自杀抗议,政府仍会安抚
或稍加收敛。但久而久之,政府已然麻木不仁,从北到南,打着国家重大建设、经济发展
大纛的吞噬私人土地开发案,不仅未曾稍歇,画饼规模、征收面积甚至变本加厉越来越大
。至于人民的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则完全不屑一顾。
直到今年(2014)7月31日,午夜的一场台湾史上规模最大、死伤与财损最严重的大气爆
公安事故,不仅炸开了许多政府长期忽略或刻意隐瞒的问题,同时也爆出过度迷信经济发
展、轻忽风险的不堪真相。高雄人最怨的是,未必有分享得到石化工业发展的成果,但却
一代接一代必须无止境地承受石化工业的负面影响。过去以为受影响的仅是空气、水与交
通安全,勉强以外出小心、带口罩、买过滤水应付。如今发现原来家园脚底下还埋著不定
时炸弹,避无可避,忍无可忍?试问,此种掠夺式经济发展,是人民需要并想要的吗?
连日来社会各界已有诸多讨论建议,诸如产业转型;仿造美国的《紧急计画与社区知情权
法案》(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Know Act.)立法强制要求工业
区及工厂应将所有使用化学物质的相关资讯,包括名称、数量、存放地点与进出运送路径
等揭露,至少应强制通知消防救灾机关;仿欧美成立管线及危险货物管理专责单位;石化
工业一律迁移至滨海工业区,或禁止管线经过住宅区、商业区等等。其中固然颇有建设性
,但各国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条件不同,未必皆适合移植。
如单就长期饱受石化工业污染之苦的高雄而言,产业转型确实是最值得思考规划的方向,
而且已获行政院长背书支持,下令各部会全力配合协助研议。但因高雄石化工业上下游产
业链绵密,如何转型?所需期程为何?恐怕非5到10年的短时间内所能达成,高雄人仍需
持之以恒地督促政府与耐心等待。
反省此次高雄大气爆惨痛教训,笔者认为彻底根本解决之道,应从二个面向来检讨:
一、重新积极清点盘查国土现况与其容受力(政府缓慢进行中,且地方派系、首长意愿干
扰严重,难期客观)、最适承载力,据此透过缜密公民参与制定具高度共识的国土计画(
现仍称区域计画),并严格落实国土计画与都市计画的使用分区管制,禁止假藉重大建设
、经济发展之名,变更使用分区进行土地开发。例如大范围农业区内不应一再出现小规模
的分区变更为工业区使用(仍会影响周边的农业区);工业区不应容许假工厂真住宅的工
业住宅出现,以免徒增可能的工安问题。简而言之,透过严谨的国土计画与都市计画的分
区规划与管制,让适合发展为工业区的土地归工业区,农业区归农业区,住宅、商业区归
住宅、商业区,尤其重工业与其产业链所组成的工业区(应优先考虑转型,如下述)一定
要借由贫瘠无人的边际土地与其他分区保持安全距离。如能事先明确规划并严格管制土地
使用分区,工业管线于住宅区、商业区乱窜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主管工业却督导无力
的经济部,也就无需大费周章地搬出国家安全来搪塞不肯或无法公布高雄石化工业管线的
各界诉求。
二、产业转型应从国家高度来谈整体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既不应侷限于高雄,更非仅限于
石化工业,因为除台北市外,全台各地都有大小不一的类似问题。地狭人稠、自然资源缺
乏、水资源有限的台湾,于世界工厂─中国崛起之后,应该慎重思考是否扬弃长久以来信
奉数大便是美迷思的电子代工模式与百分之百仰赖进口原料(尤其全球日渐枯竭的石油)
的低附加价值初级加工产业?我们有包括现今股王大立光学在内、几乎无需外劳的完整光
学产业链、有极具竞争力且毛利率佳的精密机械与工业制程母机台产业、云端运算设备产
业;从北到南有极具在地或原住民族特色,却因产值低且财团难以介入垄断而鲜少被政府
重视的工艺产业,例如莺歌陶瓷、三峡蓝染、新竹的玻璃、苗栗窑陶、三义木雕、后里萨
克斯风、彰化丝织、竹山竹工艺、台南历史古蹟与小吃;原住民族的木雕、石雕、编织琉
璃珠与文化节日,农耕与农产品栽培加工及其他笔者所不知的产业、工艺等,在在可以发
展在地经济及创造优质观光产业,而非仅强调GDP、冲产值、灌数字或开路、盖饭店。
兹举一例说明,笔者曾担任内政部区域计画委员,期间曾审议一件精密机台设备制造公司
扩厂开发申请案,该公司制造的自动化制程机台产品除销售国内半导体与光电代工大厂外
,甚至外销德国,年营业额约3、40亿元,但毛利率一直高于50%,因此完全雇用本地劳工
,且工厂在地劳工优先。笔者为该案专案小组召集人,虽然该案申请开发的土地是农地,
于厘清无空污与水污问题后,很快获得小组及大会决议通过。过程中笔者听到最有趣是经
济部工业局代表的发言:“台湾有这么好的公司,我们怎么不知道?你们公司体质这么好
、这么赚钱,要不要我们来帮你们上市柜?”‘不知道’三字充分显露台湾产业政策大而
无当,以及对中小型企业轻忽的问题。该公司当天出席的代表答称该公司目前尚无此规划
,会后私下对我说,过去经济部工业局鲜少对他们这种偏远的中小型公司闻问,现在好不
容易茁壮了,才要找我们花钱去上市柜好让他们居功,我们公司很赚钱而且都给员工分红
入股,根本无需透过上市柜向社会大众募资。这些对话,一定程度反映出台湾产业政策的
盲点,以及其主管机关的错误迷思。
笔者亦认为高雄的灾后重建,未必需要特别再立专法,何况以立法院的生态,恐怕也缓不
济急,但行政院长江宜桦于此事件最给人诟病的是,过于冷血的态度。既然事后江院长也
已指示各部会要协助高雄产业转型,加上日前行政院会已通过国土计画法草案,是否借此
次惨痛的工安教训,借力使力,重新广征民意厘订国家产业走向、拟定国土计画与严定分
区管制,强化企业环境工安课责,降低工安意外与自然灾害风险?
*作者为律师/环境法律人协会理事长/台湾农村阵线成员
备注
中央这次的态度很明显是想要转移焦点,让真正的问题在政治攻防之中失焦
这样就不会有太多民众去质疑当今的产业结构这个盘根错节的问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