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eorge Friedman
对于中国经济形势正在经历的重大转变,我们早有预料并已探讨多年,而时至今日,这才
终于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有很多人问:中国何时会出现经济危机。
对此我们的回答是,中国陷入危机已有一段时间——只是这一点并没有在中国以外的地区
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美国。危机在被意识到以前就已存在也是可能的。
而对危机存在这一点的被承认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因为只有当这时,大多数人才开始改
变行为以应对危机。我们所探询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危机何时才能成为一个普遍接受的
事实,并进而带来全球形势的转变。
两周前,这一危机被以一种张扬的方式公之于众。先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发表文章《中国模式遇上了大麻烦》(
Hitting China’s Wall),他在文中写道,“但现在信号非常明确:中国遇到了大麻烦
。我们不是在说发展中的一些小挫折,而是更根本的问题。中国的整个商业运营方式,以
及推动中国经济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都已经达到了极限。你可以说中国模式即将
碰壁,而且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墙壁,目前唯一的问题是这次碰撞会有多严重。”
之后,本·利维森(Ben Levisohn)在《巴伦周刊》(Barron’s)专栏中撰写了题为《
中国经济狼烟升起》(Smoke Signals from China)的文章,他在其中写道,“在经典灾
难片《火烧摩天楼》(The Towering Inferno)中,参加派对的人们没有理会储藏室的火
灾,因为他们以为火已被扑灭。投资者们在中国问题上是否正犯著同样的错误?”
他在下文回答了他的设问:“三个月前,投资者们还在下重注赌中国决策者会向经济体注
入现金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如今的市场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增长乏力已经是这个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常态。”
《纽约时报》、《巴伦周刊》和高盛都兼具“通俗看法”(conventional wisdom)的“
地震仪”和创造者两个角色。因此,当这三家机构在几周内相继就中国经济状况发表评论
、点评从“令人失望”到“近乎崩溃”不等时,这已经足以改变人们对中国的看法。现在
的讨论正在从“中国还需多久超越美国”的预测转变成“中国崩溃将带来何种后果”的担
忧。
中国之疑
我们对中国看法突然之间开始跻身流行观点之列,不得不说有些让人不适应。早在多年前
,我们就首先注意到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根本矛盾,当时大多数人都视中国为日本未能实
现的那个奇迹;经历被嘲笑“不理解正在发生的全球力量转移”的日子,如今能有如此多
所见略同之人,实在是令人欣慰。
近几年中,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人群一直在壮大。但过去的几个月中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我们已经从认为中国无所不能、相信没有什么是中国人无法办到的,开始逐渐意识到
中国模式已经不再奏效。
中国模式失效已有一段时日了。掩盖增长乏力现实的表象之一是中国的统计数据,克鲁格
曼称之为“虚构中的虚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以这种状况,即便中
国政府有这种意愿去采集信息,那也会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任务。中国在每年1月的第三个
星期就发布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并在第二年就作出修订),动作为何能如此
之快,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但他们知道自己想让世界对中国的增长有怎样的一个认识,
而世界也相信了他们的数据——由此,就有了经济增长的神话。
其实,中国的确出现过一个非凡的增长期。过去30年的增长令人咋舌,唯一的缺憾是,拜
毛时代政策所赐,增长的起点实在太低。
一开始的增长相对容易——当时的情况实在很难再恶化到哪儿去了。不要误解:中国经济
确确实实出现过快速增长。但尽管如此,基于消费水平来看经济表现,克鲁格曼指出,中
国的经济规模还是比不上日本。根据中国的GDP“猜测”的复合效应,我们猜想它仍然落
后于日本,但谁又知道个究竟呢?但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
的确出现了大幅增长,但它现在的增速已经远远不如当初。
中国经济增长的激增建立在一个极度乏味的事实之上:中国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西方,中
国人由此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生产某些特定类别的产品,而同样的成本放在西方是不可能实
现的。中国围绕这个事实建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而西方企业则在中国建厂以利用这个工
资差。由于在中国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是工人们靠自己的工资所无力购买的,于是中国的增
长便建立在了出口之上。
要维持这种现状,中国不得不无限期地将这种工资差维持下去。但它还有另一个重要政策
:中国政府极为害怕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后果。这种恐惧无可厚非,但它与中国的最
大优势——工资优势——背道而驰。对失业问题的害怕导致中国的政策尤其强调失业的预
防,哪怕企业效率低下也要维持其运营,这一点明显体现在银行贷款政策上。中国还利用
银行贷款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商用及住宅物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策在经济体中
制造了巨大的效率低下现象。在没有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低效实体也还可以继续发展。经
济增长是可以做到的,但却是无效益的增长。最终,经济会在低效的拖累下止步。
更多内容 参考以下连结
http://danbie.blog.hexun.com.tw/87383579_d.html
作者:
metra (没茶)
2014-06-27 10:55:00经济危机无法动摇中国 大跃进死多少人也没见他们垮台
那时民智未开 今天有网络 资讯流通快速 今天已不是从前
作者:
jetalpha (月迷風影)
2014-06-27 11:00:00其实可以从中国不让香港跟台湾的会计师进去工作看出来…那边的经济数字可能有诈
本来就有诈了 这是常识 李克强都说他不敢看直接数据
奇迹=奇蹟 是通用的 某人别自己常识不足乱嘘文 没水准
作者:
lkcs (缤纷之狼)
2014-06-27 11:07:00woo... somebody used simplified chinese
作者:
jetalpha (月迷風影)
2014-06-27 11:08:00有看过奇迹的用法0.0 某楼简体用久了 就不要指望他了
作者:
MasterH (漸漸)
2014-06-27 11:16:00不要用中国公告的简体字就好了,一切问题全解中文字一直都有部分字体随时代演进而趋向简化,只是共产党
简体字 残体字 分不清楚不是台湾人要帮中国负责的。
作者:
MasterH (漸漸)
2014-06-27 11:18:00某些简体字做得太夸张,不仔细看还真的会看错
作者:
esolve (nobbb)
2014-06-27 19:02:00喔
房地产或是采购经理人指数也不看好老共很久了 时间的
作者:
Lydia66 (我的妄想会撕裂你)
2014-06-27 21:09:00要挑错字不如挑"注",这篇所有的"注"都写成"注"了@@包括"赌注"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