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Keo 信箱]
作者: iamalam2005 (山风)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新闻] 以军血洗开斋节 巴人1天百死
时间: Wed Jul 30 08:17:30 2014
我不确定是不是有人看过这篇。
这篇短文的作者是台湾人,在以色列旅行,
回国之后把她的见闻写下来。出处:http://ppt.cc/ZADC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制裁”绝对不是最近才开始,而是一场慢性的种族屠杀。
后面是一篇外媒的报导,解释为什么三名青少年绑架事件会造成双方冲突的全面升高。
事实上,我很怀疑为什么台湾的国际政治报导,
面对国际上的强凌弱,总是写的一副很理所当然的样子。
“反正就是这样嘛!”
却毫无区域研就该有的脉络素养与历史观。
只要报导时愿意多做一点功课,就应该可以回答更深刻的问题:
“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吧,看故事了。
欠了一个多月的文,补上。
若之前有看过我分享的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影片,会比较容易理解我接下来在说什么
。国际社会的主流媒体被西方世界操控著,我们在国际新闻里看到的中东讯息,大多是以
西方世界的观点所诠释,阿拉伯世界的声音不容易被一般人所知道,就算有也多是关于战
乱和石油问题。由于这样的资讯不对等,造就大多数人对中东世界的印象,多围绕着宗教
冲突和恐怖主义。但事实上,自杀炸弹客、恐怖份子、神学士…都只是少部分的激进份子
,绝大部份的人跟你我一样,都只是想安居乐业的百姓而已。
这段旅行,就从几张我从以色列”偷渡出”的巴勒斯坦名信片说起好了….
为何不用寄呢?因为永远不会寄到。
因为以色列控制封锁了整个巴勒斯坦。
旅行这个地区的期间里,由于以色列的生活消费极高,所以我几乎都住在巴勒斯坦的
Ramallah,这是第一大城也是巴国政府驻地。名信片的故事是这样的…要离开巴勒斯坦去
以色列搭机的那天下午,我问了同住一间民宿,在那学阿拉伯文的丹麦室友K,镇上最近
的邮局在哪,她建议我们过境到以色列之后再找邮局寄,因为以色列封锁了巴勒斯坦的对
外通讯,所以从这里寄的邮资要上百元Shekel,汇率很容易换算,加上一个0就是台币…
寄张明信片要台币上千元的天价...走了不少国家,这样的邮资从没遇见过。
之后K看了我的名信片,大力的摇摇头说No No No ,这绝对不能寄,她说即便我付了钱,
因为这些名信片的画面对以色列的形象不利,因此绝对不可能通过以色列邮政的审查。而
且即使我不寄,在机场出境通关时若被看到,很可能会因此被滞留盘查很久,她建议我拍
照留念就好,还提醒我把可能会有问题的影片与照片上传云端,然后把手边的数位资料都
删除,以免惹上麻烦。我说我想留着真的不好吗?她说这很冒险。为了保留这些珍贵的纸
片,我动了手脚,把名信片两两背贴,夹在一堆纸张和书籍中偷偷带了出来,破碎的部分
是不小心贴坏的结果,还好还尚能辨识画面。(后来我在第三国寄出了,收到的朋友请好
好保存!)
关于我这段旅行亲演亲耳的见闻…真实的现况,有点沈重有点长,慢慢看。
以色列在二次战后复国,恃强凌弱,不断地一点一滴扩张占据巴勒斯坦的领土,原本居住
在那没有逃离的巴勒斯坦人,虽有自治机构,但还是处处受到以色列的干预跟控制,虽然
二年前巴勒斯坦已被联合国列为观察员国,但他们受困的日子却一点也没有改变,我住的
城市Ramallah还是有一些存在已数十年的难民营,因为难民生活的困顿,因此欧洲有不少
非营利机构在这里运作。
巴勒斯坦目前的领土很破碎,而且因为利益问题内部分裂的很严重。居民及领土大致被以
色列切割成不相连的三部分,一部分是大家在新闻常听到的西南地区加萨走廊,一部分是
约旦河西岸称作west bank,一部分则是在圣城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区的巴勒斯坦人算
是住在火线上,受到以色列最严格的监控,被以色列以次等公民的方式对待,他们除了网
路没被封锁,生活还过得去之外,基本上人权非常不被以色列所尊重,或许比在中国管辖
下的西藏还惨…
各区的巴勒斯坦都人无法自由进出自己的国土,要去另一区块访友看亲人,要过边界去就
医,要出国…都必须先取得以色列官方的通行许可文件。有了文件还不一定过得去,还得
看当时检查哨的军人放不放行。民宿主人M说,常有救护车载着病人,在边界一等就是几个
小时半天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也没有基本的人权。
以色列控制了进出巴勒斯坦的关口,要进入以色列都必须经过机场等级的安检,证件检查,
行李检查,X光扫瞄一样不缺,甚至相机里的照片,手机的通讯记录email,电脑的文件资
料,他们都有可能看,但其实他们无权检查这些私人的资料。在关口,有荷枪实弹的军人
盯着来往的人。没开车的通行者,必须按规定搭乘巴士在检查口下车,才可进入检查哨。
巴士上车位置离检查哨其实只有5公尺,一开始我不知道得搭车,曾试着直接走去检查哨,
才走没几步就被以色列军人用枪指著,大声斥喝叫我上车去。
以色列也控制了民生物资和水资源,巴勒斯坦大部分的地区土壤贫瘠,很多东西仰赖进口
。在巴勒斯坦,一公斤牛肉的价格是台币550元,羊肉更贵750元,一包意大利面、洋芋片
、饼干….这些很基本的食物,动辄都要台币上百元的价格。这里人均GDP比台湾低,但物
价却比台湾以及欧洲许多国家高很多。由于物资缺乏,M说,有些商人会半夜冒着被抓的
风险,开车到边界去运货。
此外,以色列还控制了巴勒斯坦的水源,巴勒斯坦地区大部份建筑物的屋顶,都可以看到
数个巨大黑色的水塔。住在巴勒斯坦的二周期间里,除了每周四上午固定的限水之外,我
们有时还是会遇到无预警的停水。
知道更多真实的故事是一个机缘。有一回我在城际间的巴士上,遇到了一位巴勒斯坦女孩
,年纪很轻22岁,我们随意地聊了起来。她还是个翻译系的学生,能流利的使用3种语言
,目前在学第4种,打算2年后学第5种,我问起她对将来的计画,她说她一直努力增进自
己的能力,因为她想出国唸书…因为她必须离开,因为大家都想离开,因为离开了才会有
未来。问她必须离开原因,她说了一些让我不知如何回应的故事…
以色列在边界筑起了8公尺高、数百公里长的隔离墙(http://ppt.cc/-uA1),防止巴勒
斯坦人过境,这个新闻画面上都看得到。根据以色列的官方说法,高墙是为了防止恐怖份
子的入侵和炸弹客的攻击。
而新闻画面上看不到的是,以色列为了建墙摧毁了许多巴勒斯坦民房,造成数十万巴勒斯
坦人流离失所。
新闻画面上看不到的是,有7岁的巴勒斯坦男孩,因为玩耍的太靠近边界,被以色列军人逮
捕关了2年;
有年轻人晚上因为视线不佳,走的太靠近以色列人的住宅区,被以色列军人当作恐怖份子
射杀;
有老妇人想回老家顾菜园,在边界附近迷了路,被以色列军人狙击。
女孩说,以色列军人能拦检任何他们觉得可疑的巴勒斯坦人,即便是在公开场所羞辱性的
脱衣搜查,即便对方是必须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规全身包裹的穆斯林妇女。以色列军人可以
用防止恐怖份子之名,逮捕任何他们觉得可疑的巴勒斯坦人,不用提报原由,不会被追究
责任。女孩愤恨地说,以色列对待他们像对待动物。
我问她巴勒斯坦政府呢?政府怎么处理这些不合理的事?她说这样的事件政府官员非但不
会谴责以色列,反而会告诫人民不要触犯以色列的规定,被盘查时也不要反抗辩驳,否则
会被视为恐怖份子逮捕。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保护自己的人民?她说了造成所有现
况最根本的原因…让我无言的愣了好一会…全都是因为腐败,因为利益,因为她的政府为
以色列政府工作,而以色列政府为美国政府工作。
巴国政府高层官员被以色列收买了,控制着。以色列承诺他们安全自由及荣华富贵,交换
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民的托付。官员只在乎口袋里的金钱,人民的事不是他们的事。女
孩说,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双方政府官员在国际社会上的种种发言与应对,出出都是套
好的戏,不断的吵吵闹闹,戏才不会散,衣食才能无忧下去。
她接着又说了一件连媒体上都不容易接收到的内幕…令我相当的诧异和恐惧。
由于内有政府的腐败,外有以色列的封锁,造成巴勒斯坦的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也高,
很多教育程度较低的年轻人,无法顺利进入就业市场,而以色列政府一直暗中有计划性的
吸收这些人,给他们财力支持,培养他们成为间谍,让他们在巴勒斯坦地区活动,让他们
在自己的生活圈中收集反以色列的情资。
当地人不只会对西方人有戒心(来自美国和以色列政府的工作人员),女孩认为身边的朋
友、家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被吸收的间谍,因此她的亲友包括她自己,平时是不敢谈论
政治的,大家都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她今天愿意不畏惧的跟我说这些,是因为压抑太
久太多,是因为我只是个无害的亚洲人,是因为知道我只是个单纯的过客。
她的故事还有更吓人的部分。巴国政府和以、美政府间有计划性的进行移民…要说是一种
温和渐进的种族清理方式,或是威胁利诱的慢性的灭国手段,我想也都不为过。以色列刻
意营造著让巴勒斯坦人无法安居乐业的环境,他们在目前的现况下看不见未来,老人只能
守着忍着等著凋零,年轻人能逃离的都想着重生…这是日日挥之不去的威胁。
女孩说美加政府对他们大开门户,他们要取得美国加拿大的居留身份并不难,巴以美国三
国政府合作,提供高额奖学金给年轻人,鼓励协助他们出国就学就业,协助他们在国外生
根定居。体验过进步西方生活的年轻人,会再愿意回去受困的少之又少…这是层层安排的
利诱。
我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女孩说了,因为以色列要的是犹太人的犹太国。离开的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人)越多,犹太国的人口越正统,犹太人所拥有的土地越多。但总是有走不了或
是不走的吧?女孩回答,目前在以色列政府管辖地区居住的巴勒斯坦孩童,必须接受希伯
来文教育,学习犹太教经典,以色列透过学校教育一点一滴的改造孩童,美其名是互相认
识了解,但实际上,她轻轻的说…They are washing their brains…
她的脸上有着一种因为无奈无力,因为状况糟到了谷底,因为没有退路了的木然的表情。
我沉默了,想说些什么安慰她,但话到嘴边只剩无声的叹息,因为我知道,教育是个缓慢
,但却很根本很有效的终极手段。没了语言的本、宗教的根,伊斯兰的孩子怎么还能习读
经典,虔诚祷告,怎么还能无疑的认同归属原本的文化呢?
女孩说她很想离开,但其实她很舍不得离开。看着车窗外灰茫的天空,纵使贫瘠、荒凉,
家园到底是家园,就算有一天去更了繁华的世界,她应该还是会思思念念这个地方。巴士
到站了,我与女孩告别.想拥抱她却又怕让她惹上麻烦,只好拉着她的手臂,承诺她一定
会把我知道的故事传出去,然后给她我的祝福,希望她能如愿自由的去到任何她想去的地
方。
走回民宿后,我跟丹麦室友K,以及主人M求证女孩说的故事,他们点点头,坦言这些都是
事实。我说老的老、走的走,这样下去有一天这个国家会消失不是吗?K说也许会,但或
许换个角度想,年轻人的离开也可能是件好事,因为他们可以把一个个的故事带出去,而
这是一个让世界知道真相的方法。M说年轻人的确会想离开,他自己也是。M是通讯产业的
工程师有计划要去美国,但他说他一定一定会回来。
我一直反复地想着,巴勒斯坦的过去到现在的种种变化,这里曾是众多民族和平共存之地
,曾经创造了精彩灿烂的文化,但因国际情势所逼,因私人利益所伤,所有的辉煌都不得
不埋葬。如今的巴勒斯坦,只是只窄笼中的困兽,被断了齿、削了爪、进出不能、温饱不
得,即便仍有低呜的吼声,但眼里的神,难保不会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中淡去。
视线回转,看着挣扎里的香港,和震荡中的台湾…我看到了另一出戏…舞台上,有人正在
导著、排演着,类似的戏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于刚刚提到的近期战争导火线,起因于三名青少年遇害,详细的报导可以看这里:
http://ppt.cc/h2h2
"Israel, not Hamas, orchestrated the latest conflict in Gaza"
Hamas began firing rockets at Israel first, triggering Israel’s latest
military incursion. This is not true. In fact, far from acting in
self-defense, the crisis is the result of deliberate actions by Israel over
the last few weeks — first to stir up anti-Arab sentiment among the Israeli
population and then to provoke Hamas into open conflict.
西方媒体惯用的报导方式总是说,
哈玛斯对以色列先开火,才遭到反击。这并不是真的。
事实上,这个冲突是以色列在过去几周当中精心策画的结果:
先策动反阿拉伯(巴勒斯坦)的情绪,强迫将以色列与哈玛斯的对立激上台面。
The current escalation began with the abduction of three Israeli teenagers
from settlements in the West Bank. The fact that the three were kidnapped
from settlements is an important detail that is often passed over far too
quickly or overlooked altogether. The settlements, what they represent and
how the settlers interact with the Palestinian population form a critical
part of the episode’s context.
冲突升高的直接原因来自三名以色列的青少年被绑架,他们是西岸的居民。
(原文settlement亦有“殖民者”的意思)
绑架的细节总是被混水摸鱼的带过。但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针对这件绑架案的互动,
其实是导致冲突的关键。
After the kidnapping, for more than two weeks Israeli authorities put on a
show of looking for the missing teens — the whole time whipping up anti-Arab
sentiment, raising hopes of a recovery and marginalizing voices of dissent.
When the abductees were found murdered, the Israeli public was outraged and
demanded vengeance. Shortly after the funerals for the youths, another group
of Israeli settlers beat and burned to death a 16-year-old Palestinian teen,
Mohammed Abu Khdeir. This incident was followed by a brutal assault on Tariq
Khdeir, a 15-year-old U.S. citizen and cousin of Mohammed’s by the Israel
Defense Forces (IDF).
以色列官方花了两个星期寻找失踪青少年,期间不断给与人们希望,并且排除其他的异议
之声。
以色列官方利用这段时间挑起犹太人反阿拉伯的情绪。当发现三名少年被杀害后,以色列
群起激愤,要求要报复。
随后发生一名巴勒斯坦少年被殴打并烧死。而他的表兄弟,一名美国公民,也被以色列的
军队(IDF)暴力殴打。
Another fact that is less known — but perhaps more important — is that
within hours of the three teens’ disappearance on June 12, Israeli officials
knew that they were dead. Yet for the next two weeks authorities put on a
phony rescue effort, instituted a gag order to prevent the public from
knowing the truth and rallied the Jewish domestic and diaspora populations in
anticipation of their move against Hamas.
但事实上,在三名青少年失踪的几个小时之后,以色列官方就获知他们死亡的消息。
即使如此,官方还是上演了两个星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