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文章是作者提供辅导上的经验,
对于想修复关系或需要重新建立关系的大人和小孩们是更为适合。
———————————————————
当孩子在不合作、不遵守规则、对抗、挑衅时,该怎么办? (一)
我们常会认为,要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才有办法给他“对症下药”的回应和处置。
其实,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
事实上,即使你不确定他的行为代表什么,你也有办法可以做出不错的回应。
相反地,你认为你早已掌握他行为背后的意义,
但你做出的回应,孩子可能还是不埋单。
为什么会如此?让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讨论:
孩子的外在行为、孩子的内在动机、大人如何回应。
孩子的外在行为。
“不合作、不遵守规则、对抗、挑衅….”这些都是我们用来描述外在行为的用语。
但仔细看看,这些词已经带有我们的价值判断。
孩子的内在动机。阿德勒学派大师Dreikurs曾提到四种孩子的不当行为目的:
1. 获得注意
2. 寻求权力
3. 寻求报复
4. 表现无能(无力感、绝望感)
如果我们判断孩子是在“寻求注意”,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那我要刻意忽视他”。
你假装没看见他的奇怪举止,他看到你没看见他,
他的行为变得更加夸张,开始加上噪音…。
如果我们判断孩子是在“挑战规则”或“争取权力”。
“那我就更坚持到底,不让他得寸尽尺,软土深掘”,
于是我们坚守规则,孩子却越加愤怒…
这里的重点不是要我们完全舍弃判断,而是要留意:
1. 我们的判断带给我们自己哪些负面的情绪?
2. 我们因着这些负面情绪,会如何影响我们做出回应?
如果我们解读孩子的“寻求注意”,
可能是“在团体里,他有害怕不被大人看见的恐惧”。
当我们这样的想的同时,我们的回应必定不是只有“刻意忽视”而已。
因为你知道,你的忽视,无法帮助他缓解他的恐惧。
一个不带价值判断的行为描述可能像这样:
“我看到(或听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和反应,我猜他是.… 我感觉到我自己….”
这里不用“让”这个字。
我们习惯讲“他让我觉得”这其实也带了默认判断。
这样的中性行为描述,是在提醒我们:
“我们的情绪反应,是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跟我们如何判断孩子的行为。”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大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产生不同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和“行为动机判断”,可能并不是真的。
而且,某些情况下,你可能永远都无法确认哪个是才是“真的”、“正确的”。
(如果你很执著在这点,又无法相信孩子或其他人跟你讲的任何“证据”的话…)
如果上述讨论的三个部分一定要分个优先的话,我倾向是这样的:
大人如何回应 > 孩子的内在动机 > 孩子的外在行为判断
我们还是有办法在不太确定孩子行为背后意义的情况下,做出不错的回应,
关键在于“孩子的安全感”及“大人的安全感”。
这个留到下一篇再说。
———————————————————
属于代po文章,如有不合适恳请告知,谢谢您。
如果要分享,可以直接从FB连结分享,会比较方便。
文章脸书来源 https://reurl.cc/l8x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