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 黄强华《霹雳盛典》:布袋戏戏白的语言文化

楼主: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2022-07-09 20:30:17
黄强华《霹雳盛典》:嚣张还是(肖+鸟) 趒?布袋戏戏白的语言文化与翻译推广
文: 黄文章(强华)
嚣张还是(肖+鸟) 趒?布袋戏戏白的语言文化
“语言要有人用才会流传。布袋戏继续在用,喜欢布袋戏的年轻人也继续在用,台语
文化之美才不会遗失。”
——黄文章(强华)
布袋戏就是活的语言数据库
布袋戏尪仔的背后是一门深奥的语言艺术。做戏的人不可能汉文的底子不好,因为汉文底
不好你就很难表达戏里头的各种意思,会吃很大的亏。所以阿公黄海岱和爸爸黄俊雄他们
当年为了要做戏,都花很大的工夫学汉文。
日本时代,台湾人要学汉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每个统治者的想法都大同小异,对日本人
来说,在台湾还是要推对他们思想控制比较有利的语言,因此汉文是不鼓励学的。阮阿公
黄海岱那时候要每天从西螺走四、五公里的路到二仑,去跟汉文老师偷偷学汉文。爸爸当
年学汉文也是一样辛苦,但是他们学到的汉文就很深。
到了我这一代,学习汉文的环境跟爸爸那时候相比也已经好很多。我的台语不敢说很厉害
,不过跟一般人比起来已经算是不错的,然而有时候阿公跟爸爸他们讲的台语,我都还要
去找辞典才能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动乱的年代,不只是人会丢、东西会丢,语言文化也弄丢得很厉害。那时候汉文有的词汇
、说法和今天我们讲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保留得不是很齐全。很多我们以前听过、讲过
的词语,现在已经是翻箱倒柜怎么找都找不到。
古早的人读书读得精,可是我们做布袋戏的人是要懂得广。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什么资料就
去Google一下,做布袋戏的人要做到自己的脑袋就是一个Google数据库。
比如说你要用到诗词就要自己想办法找到,要想办法看得很多,也要想办法记得多。就算
没办法每一句都记在脑袋里,至少也要知道出处在哪里,要用的时候知道要去哪一本书里
头找。
不然就是看到这句觉得不错,就先记录下来,等到以后写到有这个需求的场合再拿出来用
,否则临时要写时才要找就很困难。
因为写戏会用到的东西不只是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的思想都要懂。我们的角色太多,
门派各种各样,所以,文学、玄学、科学、医学、化学、哲学、数学、神学、心理学、兵
学、杂学等,都要研读。要应付这么多角色,就需要多层面的知识,所以我看的书就很多
但是不精。不是像古早人那样一本书一直研究,看了再看、看了再看。我们只能理解这本
书的意思大概是怎么样,然后马上接着还要看别种。
素还真的“紫气东来”英文要怎么说?
霹雳做布袋戏的推广也是在做一种语言文化的推广。我们现在还做了更多尝试是把布袋戏
的文化用在不同的语言上面,去对全世界的人推广。
除了台语、国语之外,我们这几年也做了日语版的布袋戏,比如我们2016年跟日本编剧虚
渊玄老师合作的《Thunderbolt Fantasy 东离剑游纪》。日本话的配音跟布袋戏非常契合
,日本的武士精神和我们的武侠是非常同款的文化,因此先天上就很接近。如果我们把故
事稍微修得再日本化一点,甚至会让人家以为根本是日本原生的产品。
另外一个配上英文的尝试就有一点点水土不服,主要是因为很多台语的词汇用英文无法准
确的翻译出来。
当时美国人选的《争王记》有太多诗词,很多角色出场都会吟诗,可是唐诗偏偏就超难翻
译。藏在诗词背后的是东西方天差地别的文化,呈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东西方也有很大
的差别。诗词一多,对外国观众来说门槛就越大,毕竟诗词透过翻译之后意思很可能已经
迥然不同。
《圣石传说》当年也有英文字幕版,也有翻译之后意思跑掉的状况。中文字的意涵千变万
化,单一一个字是这个意思,跟别的字组成一个词又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比如素还真的绝招“紫气东来”,这四个字你要怎么解释到让老外听得懂呢?这个词可能
同时在讲武功、在讲气势、在讲颜色。可是老外没办法弄懂整体的意思,只能一个字一个
字理解,于是就翻译成一个东、一个紫、一个气,然后气飘过来之类的,变成“purple
air comes from the east”这样的句子,就已经失去“紫气东来”的整体涵义了。
相对于外国人理解中文的门槛很高,反过来我们去理解英文的门槛还比较低,所以过去我
们看洋片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就经常翻得很漂亮。一方面是这些翻译的人非常有才华,二方
面中文的词汇非常多,只要用心选择词汇就能翻译得既贴切又唯美。
所以我觉得以后在布袋戏的国际推广上,我们可能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一开始当然必须要
由东方人来写故事纲要,但应该要让西方人先用英文来写对白,用他们的词汇讲符合他们
文化想像的故事,然后我们再来翻译成中文剧本。像李安当年的《卧虎藏龙》就是从剧本
阶段就开始有西方人用英文一起写。这种做法对于布袋戏在欧美推广甚至未来和好莱坞合
作,会比较顺理成章。
台语要有人用才会流传下来
当然我们会继续在台湾深耕布袋戏文化推广。尤其是现在台语的大众文化越来越稀罕,霹
雳其实是扛起了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保持对台语喜爱的重责大任。
语言要有人用才会好好活着。布袋戏继续在用,喜欢布袋戏的年轻人也继续在用,台语文
化之美才不会遗失。
我认为重点是要怎么样让年轻人最快学到台语文化。我的经验是不要刻意找一些罕见的词
汇,比如说你平常不会在书报或是各种文件上阅读到的用语。很多古早的词语在现代已经
不是那么合宜,可能只会有限度地留在研究者的领域里头,真正在生活中早就完全不会用
到。
布袋戏其实有布袋戏自己的语言,我们叫做“戏白”。戏曲里面用的本来就是跟我们日常
用的是不一样的语言,就像昆曲也有昆曲自己的语言,京剧也有京剧的语言。
站在台语文化推广的角度,浅显易懂的词汇一定要优先使用在布袋戏的戏白里头。目标就
是人家写信给你或是给你一份文件,你可以每一个字都立刻转换成台语念出来。熟能生巧
,只要每天用台语来读报、读书、念公文,久而久之,也能讲出一口流利的台语。
霹雳布袋戏的观众曾经在网络上热烈讨论过“道歉”这个词。有人质疑说台语根本没有人
会讲tō-khiam(道歉),不是应该说sit-lé(失礼)吗?然后说我们编剧很奇怪,大概
不懂台语之类的。
其实tō-khiam(道歉)并不是没有人在用。它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也就是戏白的语
言。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角色都会说tō-khiam(道歉),还是要看哪一个角色的性格和背景来
决定他要怎么讲话。如果是秦假仙,可能会说sit-lé(失礼),或是一般生活中更常用
的讲法说pháinn-sè(歹势)。可是如果是素还真的话,讲tō-khiam(道歉)没有什么
好奇怪的。书香出身角色,讲话自然要雅一点。
虽然现在生活中已经比较少人讲tō-khiam(道歉)这个词,可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价值
是,让大家在看到“道歉”这两个字的时候有办法直接用台语念出来。
嚣张还是趒?效果差很多
台语的写法其实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各种俚语里头的用语。我可以马上讲出很多词语是大
家完全不知道么写的。你说这些词语要不要保留?当然要保留。这些是台湾之美,绝对不
能丢掉。但要让它再度普及、天天用到它,就会比较困难。
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很高傲、摇头摆尾的那种样子,有个很生动的词叫做tshio-tiô。
问题是大多数人大概不会知道tshio-tiô怎么写,就算看到人家写出来“趒”,可能也不
会知道那就是tshio-tiô。
“趒”其实就是嚣张的意思。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国语说嚣张,台语的话可能比较多
人说的是hiau-pai(嚣俳)。嚣张跟“嚣俳”的意思应该差不多,“趒”的话则是比嚣张
再生动一点。
麻烦的是“嚣俳”、“趒”都是很少用的汉字。我觉得台语的推广还是要从最基础的直译
开始,等慢慢学会直译的词语之后,我们再加入一些艰涩的字,这样年轻观众才会比较容
易进入状况。
所以虽然台语的tshàng-tiunn(嚣张)没那么普遍在用,我还是会优先用嚣张这个词。
先让观众会念tshàng-tiunn,知道嚣张这两个字怎么写,再来让他们知道一样意思的“
嚣俳”,最后才进一步学中文世界里头很少被写出来的“趒”这个词。
要学台语的人一步就直接跳到“趒”,恐怕会有很多人遇难而退了。
以台语文化推广的使命来说,罕见的词语在沟通上应该摆到最后面,浅显易懂的词要摆最
前面,让学台语的人有办法在日常生活的看书读报中用台语念出来,不然完全不了解台语
的年轻人你让他从非常深奥的词语开始学,他一定马上会打退堂鼓。这些词汇又用不到,
又很难学,会制造很高的障碍。年轻人连打电动都没时间了,哪来时间跟你学日常生活用
不到的咬文嚼字。
所以我们说推广、推广,就是要把台语推得更广,让更多人用,不然“推广”这个词就会
叫做“推窄”了。
书籍介绍
本文摘录自《霹雳盛典:风起云涌40年》,时报出版
作者: 黄文章(强华)
momo网络书店
Readmoo读墨电子书
Pubu电子书城结帐时输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优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实体、成人
及指定优惠商品,不得与其他优惠并用)
透过以上连结购书,《关键评论网》将由此获得分润收益。
不只素还真,布袋戏与霹雳是台湾人最重要的瑰宝!
第一本霹雳董事长黄文章(强华)著作
第一本彻底洞悉布袋戏技艺
第一本收录百张幕后花絮与偶照
那时候片厂员工之间的情感非常紧密,就好像家人一样…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吃
好吃的就大家一起去,要认真拼就大家一起熬夜不睡觉。那时候经常动不动就在摄影棚过
夜,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计较的。
星期天不用拍戏的时候就会一起出去玩,或是去打球,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一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干部,就会跟霹雳有坚深的革命情感。
清乾隆、嘉庆年间,布袋戏随着闽南移民进入台湾。
由泉州来台授艺的黄阿圳传艺给落籍西螺的苏总(人称“总师”)。
总师后来把戏班“锦春园”交棒给来自云林土库的徒弟黄马。
台湾布袋戏第一世家——云林黄家——的故事就此揭开序幕。
黄马正是五洲园黄海岱先生的父亲、
黄俊雄先生的祖父、
霹雳布袋戏黄文章(强华)和黄文择的曾祖父,也是黄亮勋的高祖父。
黄家五代人锲而不舍地改良布袋戏、推广布袋戏,
成就如今台湾掌上传奇当代盛典。
布袋戏是台湾相当重要的民间艺术,也是最为人知悉的常民文化。
霹雳布袋戏发展史中那些趣味、情感、戏剧性的事件,一则则串起了整个台湾布袋戏横跨
40年的历史脉络,也正好契合著台湾人所共同经历的40年生命经验。其中不仅能看到不同
世代对传统艺术的向往期待,更能带领尚未接触布袋戏的新世代读者一窥民间技艺的丰富
多彩。
本书由霹雳布袋戏创办人黄文章(强华)自布袋戏起源聊起,看布袋戏百年变化,技术革
新与登上电视、电影的革命;同时进一步深入布袋戏文化、布袋戏人的语言、音乐、武侠
梦,以及心路历程;并回顾那些年与台湾观众一起走来的岁月,与未来布袋戏将如何再战
100年。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8800/fullpag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