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北木偶剧团“掌”握布袋戏新生命

楼主: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2019-01-06 03:43:32
台北木偶剧团“掌”握布袋戏新生命
翁至成、陈臆婷 / 台北市
时代转变,如果要永续经营,就要放入新元素!二O一O年成立的台北木偶剧团,大大小
小演出超过上千场,不仅将传统戏中过于难懂的文言台词修改成浅显易懂的汉文,让观众
更能听得懂布袋戏中的对白;更引用传统戏里的精华,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编
剧。现在,当你亲临台北木偶剧团的现场演出,你会惊讶,布袋戏原来可以这么多变。
现任台北木偶剧团团长、同为剧团创办人之一的林永志,国小时受张文雄、张文敬老师的
启蒙而接触北管音乐,学习逾五年时间,因为台湾布袋戏多以北管音乐作为伴奏,在辛勤
练习下有了个机缘,开始学习布袋戏的音乐艺术。进入布袋戏领域后,不只让林永志大大
地发挥所学的北管音乐,还由于稳健的基础与技巧,二十岁时入选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传
艺艺生,尔后跟随“亦宛然掌中剧团”至国内外巡回演出,就这样开启了布袋戏职业乐师
生涯。
多次跟随剧团到国外表演,不仅累积许多经验,也开了不少眼界;然而,随着一次比一次
还要频繁地出国表演、甚至是教学,林永志一天心想,“为什么台湾人自己不踊跃点来看
布袋戏?我们还花钱去国外,表演给外国人看?”虽然当时以“也许是因为布袋戏在台湾
过于平常,所以大家就忽略掉,不会有像国外那样的惊艳与关注”,自己解释了当初的疑
问,但这样的思考却是林永志反思意识的一个开始。
随着时代变迁,大众的娱乐习惯产生了大幅改变,过去所学的布袋戏剧,慢慢地不为大众
所接受,不仅是失去观众的目光,更流失了观众。往昔辉煌的布袋戏走到现代,竟落为黄
昏产业,这些年来的遽变,让林永志想起多年前,自己曾思考过大众会认为台湾的布袋戏
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忽略了保存布袋戏的重要,而意识到:“如果我们再不做些什么
,会不会再几年之后这个(布袋戏)就断了。”于是林永志开始思考,要如何继续把这个
传统产业维护住。
想起自己从小就踏入布袋戏领域,不希望好几十年的努力就此白费;明白布袋戏人才培育
不易不希望一同打拼的团员就此离散;对布袋戏存有太多情感,不希望其就此式微,种种
这些,又发觉到这一行由于源自民间师徒制,几乎鲜少有学校教育开班授课教学,反思自
己在布袋戏这条路上受过太多人帮忙,如果不去付出些什么,实在难以对自己交代。待思
考良久,以“自己不做,没有人会做”的精神,二O一O年时与当时同为艺生的黄侨伟联
手合作,毅然创建“台北木偶剧团”,一肩为台湾布袋戏文化担起一份责任。
调整出我们听的懂的布袋戏
一出布袋“戏”,除了前场舞台上所见的木偶表演,后场音乐的配合同等重要,而有前场
、后场这样的组成,尚堪称一个正式、健全的组织。创立台北木偶剧团,像是提供了热爱
布袋戏人们一个家,很快地聚集众多音乐、操偶,或是说话上面的人才,对于一开始进入
剧团的团员们,林永志说起台北木偶剧团命名的由来,“台北当然就是我们在台北,而我
们想要的是台湾布袋戏的一个经典,因为每一个派别都有它好的地方,所以就取一个比较
广义的‘台北木偶剧团’。”希望成立的剧团大家能够共同一条心、不分你我的一同为布
袋戏文化努力,于是,取一个大集合且不突兀的名字,为的就是让各派所长的优点碰撞,
激发出布袋戏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开始表演后挑战紧接而来,“传统戏比较文言文,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讲得比较文,
那咬字要很清楚才听得懂;但是台下真能听懂的人可能也剩没几个,”林永志以团长的身
分说著早期演出面临到的困境,“那所以我们就慢慢调整,把比较艰深的字变得比较白的
字。”于是,台北木偶剧团将台词过于艰涩的传统戏诸如《茶山风云》、《乌盆记》、《
隋唐演义》等,改成一听就懂的字句,像是台语口白中,“内心险恶”会改成“人水水,
内心像鬼”;“扶老携幼”改成“老幼相伴”;“异想天开”调整成“嘴大喉宽”,让看
戏变得更平易近人,成功让传统好戏再一次进入观众眼球。
只是戏曲终归戏曲,它本身仍会有自己的引源,如果改成太多白话文其实也不行,林永志
说,“讲台语或唸诗句,它本身就有抑扬顿挫,如果像我们平常讲白话文(声调)都平的
话,那其实也不好看,会不够有戏味。”台北木偶剧团演师吴声杰也提到,“语言其实是
一个剧种的灵魂,语言虽然是沟通的桥梁,但是也具有艺术成分在里头。”正因为“语言
”是表演中最直接让观众感受到的一环,自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性,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
点上,台北木偶剧团小心翼翼地拿捏,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致力把传统戏让现代人也能
轻易吸收。
早期台湾社会教育水准不高,没读书的人多,文盲自然也多,有很多的历史典故等知识大
众并不晓得,因此要透过“戏”跟他讲,亦借此传达做人处事等道理,这就是布袋戏在过
去时代所拥有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改变,现今公民教育程度已大大提升,过去戏剧
里所包含的历史、道理等,现在来看,早已不具当初功能性,如果继续演出传统戏去传达
这些“常识”,鲜少会有观众愿意听,更不用说留下来看戏。
演一阵子的传统戏之后,林永志自然发现到这既现实又棘手的问题;然而,自己过去所学
的皆为传统戏的东西,而布袋戏引人入胜的剧本也就那几个,那到底要如何去把以前的东
西拿来给现代人看?“那就是必须要变!就要把表演更精致化、在剧本上就要修饰一点,
把它编修成现代人能接受的范围。”林永志语带激情地说著“变”的秘诀,“将传统戏的
精华抽取出来,抽丝剥茧,里面其实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将它活用。”
林永志举老少咸宜的《西游记》为例,在一般的剧本中,孙悟空最后是请来观世音菩萨来
收服红孩儿,“传统戏就这样子,那现在我们就不会这么演,现在当孙悟空碰上红孩儿,
怎么办?要有方法收服他,但你不能就拿一个大人物(观世音)来收服他,那就当红孩儿
是过动儿!过动的火怕什么?怕水,请海龙王过来,拜托他帮忙倒个水好不好?那不是一
样解决了吗。”透过改编的方式,跳脱剧本的既定印象,不仅有趣,更让传统戏多了一层
新鲜感。
赋予教育意义的“新编戏”
传统剧本的改编终究有一定的限度,这让台北木偶剧团必须在“变”中“再求变”。掌握
住传统戏的精华,这一回善用传统戏的“元素”,如人物角色的鲜明个性,或是利于发展
的故事情节,以符合逻辑的基础下去发想、编写剧本,于是,台北木偶团在传统戏之外,
诞生出“新编戏”。
发想自西游记盘丝洞的《房间里的蜘蛛网》,正是新编戏之一:不爱干净的小戒与小净将
家里弄成一团乱,而引来了蜘蛛精上门,待大哥小悟回到家中,看到房间里的蜘蛛网,才
惊觉不见的爸爸(唐三藏)原来是被蜘蛛精抓走了,于是拯救爸爸的故事就此展开……。
“我们会希望观众不是看完之后,哈哈哈就结束了,我们希望附有教育意义在里面。”《
房间里的蜘蛛网》以生活中需学习的“环境整洁”为故事设定,让小朋友能借由戏剧了解
打扫的重要性,并让大家看到新编戏的美。
成立至今走过八年时间,对于推广布袋戏,台北木偶剧团除了奔走国内外各地、尽心尽力
地演出之外,更举办了教学研习会与讲座,利用约一两个小时,介绍布袋戏、戏偶与解说
音乐方面等知识。吴声杰提到,自己在剧团这些年,深切感受到传统艺术有慢慢被关注,
也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学习布袋戏。
随着经验越来越多,剧团也找到了自己的推广方式,“这一两年的定点演出,我们会先有
一个讲座,来导引观众听一下怎么欣赏布袋戏,对布袋戏有个初步的概念后再去看戏,可
以更容易去观赏这个戏,那就不是很纯粹的只去看一个故事。”林永志说著,并提到像是
“动作”这一部分,生旦净末丑就各自不同,更别说老人、年轻人,还有小朋友,而这一
些,都是讲座上会教给观众的小知识。
不因现今的成就感到满足,自认还在“草创时期”的台北木偶剧团,还有很多想法等待去
完成,而面对更加巨变的未来,林永志说,“创新其实就是实验,是不断尝试之下的结果
,失败了我们再来,我们就是努力把东西做好,那这些过程,多绕一点路,还是可以达到
这个效果阿!”抛开过去师徒制度的包袱,给予下一代机会,并且放手让年轻人想做什么
就做什么。
好的就去发扬,不好的没有关系,再继续尝试。正是这一种良性循环,让台北木偶剧团得
以创作出更多细腻、崭新的表演,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去感受异于以往的布袋戏飨宴

采访侧记
“一定要先让这门艺术兴盛,如果没有人看,那自然就没有人学。如果有了观众懂得怎么
欣赏,那就可以传承下去。”这是在采访时候,让我很有感受的一句话。常常,身处“外
界”的我们,总是一直担心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流失,但却不知道,其实我们也可以透过“
学习怎么去欣赏布袋戏”,继续把这项文化传承下去!
https://news.cts.com.tw/vita/campus/201901/201901041948067.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