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十殿阎王之平等王考证

楼主: aacdsee (观自在)   2018-06-03 13:42:27
屙......我在看了鬼途后突然想起这篇论文,虽然十部众现在死的死,散的散,
所剩不多,但是应该还算应景,分享给各位。
===================
以下引自部落格《欧亚学研究》:
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j02/301.html
摩尼教“平等王”与“轮回”考
芮传明
2004-06-11 12:15:34
作者提供,原刊《史林》,2003年6期
[提要]汉文摩尼教典籍中的“平等王”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相当于中国佛教中的“阎
罗王”,而应是该教的主神之一“夷数”,其原型来自基督教的“耶稣”。此外,东方摩
尼教的“轮回”观也颇异于佛教:它以人间为“地狱”,视再世为人为最痛苦的“轮回”
。因此,人们在热衷于探讨东方摩尼教深受佛教“影响”的同时,切毋忽视了它“多取形
式,保留内涵”的特点。
[关键词]摩尼教 平等王 轮回
有关摩尼教,东方摩尼教深受佛教“影响”的说法,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有的学者甚至
认为,摩尼教在其创立之初(公元三世纪)就融入了浓重的佛教成分。例如,德国学者克
里木凯特曾说:“东方摩尼教与佛教的接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因此,中
亚的摩尼教广泛接纳佛教的形式和内涵这一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惊讶。”[1] 这一看法未
必不确,但在具体探讨摩尼教某个方面的佛教影响时,有人则似乎失之于顾名思义和“扩
大化”。
例证之一见于日本学者松本荣一之说。他在论述高昌发现的回鹘文《十王图》及壁画《地
狱图》时认为,鉴于摩尼教汉文典籍中颇多佛教术语,如“地藏”、“十王”、“平等王
”、“地狱”等,因此摩尼教也有类似于佛教的“冥府十王”观念:“摩尼教的‘地藏十
王’思想可能是模仿中国佛教而得。或有持异议者认为,中国佛教的‘冥府十王’思想乃
是从摩尼教那里采纳而得。这一颇有意思的现象确实难以遽然断定其源起,但是不管怎样
,九、十世纪时,佛教与摩尼教在十王观念及冥府观念方面有着极为微妙的关联,却是不
争的事实。”[2]
当代也不乏响应此说的学者,例如,罗世平在《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一文中,
不仅同意此说,还有所发挥。他引摩尼教汉文典籍《下部赞》第394-397颂的文字后,说
道:“松本荣一根据以上摩尼教经典中出现的“地藏”、“十王”、“平等王”等汉译名
称,推断摩尼教亦重地狱冥府,与中国佛教信仰间有类似处,故地狱十王之中或许杂有摩
尼教的因素。”[3] 他似乎还认为,佛教与摩尼教中的“平等王”即是相同的概念:“《
华严经‧感应传》郭神亮所见的“平等王”应是阎罗王,传中取的是阎摩的意译名。见于
传译藏典记载的平等王名,出现在《摩尼教残经》和《摩尼教下部赞》中,《摩尼教下部
赞》有这样一段文字说平等王:……这位平等王在《摩尼教残经》唐写本中有明确的位次
,属惠明大使喻相第六王。”[4]
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摩尼教之“平等王”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等同或
者类似于佛教中的“平等王”,亦即“阎罗王”?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相应地,
上引学者所言两教之“冥府”、“地狱”信仰,即“轮回”观相类似的说法,亦宜再加探
讨了。本文你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番检讨。
一.摩尼教的“平等王”迥异于佛教的“阎罗王”
摩尼教的汉文资料甚少,主要者不过三种;“平等王”之名则仅见于两份经典中:一是《
摩尼教残经》[5],一是《下部赞》[6]。为方便论述,首先罗列这两种经籍提及“平等王
”的文字。见于《摩尼教残经》者:“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胜,四者
欢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齐心一
等,十二者内外俱明。”“四者常念命终、艰难苦楚、危厄之日,常观无常及平等王,如
对目前,无时暂舍。”
见于《下部赞》者:“
“逈独将羞并恶业,无常已后担背负;平等王前皆屈理,
却配轮回生死苦。”(CBETA, T54, no. 2140, p. 1272, c10-11)(第99颂)
“又启阎默善思惟,即是夷数慈悲想;真实断事平等王,
并及五明清净众。”(CBETA, T54, no. 2140, p. 1273, b15-16)(第131颂)
“又启真实平等王,能战勇健新夷数;雄猛自在忙L,
并诸清净光明众。”(CBETA, T54, no. 2140, p. 1273, c28-29)(第152颂)
“忆念战R终时,平等王前莫屈理;法相惠明余诸佛,
为此明身常苦恼。”(CBETA, T54, no. 2140, p. 1276, a16-17)(第255颂)
“至无常之日。脱此可厌肉身。诸佛圣贤前后围遶。宝船安置善业自迎。直至平等王前。
受三大胜。所谓花冠璎珞万种妙衣串佩。善业福德佛性无穷赞叹。又从平等王所。幡花宝
盖前后围遶。众圣歌扬入卢舍那境界。于其境内道路平正。音声梵响周回弥覆。从彼直至
日月宫殿。而于六大慈父及余眷属。各受快乐无穷赞叹。又复转引到于彼岸。遂入涅槃常
明世界。与自善业常受快乐。”(CBETA, T54, no. 2140, p. 1279, a26-b6)(第393-
400颂)
各段引文中,《下部赞‧听者忏悔愿文》(第393颂以下)最具体,故不妨从这里着手,
试作分析。然而,在分析之前,还得略述摩尼教的根本教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文的
含义。兹据现代学者的综述,摘要地转引其大意如次:
摩尼教的根本要义在于有关世界起源和物质创造的一个精妙神话。自时间之初,就存在着
相对立的光明之国与黑暗之国。前者完全善良、平和,后者则被贪婪、仇恨和烦恼所主宰
。后来,黑暗势力侵入光明之国,大明尊便派遣诸神,——亦即从其自身发射射出的“光
明分子”——相继与暗魔作战。最初,先意(Primal Man)惨遭失败,失去知觉,昏睡战
场,并听任其“子”五明子(Five Light Elements)被暗魔所吞食。他苏醒后,便向大
明尊求救,大明尊遂派遣净风(Living Spirit)前往救援。净风在黑暗之国边上呼唤先
意,先意则在地狱深处应答,他因此获救。而在摩尼教神学中,“呼唤”、“应答”便成
为两位神祇,并且构成了“拯救(光明分子)”的基本要素。先意被救回了明界,但是他
的被拯救便成了一个普遍模式,因为他像征了整个人类,经历了“拯救”。
净风随后用所杀暗魔的尸体和皮造成“八地”、“十天”。尚未被污染的光明分子构成了
太阳、月亮,稍受污染的则构成星辰。然而,光明分子并未完全得到解救,大明尊遂遣第
三使(Third Messenger)及电光佛(Maiden of Light)再斗暗魔。两位使者以裸体美男
美女的形象展现在暗魔前,致使雄性暗魔因色欲旺盛而泄出精液。部分精液坠落海中,变
成海怪;另一部分落到陆地上,变成树木与植物。业已怀孕的雌魔因此流产,胎儿堕落地
上,变成五类动物。吞食这些排泄物的一对暗魔交配后,生下一男一女,名叫亚当、夏娃
,他们的后代便是人类。人体中的光明分子形成了灵魂,而由贪欲、仇恨等构成的肉体则
始终禁锢著灵魂,因此拯救光明分子(灵魂)便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摩尼教徒相信,水果与植物比肉类含有更多光明分子,故他们坚持素食,以便解救更多光
明分子。同时也不收割庄稼和制作食品,认为这会伤害植物中的光明分子。故摩尼教的高
级修行者(称为“选民”)便要求另一类较低级的修行者(称“听者”)提供日常所需。
只有“选民”的灵魂(即光明分子)才可能获得拯救,脱离轮回而前往明界,享受“永生
”。故“听者”唯有不断为“选民”服务,努力修行,才能在最终也成为“选民”,让灵
魂脱离轮回而得救。[7]
接着来分析上引《下部赞‧听者忏悔愿文》的文字。显然,从标题上即可得知,这是专供
“听者”用的经文;其结尾“合众同心,一如上愿”之语,也表达了所描绘的美好情景只
是“听者”的良好愿望而已,因为他们只有成为选民之后,才真正有可能“直至平等王前
”以及“入涅槃常明世界”。足见在这种场合晋见平等王乃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绝非每
个普通人都能做到。事实上,只有“修成正果”的“选民”才有资格参与这一由平等王主
持的欢迎仪式,亦即“升天”的仪式。
“选民”的优秀灵魂(即光明分子)在回归明界的欢迎仪式中,除了有“诸佛、圣贤”和
“善业”(干过大量善举的人)前呼后拥外,还有两个主要特色是“宝船安置”和“受三
大胜”。先解释“宝船”:“船”在摩尼教中有着多种象征意义,如日月、灵魂、教会、
戒律、十字架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象征之物都与最美好的事物“光明分子”密切
联系。[8] 摩尼教神学将月亮和太阳说成是尘世间仍受污染的光明分子(即灵魂)前赴最
终乐土“明界”之前,必须相继途经的净化站和中转站,故日月常被喻为摆渡性质的“船
”或“明船”,因此引文中的“宝船”便具这一喻意。可以与之类比的,如下引科普特文
的摩尼教圣歌:
“灵魂啊,抬起你的眼睛,注视高空,……你的父尊正在召唤你。如今,登上光明之船,
接受荣耀花冠吧,回到你的故国,与伊恩们(the Aeons)共享欢乐。”“在你的光明礼
物中,……从此船到彼船,……他将运载我,渡过……”“航船正在高空等候你,它们会
接引你上升,将你带到光明世界。”[9]
如果不能确认《下部赞》的“宝船”是指日月,那么说它是指把光明分子运往日月和明界
的乘具,应无疑问。这一描述亦见于科普特文典籍:“由于救世主的光芒和他那显赫的光
明,天堂的大门在我面前打开。我将令我衰老和生病的衣服丢弃在地上;穿上了不朽之衣
。啊,和平宁静的光明渡船,在三重大地的上方,运载着我跨越天空,奔向太阳与月亮。
”[10] 这是灵魂-光明分子“获救”的典型图景,比照《听者忏悔愿文》,显然二者描绘
的是同一种情景。
接着再解释“三大胜”。汉文原句为“受三大胜,所谓‘花冠、璎珞万种、妙衣串佩’”
[11] ,当是指前赴明界的灵魂获得神所奖励的三种十分美好的礼物,亦即花冠(以鲜花
装饰的桂冠)、璎珞万种(形形色色用珠玉串成的颈饰),以及妙衣串佩(有珮饰的精妙
衣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后一“胜”,实际上多为象征符号,亦即以“妙衣”喻指
无上光明。例如,耶稣的“明衣”、“身衣”当是指纯粹的光明;[12] 而《下部赞》“
复是大圣新妙衣,卒被魔尘来坌染;唯希法水洗令鲜,得预法身清净体”(《赞夷数文第
二叠》,第71颂),显然是灵魂自比为耶稣的“妙衣”,则为光明无疑。
有关“三大胜”,不仅见于汉文典籍《下部赞》,亦见于其他的非汉文摩尼教经文,只是
所指的品种略异而已。例如,科普特文典籍《克弗来亚》载云:“第五个天父也呈光明形
貌(Light Form),是展现在每个脱离肉体束缚之灵魂面前的神祇,相当于展现在使徒面
前的形象。三大荣耀天使伴同她前来。一位天使手捧奖品;另一位带着光明之衣;第三位
则有王冕、花环和光明之冠。这是三位光明天使,与光明形貌一起前来,和她一起展现在
选民与信徒面前。”[13] 这里的三位光明天使所准备的美好礼品是奖品、明衣、王冕、
花环、光冠,似乎不止“三大胜”,但主要类型,也不过衣、冠、环三种,则与《下部赞
》所言几无区别。
又,十世纪的阿拉伯文著述谈及摩尼的生后教义时,说道:“当一位选民的死亡降临时,
初人派遣了一位光芒四射的神灵,以聪慧向导之形而来。伴随着他,还有三位神祇,带着
饮具、衣服、头巾、花冠与光冕。……然后,他们引领这位选民,为他戴上花冠,饰以冕
带,穿上衣袍。他们将饮具递到他的手中,与他一起乘着赞美光柱,来到月界,晋见初人
与善母,来到他最初所在的光明园地。太阳、月亮及光芒四射的神灵们,从选民所遗弃的
躯体中萃取出水、火、以太诸力,全都升入太阳,成为神灵。”[14]
由此不难看出,选民灵魂所去之处即是摩尼教信徒朝思暮想,乃至不断“轮回”,无数世
代为之奋斗的最终理想家园“明界”。他受到的是极高规格的欢迎仪式,无上荣耀。而他
所晋见的神祇,多为摩尼教的主神,其常居之所是美好的天堂乐园。神祇对待升天的选民
灵魂,几乎纯粹是欢迎和赐予礼品、荣耀,并无丝毫“审判”和惩罚的迹象。既明乎此,
则若将灵魂晋见的摩尼教主神“平等王”视同于令人谈虎色变的佛教“阎罗王”(其异名
之一为“平等王”),就不免有张冠李戴之嫌了。盖因“阎罗王”亦称“阎王”、“阎魔
王”等,源出古代印度教中的夜摩(Yama)神,专为死者灵魂带来苦恼,后在中国演变成
冥界的主宰者和人类行为的审判者,通常给人以恐怖的感觉,与摩尼教“平等王”的形象
大相迳庭。有关的描述和传说甚多,不必赘言,这里仅据辞书的综述,稍作转录,以见摩
尼教的“平等王”决非佛教之“平等王”可比:
阎魔王之思想由佛教传入我国后,与道教之信仰相结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
、阎罗十殿等说。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载,阎罗王为冥界十王之第
五,本地为地藏菩萨,系于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个“七日”)时之冥王。据传
阎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系大海底东北部沃焦石下之“叫唤大地狱”,及十六诛心小地狱
。亡魂在抵达第五殿前,须先至“望乡台”上观望子孙在阳间之情形,后才至此殿受审判
。此殿阎王铁面无私,判刑正直严厉,加上十六诛心小地狱专诛世人之横心、邪心、毒心
、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个个心惊胆颤,
面容忧惧,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惨刑。[15]
因此,摩尼教汉文典籍中的“平等王”,决非中国佛教经典和民间传说中亦称“平等王”
的“阎罗王”。那么,摩尼教的这一“平等王”应该相当于何种神祇呢?我认为,应该是
指“夷数”,即西文所称的Jesus——耶稣。
二.摩尼教的“平等王”是“夷数”
首先来看基督教的主神耶稣被摩尼教借用之后,在该教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占的地位。有关
这点,可引前辈学者的归纳:
耶稣在摩尼的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是摩尼之前一系列先知中的最后一位,但是他
却胜过所有这些人。对于摩尼而言,耶稣是位神人,他出现于人世,但是并非由女人所生
;基督教徒认为耶稣被钉十字架,只是世俗误解。此外,耶稣不仅仅是摩尼之前的最后一
位先知以及最接近摩尼的先驱者,摩尼还把自己视作耶稣的使徒。……“耶稣”象征著神
对人类的拯救,神对人类的孕育,多少还伴随着几乎不可思议的神为了人类而受难的观念
,以及“犹地阿之耶稣”说产生的所有观念。[16]
再转引一些其他描述:
就摩尼看来,真正的耶稣是“光耀的耶稣”,是三位一体的首席,显然是明尊召出的玄妙
形象,并被认为是第四次召唤。而另两位则是明女和大穆罕默德。当这个可见的世界刚存
在,这位纯粹的天神就奉明尊之遣,前去唤醒处于罪恶和死亡之昏睡中的亚当。[17]
光明耶稣乃是摩尼教一系列拯救性神祇中的第一位,他们都是因特殊的天启而被委以重任
的。他在未来世拯救人类的角色由其发射物大智承担。[18]
摩尼教中的耶稣与正统基督教中耶稣的灵魂拯救角色颇不相同。耶稣在摩尼教中具有三种
不同的职能:光明耶稣、弥赛亚耶稣、受难耶稣。……如我们已见,光明耶稣乃是摩尼的
庇护天使,赛济戈斯(Syzygos)是其发射物之一。他的主要角色即是最高启示者和向导
,将亚当从昏睡中唤醒,使之认识到灵魂的神圣起源以及肉体与物质的痛苦囚禁。弥赛亚
耶稣是位历史人物,是犹太人的先知和摩尼的先驱者,然而,摩尼教徒认为他纯粹是神。
……受难耶稣被悬挂在神秘的光明十字架上,他是“人类的生命与救星”。[19]
显然,摩尼教中的耶稣地位特殊,十分重要,象征著光明、真知、生命,是人类的大救星
。而这类特征则与前引汉文典籍《下部赞》的描述颇为接近。
实际上,摩尼教汉文典籍中有比较清晰的线索表明“平等王”是指耶稣(夷数)。如前引
《下部赞‧普启赞文》“又启阎默善思惟,即是夷数慈悲想,真实断事平等王,并及五明
清净众。”(第131颂)提到“夷数”和“平等王”。
《下部赞‧普启赞文》是吁请和赞颂一切诸神的经文,其格式通常是每颂(四句)吁请一
种或多种神灵。为分清不同神灵,多加“并及”、“及与”等连接词,如:“又启五等光
明佛,水火明力微妙风,并及净气柔和性,并是明尊力中力。”(第130颂)“又启乐明
第二使,及与尊重造新相,雄猛自在净活风,并及五等骁健子。”(第125颂)因此,这
里所引第131颂分明是前三句赞夷数,最后一句兼及五明;“夷数”与“平等王”是同位
语,二者指同一神。
若认为此例尚不足以清楚地将平等王比定为夷数,那么,下例则毋庸置疑了:“又启真实
平等王,能战勇健新夷数,雄猛自在忙L,并诸清净光明众。”(第152颂)显然吁赞
了夷数、忙]摩尼)、清净光明众三种神灵;而“平等王”与“夷数”的同位语关系可
以清楚确认。除了这类清晰的表达方式外,还有一些较隐晦的线索,如:“恳切悲嗥诚心
启:救苦平断无颜面。乞以广敷慈悲翅,令离能踃诸魔鸟。”(《下部赞‧赞夷数文第二
叠》,第48颂)本节是专对夷数的吁请和称颂,而它描述其吁请的对象为“救苦”、“平
断”、“无颜面”,则与上引第131颂“即是夷数慈悲想,真实断事平等王”之语相若:
“平断”显然即是“断事平等”的略称。因此,本颂含有喻夷数为“平等王”的意思。
接着,来看摩尼教非汉文典籍的描述。约成于12或13世纪的赞美长诗《摩尼大颂》系直接
用突厥文撰写(并非译自伊朗语),佛教借词甚多。第27-29颂云:“你架起了智慧之梯
,/ 你使我们完全脱离了五类形体,/ 拯救了我们,不再生死。/ …… / 我们…… / 曾
经深受囚禁之苦的人,/ 被拯救而离轮回,/ 为了晋见如佛一般的日神,/ ……与你相似
接近。/ 对于沉湎于无常欢娱的众生,/ 你传播了无与伦比的正法;/ 你引导他们渡过苦
海,/ 带领他们进入涅槃之境。[20]
圣歌中提到的“如佛一般的日神”即是指“光耀的耶稣”,[21] 因此,从这里描绘的整
个情景来看,与前引《下部赞‧听者忏悔愿文》颇为相似:二者都描述了“灵魂得救”,
都谈到灵魂脱离肉身的羁缚,都谈到渡过苦海(《下部赞》谓用“宝船”将灵魂渡到“彼
岸”即是此意),都是前赴“涅槃之境”;而灵魂所欲晋见的,一是“平等王”,一是耶
稣,则以耶稣比定“平等王”,并无不妥了。
再引科普特文赞美诗,以证摩尼教汉文典籍中的“平等王”即是指耶稣:
我向你吁求,救世主啊,在我需要之际来到我面前。/ 啊,我从事了多久的祈祷和多久的
斋戒,/ 我多么需要你啊,在这临终的瞬间。/ 他以甜美的声调答应我:“福泽深厚的正
直之人哪,/ 不要害怕,快来与我相见。/ 我是你的向导,不论你在何地何方。”/ 我一
听到救世主的呼唤,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我摧毁了囚禁我的可恶高墙,/ 我击破了层层
牢门,奔往最高审判者的方向。/ 他把荣耀的花冠戴在我的头上,/ 胜利的奖品放到我的
手中,还为我穿上光明的衣裳。/ 他将我举升到我一切敌人的上方。/ 我冉冉上升,为见
到明尊而欢呼雀跃,/ 正是他帮助我征服了黑暗之国。啊,伟大的国王,/ 把我摆渡到诸
神和天使之乡。/ 大明尊会将和平给你们所有的人共享。……的每个人都将……[22]
首先,这则圣歌所赞美和吁请的对象是耶稣,绝无疑问,因为其名称即是《耶稣赞美诗》
。其次,若与汉文《下部赞‧听者忏悔愿文》相比照,各大要素全都类似:基本情节都是
灵魂弃离肉体的束缚而回归明界,并受到神的欢迎;都提到生时的苦难和死后的欢乐;神
对灵魂的奖励都是“三大胜”——花冠、奖品、妙衣(光明衣服);都要渡过某种“水域
”才能抵达光明的“彼岸”——“宝船”、“摆渡”暗示了这点;灵魂都急欲晋见一位主
神——或称“平等王”,或称“耶稣”。
至此,两篇资料所描绘的景、情、物、人,几乎全都吻合,则以耶稣比定为“平等王”可
以无疑。在摩尼教中,耶稣(夷数,Jesus)既充任“平等王”、“平断(公平断事)者
”的角色,也就带有了相当浓重的“审判者”或“最高审判者”(Judge)的色彩。摩尼
亲自撰写,献给波斯国王沙普尔一世(Shahpuhr I)的摩尼教义概要《沙卜拉干》(Shā
buhragān)便很生动地描绘了耶稣的这一职能:
正直者及其朋友们和作恶者及其同样作恶的朋友们,都将聚集在赫拉德沙(Khradeshahr
,指耶稣——引者)面前,正直者将对他说:“……主啊,假如你乐意的话,……我们希
望与你谈话。”
神赫拉德沙将如此答复他们:“你们见到我,就会很快乐。然而,我将为你们审判那些对
你们犯罪的人,责问他们。但是想与我交谈的一切人,我都知道。”他随后祝福他们,令
他们心情平和,安排他们位于右侧,诸神欢乐地簇拥着他们。他将作恶者与正直者分开,
将他们置于左侧,并指责他们,如此说道:“撒谎者不会发光(?),正如你们犯了任何罪
过……遭受……你们一直对我犯罪。”
…… 他对站在右边的人这样说道:“你们安宁平和……当我饥渴时,你们给我种种食品
;当我裸露时,你们给我衣穿;当我生病时,你们来抚慰我;当我被捆绑时,你们前来解
救我;当我成为囚徒时,你们前来释放我;当我流浪时,你们将我带入你们的家。”正直
者的朋友们都将深怀敬崇之意,对他说道:“主啊,你是神,是不朽的,贪婪与欲望对你
无可奈何。你不会饥饿、干渴,也不会有病痛与折磨。我们何时为你如此效劳呀?”赫拉
德沙如此回答道:“你们(对于别人)所做的,就是为我所做。我要奖励你们,让你们升
入天堂……”……他使得他们快乐万分。
然后,他对站在左边的作恶者这样说道:“你们这些作恶者,俗不可耐,被贪婪、邪恶所
诱导,你们是……我指责你们,因为当我饥渴时,你们未给我任何食品;当我裸露时,你
们未给我衣穿;当我生病时,你们未来抚慰我;当我成为囚徒和流浪时,你们未将我带入
你们的家。”作恶者将这样对他说:“神啊,主啊,你何时如此遭难,而我们未来救助你
?”赫拉德沙便对他们说道:“你们在心中反对正直者,就是对我犯罪。这便是我指责你
们的原因。你们是罪人,因为你们是正直者的灾难(?)和敌人。你们导致了痛苦,却毫不
怜悯。由于反对……你们犯了罪。”然后,他命天使飞到他们的上方,抓起他们,投入地
狱之中……[23]
这是摩尼教初创时,作为“最高审判者”或“平等王”的耶稣对“善”、“恶”两类人所
作赏罚的情景。但是若将《圣经》与之比照,则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著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
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
在左边。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
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
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
:“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
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
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恶魔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
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
;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
:“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
,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
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24]
上引两份资料中,耶稣之语气惟妙惟肖,自不待言。因此,我们不仅认为摩尼教汉文典籍
中的“平等王”之原型不是佛教中的“阎罗王”,而是基督教中的耶稣,并且进一步推断
,摩尼教“平等王”的观念所受基督教的影响远大于佛教。
三.摩尼教的轮回观和地狱观异于佛教
既然摩尼教的“平等王”与佛教的相去甚远,那么,对于和“平等王”关系密切的“轮回
”、“地狱”观,也得重新考究。首先,了解一下佛教有关地狱、冥府及轮回的大致观念

佛教经典谈及“轮回”之处不可胜数,但是其要领则为“五趣”和“六趣”二说,即一切
有情者轮流不息的转生之处(所生形态)[25] 有五种说或六种说。小乘教派的俱舍、正
理、显宗、杂心等论,皆立“五趣”(亦作“五道”)之说,即,一为地狱道,二为鬼道
或饿鬼道,三为傍生道或畜道,四为人道或人间道,五为天道或天上道。大乘教派的经典
中,则多持“六趣”说,亦即在五趣之外,再添“阿修罗”,总称“六趣”或“六道”,
尤以后者为通用,常言之“六道轮回”便是指此。显然,无论是五趣还是六趣说,均将轮
回的去处分为多种,而“地狱”只是其中之一。兹据《毗婆沙论》,简述“六道”之意:
已总说诸趣,彼一一异相今当说。云何奈落迦(梵文naraka之音译名,亦作那落迦——引
者)趣?答:……有说,“奈落”名人,“迦”名为恶;恶人生彼处,故名奈落迦。……
有说,“落迦”名救济,“奈”是无义;彼处有情众苦所逼,无救济者。故名奈落迦。…
…问:地狱在何处?答:多分在此赡部洲下。云何安立?答: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
至无间地狱底。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
:谓次上有极热地狱,次上有热地狱,次上有大唤叫地狱,次上有唤叫地狱,次上有众合
地狱,次上有黑绳地狱,次上有等活地狱。……
云何傍生趣?答:……有说,彼趣暗钝,故名傍生。暗钝者即是无智,一切趣中无有无智
如彼趣者。有说,流遍诸处,故名傍生,谓此遍于五趣皆有。奈落迦中有无足者,如娘矩
咤虫等;有二足者,如铁嘴鸟乌等;有四足者,如黑驳狗等……问:傍生本住何处?答:
本所住处在大海中,后时流转,遍在诸趣。……
云何鬼趣?答:……如今时鬼世界,王名琰魔摩。……有说,饥渴增,故名鬼。……有说
,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常驰走故。……问:鬼住何处?答:赡部洲下五
百逾缮那有琰魔摩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处,从彼流转,亦在余处。于此洲中有二种鬼:
一有威德,二无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花林、果林、种种树上、好山林中,亦有宫殿在空
中者,乃至或住余清净处,受诸福乐。无威德者,或住厕溷、粪壤、水窦、坑堑之中,乃
至或住种种杂秽诸不净处,薄福贫穷,饥渴所苦。……
云何人趣?答:……有说,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
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勇猛者,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
忆念者,谓能忆念久时所作,所说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谓能初种顺解脱分、顺抉择分
等殊胜善根,及能受持别解脱戒,由此因缘,故名人趣。问:人住何处?答:住四大洲。
……
云何天趣?答:……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
说,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身光,恒照昼夜等故。……复次,戏乐故名天,以恒游戏
受胜乐故。问:诸天住在何处?答:四大王众天住七金山,及妙高山四层级上,并日月星
中;三十三天住妙高山顶;夜摩乃至色究竟天,皆在空中密云如地,各有宫殿于中居止。
……
已说五趣一一差别,于彼中有阿素洛,今当说。……问: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
彼非天,故名阿素洛。……谓世界初成时,诸阿素洛先住苏迷卢顶,后有极光净天寿尽、
业尽、福尽故,从彼天殁,来生是中,胜妙宫殿自然而出。诸阿素洛心生嫉恚,即便避之
。此后复有第二天生彼更移处,如是乃至三十三天遍妙高山顶次第而住,彼极瞋恚,即便
退下。然诸天众于初生时,咸指之言:“此非我类,此非我类!”由斯展转,名非同类;
复由生嫉恚故,形不端政,即以此故,名非端政。[26]
大乘经典将有情轮回的这“六道”分成两类:阿修罗(即引文之“阿素洛”)、人、天为
“三善道”,是善恶杂业之所趣;地狱、饿鬼、畜生则为“三恶道”,是纯恶之所趣。是
知佛教非但不以轮回于“人道”为苦(遑论“天道”),还颇以为“善”,作为尚可接受
的“乐土”之一。这一观念十分重要,下文将再论及。
那么,佛教的冥府、地狱观念又如何呢?上引《毗婆沙论》谈及的“八热地狱”可以作为
典型材料,展示佛教的有关思想。兹据《长阿含经》,略作描述:
八热地狱又称八大地狱,因为每一大地狱中各有十六小地狱。第一大地狱名“想”(亦即
“等活”),所属十六个小地狱分别为:黑沙、沸屎、五百丁、饥、渴、一铜釜、多铜釜
、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釿斧、豺狼、剑树、寒冰。受苦众生在此互相砍杀,
皮肉撕尽,经冷风一吹,死而复生,再受痛苦。
第二大地狱名“黑绳” ,也有十六小地狱。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其诸狱卒捉彼
罪人,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絣之使直,以热铁斧逐绳道斫。絣彼罪人,作百千
段,犹如工匠以绳絣木;利斧随斫,作百千段,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毒辛酸,不可称
计。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是名为黑绳地狱。”第三大地狱名“堆压”(亦即“合众”)
,“地狱中有大石山,两两相对。罪人入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山还故处
,犹如以木掷木,弹却还离,治彼罪人,亦复如是。苦毒万端,不可称计。”第四大地狱
名“叫唤”,“诸狱卒捉彼罪人掷大镬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咷叫唤,苦痛辛酸,
万毒并至。” 第五大地狱则名“大叫唤”,罪人亦被掷入大铁釜中,沸汤煮烧,更为苦
痛,号咷大叫唤。第六大地狱名“烧炙”(亦即“热”),“狱卒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
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第七大地狱则名“大
烧炙”(亦即“极热”),其刑与烧炙地狱相同,只是烧炙得更为厉害,罪人更痛苦而已

第八大地狱名“无间”(又称“阿鼻”、“无救”),最为痛苦。同样有十六小地狱。“
无间大地狱有大铁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东焰至西,西焰至东,南焰至北,北焰至南,
上焰至下,下焰至上。焰炽回遑,无间空处。罪人在中,东西驰走,烧炙其身,皮肉焦烂
,苦痛辛酸,万毒并至。……其中罪人,举目所见。但见恶色;耳有所闻,但闻恶声;鼻
有所闻,但闻臭恶;身有所触,但触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恶法。又,其罪人弹指之顷,
无不苦时,故名无间地狱。”
那么,哪些罪人会堕入如此恐怖和苦痛的种种地狱呢?世尊所说之颂概括道:“身为不善
业,口意亦不善,斯堕想地狱,怖惧衣毛竖。/ 恶意向父母、佛及诸声闻,则堕黑绳狱,
苦痛不可称。/ 但造三恶业,不修三善行,堕堆压地狱,苦痛不可称。/ 瞋恚怀毒害,杀
生血污手,造诸杂恶行,堕叫唤地狱。/ 常习众邪见,为爱网所覆,造此卑陋行,堕大叫
唤狱。/ 常为烧炙行,烧炙诸众生,堕烧炙地狱,长夜受烧炙。/ 舍于善果业、善果清净
道,为众弊恶行,堕大烧炙狱。 / 为极重罪行,必生恶趣业,堕无间地狱,受罪不可称
。/ 想及黑绳狱、堆压二叫唤、烧炙大烧炙、无间为第八。/ 此八大地狱,洞然火光色,
斯由宿恶殃,小狱有十六。”[27]
十分明显,在佛教看来,凡是在人世间犯错、犯罪的(包括不孝敬父母、不信教、杀生等
等),都会因过错和罪行的大小而堕入各种地狱。所以,它的“地狱”,主要是用来恐吓
和惩罚现实世界中不好自为之的“恶人”的。此外,堕入三恶道之其他二道“鬼道”(即
“饿鬼道”)和“畜道”(即“畜生道”)的人,也是因其人世间的罪、过而致;[28]
而在“三善道”中轮回的,则颇多生生世世积了“福德”的人。[29] 因此可以清楚看到
,佛教的轮回说实际上主要对俗世居民进行“劝善罚恶”,旨在改善现实的社会环境。相
应地,其“冥府”和“地狱”也主要是惩罚“坏人”;易言之,并不反对在俗世为人,相
反,却颇为鼓励。
在指出这几点后,再看摩尼教关于“轮回”和“地狱”的观念。摩尼教经典中确实借用了
佛教的常用术语“轮回”一词(源出梵语samsāra;摩尼教的非汉语文献往往照抄原词)
,并且大体也是指“生”与“死”的轮流转换,诸如汉文典籍《下部赞》便不乏此例:
“愿我常见慈悲父,更勿轮回生死苦。诸根已净心开悟,更勿昏痴无省觉。我今依止大圣
尊,更勿沉迷生死道。速降光明慈悲手,更勿弃掷在魔类。”(第62、63颂)“苦哉世间
诸外道,不能分别明祖宗,轮回地狱受诸殃,良为不寻真正路。”(第226颂)“其有地
狱轮回者,其有劫火及长禁,良由不识五明身,遂即离于安乐国。”(第247颂)“在彼
一切诸圣等,不染无明及淫欲,远离痴爱男女形,岂有轮回相催促?”(第272颂)“某
乙明性,去离肉身,业行不圆,恐沉苦海。唯愿二大光明、五分法身、清净师僧、大慈悲
力,救拔彼性,令离轮回、刚强之体,及诸地狱、镬汤炉炭。”(第406-408颂)
这里所言的“轮回”,确实是最为痛苦的:一入“轮回”,便落“魔类”之手,便堕“地
狱”,便沉“苦海”。那么,“轮回”究竟指的是何种状态呢?其实十分简单:即是在人
世间为人!如上引《下部赞》第62、63颂,乃是《赞夷数文第二叠》中的辞句;而这整节
都是个人灵魂,即光明分子向夷数吁请,要求帮助他脱离肉体的束缚,回归明界。所以,
“魔类”便是肉体(实际上,摩尼教的基本教义已相当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轮回生
死苦”、“沉迷生死道”云云,也就是在世间为人的隐喻。
与之相类似,第247颂也展示了此意。它见于《叹五明文》,亦即赞叹五明子的圣歌。按
摩尼教神学,最初,先意(初人)因被暗魔击败而将其“子”五明子放弃给暗魔,从而始
终有相当一部分作为人类“灵魂”而被暗魔囚禁在肉体之中。所以,一部分五明子(光明
分子)入“地狱”,堕“轮回”,也还是降世为人的意思。相反,第272颂赞叹明界的诸
圣没有“轮回相催促”,即是指他们不在人世为人——“远离痴爱男女形”!
最能清楚表达此意的是第406-408颂:某人刚死,亦即某灵魂刚脱离肉体的束缚(“去离
肉身”),害怕“沉苦海”,因此祈求神帮助他永远脱离“轮回”,也就是脱离“刚强之
体”——肉身。当然,接着的“地狱”、“镬汤炉炭”云云,也就是指人的血肉之躯了。
显然,我们所理解的人世间的“生”,在摩尼教信徒看来,却只是堕入“轮回”,在“苦
海”或“地狱”中遭受禁闭和折磨。
不妨再以帕提亚文的一首摩尼教赞美诗来印证和强调上述观点:
啊,来吧,灵魂!不要再怕惧!/ 死亡虽然降临,痛苦却已逝去。/ 烦恼的日子已经告终
,/ 其恐怖消失在烈火之云中。/ 来吧,灵魂,走上前来!/ 不要再贪恋苦难之宅,/ 这
不过是毁灭与烦恼的死亡,/ 而你以前却被逐出了美好的故乡。/ 你当初在地狱里受尽苦
痛,/ 都是为了今天的欢乐无穷。/ 愉快地走近些,不必懊悔,/ 不要满足于待在这死屋
之内。/ 不要回头,不要关心这丑陋的躯体,/ 它们及其后继者都悲惨地留在了尘俗之地
。/ 它们在人间不断地轮回再生,/ 备受种种折磨和幽禁。/ 看哪,它们再生于各类生物
中,/ 听哪,其叹息声是多么沉重。/ 再走近些,不要沉溺于尘世的美丽,/ 它会以各种
方式毁灭你。/ 它会如雪一般融化在阳光里,/ 不会再留下任何美好的形体。/ 它犹如开
败的花朵一样凋谢枯萎,/ 消失在阳光里,优雅的外表被毁。/ 来吧,亲爱的灵魂,/ 不
要留恋那逝去的时辰。/ 不能再回复那五花八门的外形,/ 世俗欲望即是死亡,它会将一
切毁尽。/ 因此,来吧,灵魂,/ 我将带你上天,带到你的故地仙境。/ 我会向你展示你
的家乡,/ 这是你一直追求……的希望。/ 想想你所遭受的苦难,记住啊,灵魂!/ 全部
都来自你的敌人。/ 看看这尘世,以及万物的牢狱,/ 迅速地摧毁一切贪欲。/ 烈火、毁
灭与恐怖,/ 将把存在于此的一切都征服。……[30]
这是摩尼教神祇对于人类灵魂的强烈召唤,呼吁他不要再在人世为人,而是回归明界。“
苦难之宅”、“地狱”、“死屋”与“丑陋的躯体”是同义词;世俗欲望被喻为“死亡”
,尘世被指为“万物的牢狱”;更值得注意的是,赞美诗指责某些光明分子“在人间不断
地轮回再生”,“再生于各类生物中”。显然,摩尼教最为厌恶和力图避免的“轮回”(
rebirth或samsāra),即在现实世界中转世为人或其他生物;其“地狱”、“苦海”等
等也就是这物质世界,主要包括人的躯体。
摩尼本人的教谕有助于证实“生活在人间即是遭受轮回”的观念:
当恶人临终时,他被贪欲所主宰,魔鬼陪随着他,抓着他,斥骂他,向他展示恐怖之象。
由于善神穿着同样的衣服出现在他面前,恶人便误以为他们是来拯救他的。然而,善神们
却申斥他,使他想起自己的邪恶行为;善神并证实他从未帮助过选民。然后,恶人便继续
徘徊在这个世界上,遭受折磨,直到最后审判时,被投入地下黑狱。[31]
在“最后审判”之前,亦即“末际”到来之前,对已死恶人的惩罚便是让他“继续徘徊在
这个世界上,遭受折磨”。显而易见,摩尼把灵魂的再世为人——即“轮回”——视作最
大的痛苦;而“轮回”之所即是人间!
既然摩尼教的轮回之所只是世俗的人间,那么它也就没有了如佛教那样具体的“冥府”、
“地狱”之流,而只有大量的比喻和简单的描述。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摩尼教神学中绝无
一个“实体性”的地狱,因为它确实提到,当光明最终战胜黑暗,亦即“末际”来临时,
那些不信教的,重视物欲的灵魂便会和被抽去了所有光明分子的黑暗物质一起,被永远禁
锢在坟墓般的暗界之内。[32] 亦即是说,“黑暗与邪恶那时将被永远囚禁在幽深的黑狱
之中。”[33] 这个幽深的黑狱,恐怕即是“暗魔”的领地,摩尼对此有过一定的描绘:
其领地有深邃的洞穴、隐蔽的处所、重重的障碍、茂密的丛林。它分散、孤立,布满森林
,也有泉水,但是处处都在冒烟。火从烟中窜出,到处可见;黑暗也在各处笼罩。有些冒
得较高,有些较低。冒出之烟即是死亡的毒焰,它从一座泉中喷出。领地的底部喧嚣异常
,是泥土、火、强烈的黑风及呆滞的水。暗界与其上方的明界相邻,自己位于下方。明界
之高无边无际,暗界之深亦不可测。[34]
这样深不可测的暗界,最终也就成了囚禁黑暗与邪恶的永久地狱。必须指出,这个地狱决
不是摩尼教神学中的轮回之所,它在基本教义中也几无重要性可言,与佛教之“地狱”的
生动具体以及劝人为善的功能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作如下断语:
首先,摩尼教与佛教的轮回观念大异其趣。摩尼教的“轮回”,是指作为各类生物“灵魂
”的光明分子在现实世界中,反复以这种或那种形态再生的现象。这样的“生”对于光明
分子来说,乃是囚禁、折磨、痛苦,是最大的不幸,相当于“死亡”。所以,现实世界中
的这种“轮回” 是摩尼教信徒最为厌恶的,最想摆脱的,最不能容忍的情况;而彻底消
灭这一状态,则是他们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摩尼教是
绝对反对现实世界的生活的。
佛教的“轮回”,是指各类生物死后的“灵魂”在现实世界或虚拟世界中,以不同形态再
生的现象。佛教虽也声称“轮回”是苦,脱离轮回是福,但是仍将轮回的六道分成三“善
道”(人、阿修罗、天)和三“恶道”(畜、鬼、地狱),鼓励人们在世时多做善事,以
便再生后进入“善道”享福。因此,佛教显然并不坚决反对现实世界的生活,相反,鼓励
人们创建更好的现实生活环境。
其次,二教之“轮回”观念的不同导致其地狱观也颇相异。摩尼教视现实的物质世界以及
各类生物的物质外形为“地狱”,视之为“光明”之最大死敌“黑暗”的化身。因此,人
们一旦接受这种地狱观,就不会再对现实世界有任何留恋,就会把结束生命看作是解脱和
幸运。佛教的“地狱”设在另一个虚拟世界,它恐怖之极,非夷所思的刑罚一应俱全,主
要职能是惩罚现实世界中不干好事的“恶人”。所以,佛教的“地狱”实质上是以“反面
教育”的形式,迫使人们更好地建设现实生活。因此之故,一旦接受这种地狱观,就会更
加珍视和改善现实世界;视死亡为悲哀,“再世为人”为幸运和“福报”。
再次,二教的“平等王”是截然不同的角色。摩尼教的“平等王”(即耶稣)是拯救和欢
迎优秀灵魂(光明分子)回归明界的主神,其形象慈悲和善。其职能是使灵魂永远不再返
回人间受苦,在最高级的净土享受欢乐。所以,他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积极摧毁者。佛教
的“平等王”(即阎罗王)只是“恶道”(主要是鬼道)的主宰者,以严厉审判鬼魂而著
称,其形象无情暴戾。主要职能是惩罚恶人,令堕地狱等处;对于善者,则主要以“再世
为人(或富贵人)”作为奖励,亦即鼓励灵魂在“人道”轮回。所以,他实际上是现实世
界的积极建设者和改善者。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笔者也如其他许多学者一样,并不否认佛教对于摩尼教——尤其是
东方的摩尼教——教义的重要影响。然而,本文的考证却表明,摩尼教尽管借用了大量的
佛教词汇和术语,却未必都沿用了它们的内涵;在不少情况下,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对此,不妨转引布莱德尔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些术语并不始终带有佛教
的含义,而是有时纯粹表达了摩尼教的观念。这清楚地展示在‘灵魂(Soul)’一例中。
”[35] 明乎此,则前文所引摩、佛二教在冥府观念方面相互借鉴云云的说法,似有失考
之嫌了。
略语表:
《大正藏》=《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2
《东渐》 = 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
《佛光》 = 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妙衣》 = 马小鹤《摩尼教宗教符号“妙衣”研究》,载《中华文史论丛》,第59辑,
1999年9月
Fihrist = Bayard Dodge, The Fihrist of al-Nadīm——A Tenth-Century Survey of
Muslim Culture,Vol.I, Chapter IX, p.788,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Gnosis = Hans-J. Klimkeit, Gnosis on the Silk Road: Gnostic Texts from
Central Asi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1993
Kephalaia = Iain Gardner, 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The Edited Coptic
Manichaean Texts in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 E. J. Brill, Leiden, 1995.
Light = Samuel N. C. Lieu, The Religion of Light: An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anichaeis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9
Literature = Jes P. Asmussen, Manichaean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Texts
Chiefly from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Writings, New York, 1975
Manichaeism = Samuel N. C. Lieu, 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nichees = F. C. Burkitt, The Religion of Maniche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5
Psalm-Book = C.R.C.Allberry, A Manichaean Psalm-Book, Part II, W. Kohlhammer,
Stuttgart, 1938.
Reader = Mary Boyce, A Reader in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E.J.Brill, Leiden, 1975
Researches = A. V. Williams Jackson, Researches in Manichaeis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urfan Fragm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2
Transformation = Peter Bryder,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m: 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 Löbeöd, 1985
[1] 语见Hans-J. Klimkeit, Jusus' Entry into Parinirvana: Manichaean Identity
in Buddhist Central Asia, Numen, Vol. 33, 1986, pp.227-228
[2] 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第三章,第八节“十王经图卷”,414-415页,[东京
]东方文化学院东方研究所,1937年
[3] 罗世平《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唐研究》第四卷,399页,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年
[4] 同上引书,398-399页。
[5] 由于这一文献的前半部分已经失佚,故真实书名不得而知。当初,罗振玉鉴于其内容
涉及波斯宗教的“明”、“暗”宗旨,因此名之曰《波斯教经》,《大正新修大藏经》遂
以《波斯教残经》一名收录之(第五十四卷,№.2141B)。陈垣将它称为《摩尼教残经一
》,以区别于同样残缺的另一份摩尼教文书《摩尼教残经二》(即《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见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附录,载《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翁
拙瑞认为当作《惠明讲义》(Transformation, p.38)。林悟殊则认为此即《证明过去教
经》,其原文乃是摩尼本人所撰的七本著述之一The Pragmateia(《东渐》,191-207页
)。为名实一致起见,本文称之为《摩尼教残经》。改采用的版本为《东渐》所附之“释
文”。
[6] 《下部赞》在20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之后,经日本学者矢吹庆辉认定为摩尼教
经典,收入《大正新修大藏 经》(卷54, 第2140号)。是为中国摩尼教徒举行宗教仪式
时使用的赞美诗,虽然亦有残缺,但较诸其它文字的摩尼教赞美诗更为完整。本文所转引
的《下部赞》文字及编号,均据自林悟殊《伦敦藏敦煌写本〈下部赞〉原件考察》(载《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册,871-900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7] 参看Reader, pp.4-7以及Light, pp.4-6
[8] 有关象征符号“船”的考释与论述,可参看拙文《摩尼教文献所见“船”与“船主”
考释》,载《欧亚学刊》第一辑,223-242页,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9] 分别见Psalm-Book,55 9-14、85 7-9、163 14-15
[10] Psalm-Book,81 6-12
[11] 这里的句逗异于前引林悟殊《东渐》的释文,盖因事涉摩尼教神学要义,故据马小
鹤《妙衣》修改,理由见正文的分析。顺便指出,两份著名的外文译本,Tsui Chi英译的
The Lower (Second?) Section of the Manichaean Hymns (BSOAS, XI, 1943) 和
Helwig Schnidt-Glintzer德译的Chinesische Manichaica ( Wiesbaden, 1987),似乎也
未确切体现原义,具体情况不赘。
[12] 说见Enrico Morano, The Sogdian Hymns of Stellung Jesu, East and West,
Vol.32, 1982
[13] Kephalaia, Chapter Seven, 36, 12-20
[14] Fihrist, Chapter Nine, The Manichaean Doctrine of Future Life, p.795
[15] 《佛光》,“阎魔王”条,6342页
[16] Manichees, p.38, 42
[17] Researches, p.12
[18] Manichaeism, p.18
[19] 同上引书,p.126-127
[20] Gnosis, p.281
[21] 同上引书,287页,注14
[22] Psalm-Book, Psalms to Jusus, CCXLIII, 50, 15-31
[23] Literature, p.104-105. 原文为中古波斯语残卷,文件号M473、M475、M477等,均
由本引书的作者译成英文。
[24] 《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31-46节,《新旧约全书》,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采用“神”版印发,上海,1981年
[25] 《大毗婆沙论》解释“趣”义云:“问:何故名趣?趣是何义?答:所往义是。趣
义是诸 有情所应往、所应生、结生处,故名趣。”语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
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大正藏》第27册
[26] 同上引书,卷一七二
[27] 以上诸引文,均见[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
》,载《大正藏》第1册
[28] 前生造恶业者死后便为饿鬼,常苦于饥渴。他们居于阎魔王(阎罗王)界,由他统
治。《业报差别经》云,在人世为十恶业者,要堕饿鬼道:“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
轻恶业;三者意行轻恶业;四者起于多贪;五者起于恶贪;六者嫉妒;七者邪见;八者爱
著资生,即便命终;九者因饥而亡;十者枯渴而死。”而犯下列十恶业者,则堕入畜生道
:“一者身行中恶业;二者口行中恶业;三者意行中恶业;四者从贪烦恼,起诸恶业;五
者从瞋烦恼,起诸恶业;六者从痴烦恼,起诸恶业;七者毁骂众生;八者恼害众生;九者
施不净物;十者行于邪婬。”见[隋]瞿昙法智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载《
大正藏》第1册
[29] 得以转生人道的,都是有善业者:“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
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见。”而转
生天道,则更须“修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
天报: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三
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定。”语见上注
所引书。
[30] 引自Gnosis, pp.114-115。是为帕提亚文的摩尼教冗长圣歌的一部分,被认为是由
摩尼的弟子Mār Ammō所撰,成于公元三世纪中叶。
[31] Fihrist, Chapter Nine, The Manichaean Doctrine of Future Life, p.796
[32] Manichees, pp.64-66
[33] Researches, p.16
[34] Fihrist, Chapter Nine, Description of the Earth of Darkness and Its
Heat, pp.787-788
[35] Transformation, p.74
编辑:李锦绣
作者: jamin214 (本少爷)   2018-06-03 14:20:00
不推不行
作者: a13471 (无明)   2018-06-03 14:25:00
虽然离本版内容有点远但推考据
作者: crazy225drag (稳赢金太郎)   2018-06-03 14:33:00
我也觉得离远了XD
作者: RogerLee21 (RogerLee,小霖)   2018-06-03 14:34:00
建议贴到灵学或宗教相关的板,并不是任何稍微擦到边的东西就适合贴上来...
作者: metatron058 (metatron058)   2018-06-03 15:02:00
讲的阎王,有人记得纸面阎罗有退场吗?还是结局,感觉好像就突然没剧情了
作者: slimu0001 (鱼丸)   2018-06-03 15:26:00
霹雳的纸面阎罗没退场的样子,就莫明消失了
作者: f871114 (大漠苍鹰)   2018-06-03 16:38:00
不知所云
作者: purue (purue)   2018-06-03 17:51:00
建议是贴个连结 然后打一些自己消化过后的内容
作者: scottayu (偽裝成熟女控的正太控...)   2018-06-03 18:19:00
这篇跟布袋戏的关系也太远,这样随便一个神话学的文章都可以拿来洗板
作者: snowyba (拎老杯)   2018-06-03 19:12:00
你要表达什么
作者: swardwind (挂在埔里的熊)   2018-06-03 20:21:00
请问跟阎王鬼途设定的连结性在哪?
作者: tot9221 (江城子)   2018-06-03 22:40:00
至少加入自己观点...直接贴实在不行
作者: yesmyday (黑嘿黒)   2018-06-04 08:29:00
明显赚p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