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一声天地开 — 黄强华的五指乾坤
2017-10-01
采访◎记者蓝祖蔚、杨媛婷 整理◎记者杨媛婷 摄影◎记者何宗翰
即使不是布袋戏迷,只要提到霹雳布袋戏经典人物素还真的出场诗一定也能琅琅上口,明
年就是素还真出道卅周年,塑造这位风靡老少的偶戏天王的幕后推手,就是霹雳国际多媒
体董事长的黄强华(本名黄文章)。
卅年来,他用戏偶打造令人痴迷的武林乾坤,不仅每周推剧,让剧迷紧追不舍,去年和日
本携手制作的奇幻武侠偶剧《东离剑游记》,搭配日本专业声优配音,大获好评,但黄强
华不忘固本,更形注重布袋戏文化的传承,从制偶班、编剧班、道具班等,透过实作为台
湾持续培育下一代的偶戏人才,黄强华接受文化周报访问,分享掌中乾坤的独家心法。
打破窠臼创素还真 王不见王是原则
问:你曾说霹雳第一男主角素还真一红就红了近半甲子,既不要求加薪、也不跳槽,当初
他是怎么诞生的?
答:素还真的诞生很有戏剧性。
当初接手父亲黄俊雄电视布袋戏《云州大儒侠》编剧时,我发现无形压力太大,因为史艳
文太有名了,写好,不会有人夸,写坏,却一定惹人骂,因为史艳文太经典了,我不想走
同样的路,主角不该只有传统儒家的温良恭俭让,更讨厌把角色神格化,应该具有多面向
,有七情六欲,所以素还真必要时就会采用“非常”手段来为苍生谋福。角色唯有多样性
与复杂性,人物才会立体,戏剧强度才能引发讨论,一部戏如果都无法引起观众讨论,那
就成了单向灌输,效果有限。
问:史艳文跟素还真是两大人气角色,在九○年代曾短暂同台,但史艳文很快就退场了,
为什么?
答:史艳文跟素还真都是台柱,但从诗句里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个性。素还真比较强势
,史艳文比较温文儒雅,我用个比喻来说,素还真的个性就像郭台铭,史艳文则比较像张
忠谋,两个人处理事情的想法与做法当然很不一样,硬摆在一起,就会产生“角色踩角色
”的矛盾,观众的关切焦点往往就不在内容剧情本身,反而只在意两位主角是否互踩对尬
,一旦杠上了,死忠观众就会第一个跳出来喊不行、要抗议。
霹雳打造过多位英雄主角,因角色太深入人心,所以很多戏迷粉丝各成党派,各自拥戴,
甚至会在网络互相叫骂。有些粉丝以前是朋友,却因此再也不相来往;这种现像也让编剧
团队很头痛,一旦剧情走向不符合预期,编剧就常被骂到臭头。
有些剧团很会利用粉丝较劲来创造话题,但这不是我想看到的,身为总编剧,我就要求一
定要照事先设定好的大纲继续写下去,不能因为角色精采就让剧情加油添醋如脱缰野马,
也不要因为当红角色遭遇意外或不幸,编剧就气馁失志。
问:几乎每个霹雳戏偶人物一定都会披着披风,为什么?
答:披披风就是为了“遮”,有披风护体,就能避免操偶师的手曝光。
过去看传统布袋戏,操偶师难免会露出一截前臂,观众并不在意,但对我来说,那就是穿
帮,就是不完美,不应该让观众看到操偶师的那只手,应该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
前,所以设计戏偶时,透过戏偶的披风、水袖来遮掩操偶师的手,就算偶尔还是会穿帮,
只要透过后制技术,还是能修掉穿帮的部分,虽然很花时间与金钱,该做的还是要做。
问:以前的戏偶结构简单,现在戏偶的关节、手脚等都能灵活摆动,霹雳戏偶是怎么进化
的?
答:时间是进步的阶梯,工艺要精进,更要仰赖时间堆叠。传统偶戏有些限制,因为强调
动态表演,无法将镜头拉得太近,也就无法让戏偶有太多的表情戏,只能透过口白、音乐
氛围来烘托人物情感,偏偏表情又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关键,所以就有人采用硅胶捏塑戏偶
表情,这技术并不难,但我目前还不想这么做,因为一旦如此,布袋戏偶就非偶了。
每次看到新的技术,我都会思考观众对布袋戏的定义是什么、是否背离布袋戏传统?坦白
说,如果布袋戏偶能够有表情,应该能走向更大的市场,尤其霹雳还是有在拍偶戏电影,
就会面临“特写”镜头的压力,未来可能还是必须走上这条路。
承先启后重精神 贴近角色即关键
问:霹雳戏迷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还着迷扮装表演,你怎么看这种文化感染效应?
答:戏迷的考据与讲究程度,让我非常惊叹佩服,他们的热情也让我觉得创作上的用心与
用力没有白费。素还真初出道时的诗号叫“清香白莲”,我就建议造型组用莲花做为特征
,一来莲花比喻君子,加上佛教以莲花象征离污生净,也呼应素还真的人物诗词,造型组
掌握概念后就自行发挥。其他戏偶的衣着或许会采用真皮、真丝,但素还真的戏服一定朴
素整洁。戏服必须呼应人物的设定,如果角色是浪人,造型就不可能穿金戴银。
问:霹雳布袋戏的戏棚与制作规模已经有如舞台剧了,有没有想回归传统操偶的演出方式
?
答:传统的操偶演出让人怀念,但无法回头,因为回头就是技术倒退。我们会在重要节日
重现传统表演模式,这种手法比较适合在剧院演出经典剧码,让年轻人了解布袋戏的传统
,也让老一辈回味过去,但要放进产业线上,却会丧失商业竞争力。
第一代素还真刚推出来时只是个三、四头身的哈比人,长得还很吓人,后来为了电视拍摄
好看,我们将身体拉长,戏偶线条更形修长,但也因为我们对偶的细节要求愈趋细致繁复
,体形和重量都增大许多,即使造型配材尽量“轻量”,操偶还是非常吃力的事。
比起操作小偶,操控大偶的技术难度更高,尤其霹雳布袋戏常有武打桥段,操偶师举起重
达数公斤的戏偶不只需要技术,还要体力跟灵活的技术,甚至有些更重的戏偶操偶师多达
两到三名。正因为操偶这么累,每天收工后,都得请按摩师为操偶师按摩纾压。
问:你过去曾和弟弟黄文择组过冲浪合唱团,玩摇滚,霹雳布袋戏也不忘用音乐打造气势
,你的音乐美学是什么?
答:早期根本没有音乐版权观念,各种现成的流行歌曲或音乐都能随意拣著用,百花齐放
,好不热闹,大家都能琅琅上口。目前曲目的丰富度虽然相对降低,但所有的音乐都是配
合剧情原创,音乐与剧情故事有更好的融合度,也更具完整性,每个角色出场时都设计了
最少两到三首的原创乐章,累积的数量已经够到高雄卫武营举行霹雳布袋戏的交响音乐会
。
说来有趣,虽然霹雳的音乐都是用电子音乐展现,例如模仿古筝演出的《伏羲神天响》,
难到一度被人认为无法实际用古筝演出,但没想到真的有人突破瓶颈,还将演出片段上传
到网络,后来很多古筝乐手都会尝试弹奏该曲证明自己的实力。
问:霹雳布袋戏的台词文白夹杂,你怎么看最近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争议?
答:我们都会针对角色设计对白,不会全部文言,甘草角色如秦假仙的台词就会偏于俚俗
白话,不过我们的戏白文言文比例较高,有时角色台词多用文言文也是为了贴近角色设定
,像是一页书的台词就常见文言文,文言或白话的运用是为了让戏剧更为立体。
文言文比例减少后,课纲选择什么内容供学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只
是为了应付考试,应是出了社会都能用到。
问:台湾的传统剧团只有霹雳多元发展,不但有电视台,还能股票上柜,每周还有新剧进
驻超商通路,甚至还拍过两部电影,能否分享你的经营理念?
答:当初因为要供应电视台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建立自给自足的生产线,片场每天都有两
个棚在拍摄,每周都有固定的产出,有产出才能有资金,有资金才能吸引更好的人才,拍
出更好的作品。
坚持、不动摇,不要遇到事就立刻打退堂鼓,是我相信的经营原则。过去发行DVD时也
曾被人倒帐倒了近两亿,但我乐观面对、打死不退,从没断过制作布袋戏的念头。
二○一○年九月霹雳土库片厂发生大火、损失上亿,我把片厂火灾当成是上天希望我将片
厂环境弄得更好,所以我打造真正用3D双机可垂直拍摄的虚拟片厂,也自组动画团队,我
拍的3D电影《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谜》所有动画合成画面,统统都是“台湾制造”,虽然
票房不佳,但我们有学到经验。很多人都笑我,不过是要喝牛奶,干嘛要自己养头牛?但
我认为若抱持这样的心态,牛奶永远只能跟外国买,所以我买机器自己做,赔钱也没关系
,我没有愧对台湾。
问:霹雳布袋戏二○○六年曾进军美国,去年又进军日本,跨国经验肯定有甘有苦?
答:坦白说,霹雳布袋戏到美国完全不成功,美方将长达卅集的戏剧节目剪成简短版本,
还将经典角色之一的叶小钗出场音乐配上嘻哈歌曲,整套剧情等于重编,整出戏就好像一
只披着狼皮的羊,走起路来还是只羊,一点狼性都没有,我后来跟美方表示,同样的预算
我们可以针对美国市场制作全新的剧码,不管是要改编《罗密欧与茱丽叶》或《小红帽》
等都可以,不能这样四不像。《东离剑游记》则不同,一开始日方就从前置企画作业一路
参与到后制拍摄,也锁定日本市场喜好的口味,因此一做就成功。
国文造诣非必要 好戏精髓在幽默
问:你被戏迷暱称为“十车书”,比“学富五车”还多一倍,你怎么培养文学素养的?
答:我从小就是只读自己想读的,我读最多的是叶宏甲的漫画《诸葛四郎》,我非常喜爱
历史故事,年轻时也爱看武侠小说,尤其是柳残阳的作品,他描写武打场面的文字非常强
悍,也很向往他笔下武侠小说男主角的潇洒。
不过制作布袋戏后,为了怕受到别人影响,我就很少碰小说,反而常翻阅《菜根谭》、《
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甚至还会从《名人名语一百句》撷取灵感。
我认为制作戏曲不一定国文程度要扎实,但要懂得去哪边找寻灵感,另外我也重视幽默,
千万不能让观众看完戏后心情变差,不过,台湾人常分不清“幽默”跟“搞笑”,幽默就
是懂得开玩笑,也能够开自己玩笑。
问:霹雳一直致力提拔编剧后进,你如何海选剧组人员?
答:我组的编剧团队总共有九个人,这些人通常都是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等相关背景毕业
,不一定都要完全了解霹雳的戏码历史,编剧人员进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分组:熟悉霹雳
的一组,继续深耕;不熟悉霹雳的一组负责开创正剧以外的文本。我很强调不能只有一元
,而是要多元多用,不能只靠一棵果树过活,万一这株树枯萎,整个团队会“害了了”,
透过多元多用才能让人才树成为一片树林。
http://news.ltn.com.tw/news/culture/paper/113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