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最大的问题不在别的,在头脑。黄氏兄弟的头脑,还是1980年代初期的;而他
们的心,还更早,在1970年代,确切点说是工业化、现代化以前。我在霹雳最盛时的19
98年也去过他们几场上台北办的活动,虽然那时我还懂得不多,但我发现,黄文择他们
的谈吐,似乎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自得的乡下人”:
他们上到台北来,看到这都市很繁华,会赞叹一下,但接着又会说,还是自己家乡
好。他们讲招收新编剧的故事,面试到一个瘦瘦的女生,师大毕业的“就想这样一个女
生去当老师多好,干嘛到我们这边来?结果人家拿出厚厚一叠笔记,哇!没办法,不能
不收了。”(大意如此)这段话显示出两种价值观:一、他认为女生读到大学毕业,去
当老师最好;二、他看重“努力用功”,所以看到厚厚一叠观影笔记就投降了。
后来就是这位编剧,被骂得非常惨,说写坏了很多角色。我们知道努力不等于才华
,也不保证成功;方向正确、有宏观战略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他们好像不知道
。
后来从电影《圣石传说》到上国家戏剧院舞台的《狼城疑云》,我确定了:他们确
实不知道,而且死性不改,直到今天,又仆一次。
二十年来他们也搞周边,异业结盟,“国际化”,但他们并没有认真去研究里面的
门道,而是顺其自然地想风光一下而已。真要他们国际化,他们就没了主见,然后听人
说该改这个改那个就改,找的人也不是真正内行的人,当年我们看报导说他们怎么把这
个推到美国,我们没出过社会都一眼就知道这肯定完蛋,结果果然完蛋,屁都没有。
他们也做时装布袋戏什么的,说求新求变,但从方方面面的迹象和成品看来,他们
仍然是三十年前那种“自得的乡下人”,不管外面世界变怎样,还是自家最好。本土主
义者不察其弊,也为之帮腔喝采。
但他们偏偏又不是真正活在古代的那种守旧派,他们年轻时就是靠时髦的声光特效
发起来的,他们正是在某种告别传统的路子上得到了成功,就像粤语歌、台语流行歌曲
在1970-80年代不约而同地抖掉传统歌谣的元素,抖光了,到1990年代完全现代化了,
也就泯然众人,只能跳针了。这只有跳脱主流的套路,重新去经营传统和当代,本土和
世界的交融,才可能展开新生命;粤语歌做到了,台语歌做得差一些,而霹雳布袋戏,
很不幸的,就是那种跳针的主流思维。
结果就是:虽然现在台湾各行各业各方面人才很多,霹雳戏迷里更不会缺少真正懂
行的专才,但这些能量一概无法为黄氏所用,因为黄氏就仍然是那个脑袋,还又亏得起
钱,碰到任何事情都只会用他们一贯的思路去想,什么话都听不进去的。而今亏成这样
,也便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