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 背插式海景大套房 先马SAMA元境界SAK452

楼主: hix020421680 (※吸喀湿※)   2024-05-11 21:59:01
好读: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715435943.A.1D6.html
https://i.imgur.com/P4sdVB8.jpg
打给厚
海景房当道的现在,各厂商莫不为了这块作耕耘
从有A柱有框的海景房到现在大家都要最大化视角走大面积透侧路线
作出所谓的270度观景空间
进而最大化的展示自己硬件,作出个性化配置
今天开箱的是来自SAMA先马的元境界(SAK452)
从SAK451进化而来的,主打的进化点为我认为最大的是自由调整前I/O位置
可以上方及下方侧边及前方这三处作调整
针对自己的摆放位置去作更换
外加相对比之下可以安装更多的2.5/3.5吋硬盘
延续了可背插主板及270度视角的优点
就让我们来看看这货究竟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吧!
按照传统,先来看一下这机壳的SPEC
主板支援:ITX、mATX、ATX
塔散支援:180mm
水冷支援:上最高360水冷,侧边最高360水冷(但安装后跟显卡会有干涉)
显卡支援:最高410mm(需侧边只装风扇)、若侧边安装冷排则只能装270mm以内的短卡
风扇支援:上120*3/140*2(风扇/冷排)、侧120*3、后120/140
电源仓120*2、硬盘架120*1
电供支援:220mm
https://i.imgur.com/QKd2FqI.jpg
外箱上有机壳的中文名 元境界
型号为SAK452
除此之外也写了一些这个机壳的特色
https://i.imgur.com/c9OW1p5.jpg
打开外箱后有特别在耳朵处提到拿出机壳的正确方法
https://i.imgur.com/kdFXoJR.jpg
机壳拿出的第一印象就是现今海景房必须要的”大面积的透侧”
https://i.imgur.com/7opnz5l.jpg
正面也是全透明,视线可以直通到机壳后端
https://i.imgur.com/OrBfRqH.jpg
机壳背板处有作网孔开口,直接吸入外界新鲜的冷风进机壳内
https://i.imgur.com/IKXliXg.jpg
机壳后端的配置像传统的塔型机壳
下置电源(非侧置),PCIE槽为7槽(可重复使用的档板)
https://i.imgur.com/a8iAhmT.jpg
https://i.imgur.com/12U0eRe.jpg
机壳的尾端贴心的配有理线扣
可以将后I/O拉出的线作整线于此
https://i.imgur.com/LhpQ2Po.jpg
顶端作大面积的通风网孔,初始设定的前I/O位置为顶端
https://i.imgur.com/SuRn947.jpg
下方也有大面积进风配上网孔防尘网
这边有特别圈出两个区块可以安装前I/O于此处
https://i.imgur.com/gwkxfl2.jpg
前后两边的侧板要打开都是要从这小凹槽稍微向外扳开
https://i.imgur.com/pr7tdIj.jpg
侧板本身都没有特别的螺丝做固定,都是依靠卡榫作嵌入式固定而已
https://i.imgur.com/j0nNQIg.jpg
侧板打开后可看到电源仓及前方有高度的落差
前方可以摆放硬盘(或心爱的公仔)
https://i.imgur.com/JWh5bgg.jpg
侧边的风扇已事先安装好反向扇
上方的保护贴纸也要记得撕开(因为内圈有无限圈的灯效)
https://i.imgur.com/0AutKNB.jpg
后方搭配一个正向扇,并已事先拉线和侧边的风扇做连结了
https://i.imgur.com/OvKoZxB.jpg
正面主板的开口都有特别为了BTF背插式主板作开口
不管是背插式mATX及ATX都有预留好相对应的开口
https://i.imgur.com/8bVJWHt.jpg
电源仓上方一样作好网孔通风
这边得注意一下若是要安装风扇的话,带有橡胶挡板的开口便无法使用
https://i.imgur.com/ThqlCvt.jpg
唯一一个先马SAMA的辨识处就在电源仓的侧边
题外话,最近听到SAMA都会联想到某个动画…
一直DANA SAMA(旦那样)一直REPEAT的那部…..
https://i.imgur.com/qjuNNJ7.jpg
硬盘安装处是可以移除的
支援2.5/3.5吋的硬盘
https://i.imgur.com/5qh8Ti0.jpg
https://i.imgur.com/esJdtLl.jpg
A柱可以完全移除达到真正的270度视角
但若是上层安装水冷排这些比较有重量的零组件的话
A柱就视情况决定是否移除囉
https://i.imgur.com/sykqGbD.jpg
背板打开后的一览图
配件盒及前I/O的更改配件都挂在上面
https://i.imgur.com/Hjikk4O.jpg
所有风扇都是SAMA自家生产的DC无刷风扇
型号为CC12025SM
https://i.imgur.com/uyBTy72.jpg
https://i.imgur.com/mPYFUd3.jpg
此次与SAK451在背部最大的不同处为硬盘安装板
安装板的上方是由螺丝作固定,下方则是直接嵌入
https://i.imgur.com/A2WA8Rb.jpg
https://i.imgur.com/5CWYf0C.jpg
https://i.imgur.com/6KT5Qt4.jpg
安装示意图如上
有一个点得注意,若是安装3.5吋硬盘的话得注意是否会跟主板的强化扣具干涉
厚度会刚方好顶到强化背板处
https://i.imgur.com/U3Zrhbl.jpg
https://i.imgur.com/Q8rCmoT.jpg
因为说明书刚好是A4大小就直接扫描下来
虽说只有2面而已,但所有重点直接浓缩
跟大考前补习班发的那种重点整理大概有87%像
https://i.imgur.com/jElrsWi.jpg
配件除了螺丝盒之外,还有一组前I/O的替换道具
https://i.imgur.com/3Wn214D.jpg
这块梯型的面板等下再解释怎么用
https://i.imgur.com/Jfqly0t.jpg
螺丝盒内容物如上图
话说以前某位强者我朋友买了主机板发现没有蜂鸣器打电话去跟厂商抱怨
因为他不知道蜂鸣器一直以来几乎都是机壳厂商附上的呢…..
https://i.imgur.com/7yKdWaR.jpg
https://i.imgur.com/SfHzlqh.jpg
https://i.imgur.com/UlzpixW.jpg
https://i.imgur.com/Gz7nNx5.jpg
所有机壳内接头一览,跟内建RGB相关的SATA头上有个LED SW
本来想说不用的话可以当成RESET之用
但其实内附上的F_PANEL杜邦头已经将所有位置占满了
要把RGB键当RESET的话只能自己将针头退PIN弄到F_PANEL的杜邦头内才有办法了
https://i.imgur.com/VBjsFA9.jpg
https://i.imgur.com/osE1wD9.jpg
内建的风扇是采用菊花炼方式作连结的
但可能是接近端午节的关系,整陀线还长得满像肉粽的
建议可以的话还是得自己理一下线(尤其要用背插主板)
风扇是走DC调速所以只有3Pin,RGB是走5V的ARGB可控灯效
接下来展示一下前I/O如何变换位置
https://i.imgur.com/GhYp3hF.jpg
https://i.imgur.com/Vha1TNt.jpg
机壳底部有个开口是给前I/O走线之用
只要将前I/O改成下方出线的话,这个开口就必须打开
https://i.imgur.com/tS979yd.jpg
原本I/O是在机壳的上方,要拆下改到底部的话需要整组拔起来
这边可以顺便看到机壳顶端有作12公分及14公分的固定轨道
https://i.imgur.com/BvXVBIv.jpg
要将I/O模组整组拆下的话需要卸下红圈内的这四颗螺丝
https://i.imgur.com/WOzw0lu.jpg
然后非常建议将侧边最上方的风扇卸下后再拆I/O模组会省事许多
https://i.imgur.com/UAxUPTq.jpg
https://i.imgur.com/2BFJpdj.jpg
顶端换上空白模组之后就可以让家里的猫猫不误触了(?!)
https://i.imgur.com/vA3qEhe.jpg
https://i.imgur.com/Hw308wo.jpg
https://i.imgur.com/Wgl9HBl.jpg
要将I/O换到底部时,其面板就必须换成梯型的才不会突兀
面板拆卸时需要随附的橇板插入插口后再撬开面板
https://i.imgur.com/raZEQeW.jpg
https://i.imgur.com/9Yl7oou.jpg
机壳下方有侧边及前方可以安装I/O模组,这边以侧边安装作展示
只须锁上两颗螺丝即可,会接处地面的那个螺丝不必锁上
再来回到机壳本身功能介绍
https://i.imgur.com/yY1Z7dx.jpg
侧边风扇下方有一颗螺丝,这颗螺丝拆掉之后可以将机壳前方的硬盘安装位拆下
https://i.imgur.com/jfrPnna.jpg
硬盘安装位拆下后,露出的地方可以安装12cm的风扇
进一步增强进气
https://i.imgur.com/k2aPLGF.jpg
若是不放风扇的话可以放个公仔什么的也不错
放公仔的话也请注意显卡长度!!
(抱歉雷姆我把你的脸拍糊了QQ)
https://i.imgur.com/hkk3ISM.jpg
https://i.imgur.com/0DEB35c.jpg
最后看一下电供安装位,老样子一定有防震设计
是采用两条长条的胶条作为防震之用
整个电源安装位有28公分,安装目前市售巨无霸电供再塞一些模组线也是很轻松
接下来是安装环节
本来我黑色机壳一定是用Z790达克西螺做安装展示
但刚好有位朋友有从对岸弄一块装机猿的背插B660
最终装机展示会以这块主板为主(感谢友情借助)
https://i.imgur.com/ieJs6X6.jpg
首先以达克西螺做个示意
用正常的主板的话上方及侧边的理线口就跟一般机壳安装一样没什么太大差别
后方风扇为因为有特地做14公分的开口所以主板安装时不太会被卡到
https://i.imgur.com/yZqk9Ge.jpg
顶端有约5.2公分的空间
可以安装一般的水冷(冷排27mm+风扇25mm=52mm)
更厚的水冷硬件可能就得再评估一下是否塞得下了
https://i.imgur.com/nzPCNjG.jpg
7槽的PCIE搭配一般的ATX大小主板刚刚好
没有明显的公差问题在
https://i.imgur.com/nFeHJNZ.jpg
再来是今天的主要配角,装机猿二号主板(B660 D4)
https://i.imgur.com/Ecrvz7h.jpg
搭配了猫头鹰D15塔散,最高可安装180mm高的塔散
区区D15不算什么
https://i.imgur.com/a33utSx.jpg
背部理线区拉出了26mm的宽度,这对背插的安装很重要
因为得考虑到背插线材也是不能过度弯折,还是得留空间来走线
https://i.imgur.com/RXT60dy.jpg
电供区安装完了THOR II也还有8公分的宽度可以把线材塞进去
https://i.imgur.com/nugPerF.jpg
https://i.imgur.com/pStewIy.jpg
https://i.imgur.com/k8P8JvN.jpg
背插的接头开口处都做得很好,不会有干涉卡件的问题在
(但真的用背插MB的话,要特别注意出线的角度避免线材接头被压到造成接触不良)
https://i.imgur.com/7hj6tqD.jpg
全部组装完毕,采用塔散及40系列ROG显卡作展示
(不要嫌为什么显卡歪…因为这张mATX的PCIE槽太接近塔散被挤压的QQ)
(若是安装一般ATX的板子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https://i.imgur.com/yRGgWdf.jpg
第一次开机,目前灯效部份是机壳内建的
https://i.imgur.com/7dTBqFZ.jpg
为了展示灯效,保护膜是一定得撕下的
爱撕机膜人94我
https://i.imgur.com/0ClZZ5r.jpg
https://i.imgur.com/nP7MJd1.jpg
这边是机壳内建的RGB灯效
https://i.imgur.com/dZJdSRH.jpg
前I/O模组本身只有开机灯会亮,并无硬盘读取灯
https://i.imgur.com/GpoXOcQ.jpg
https://i.imgur.com/1J9dDSw.jpg
再来换成接主板的RGB,最喜欢全白灯效的感觉了
https://i.imgur.com/7u40DQ8.jpg
https://i.imgur.com/Lb6nPu7.jpg
风扇本身中心处都是无限镜面效果
整颗有光的地方还满多的
https://i.imgur.com/Sh03wHu.jpg
https://i.imgur.com/5XlJyeK.jpg
再来切换到主板的彩虹灯效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用软件去控灯效,ARGB时代用机壳去控真的比较麻烦一点
https://i.imgur.com/kE1EjG1.jpg
https://i.imgur.com/cmbnMQ0.jpg
https://i.imgur.com/oRcaXSL.jpg
https://i.imgur.com/4EnqKWi.jpg
最后用几张不同颜色的灯效结束这回合
总结
要我说这机壳最大的优点我认为绝对是可变换前I/O位置这点
若是要将机壳放桌下的话,I/O在上方很合理
若是有养猫或是要将主机摆桌上的话,那前I/O放在机壳下方绝对是更好的选择
组装完后给朋友看完,他们也对这个可变换I/O位置的设计感到非常认可
整体用料该有的都有,金属板层也没有毛刺之类的会割手的地方
外加跟SAK451比较起来,可安装硬盘的区域更多了
可以说是先马这系列的集大成体
个人认为,若非一定追求左右分仓型的海景房
这种单独把电源仓作在下方的好处也是满多的
因为机壳宽度可以限缩在一定的程度
若是左右分仓型的需要比较宽的地方摆
以上开箱希望大家会喜欢
报告完毕谢谢收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