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无广告版
https://ohmy-bear.blogspot.com/2023/07/hyte-y40.html
&
https://ohmy-bear.blogspot.com/2023/07/hyte-cnvs-rgb.html
终于入手了无A柱的全景机壳!
来自知名鱼缸制造厂(?) HYTE的Y40!!再加码同厂 CNVS RGB桌面鼠标垫!!
HYTE厂推出Y60机壳后可说是声名大噪,创新的转角橱窗展示方式被众多使用者喜爱及推
崇,于2023年CES展再推出精简版Y40,虽然个人觉得不若老大哥Y60这么有创意及让人惊
艳,但增加了PCI-E槽的数量,让支援高阶显示卡成为可能也是一大卖点。
而如今HYTE的机壳终于正式被代理进台湾,价格几乎是直接以汇率换算,不用再买贵贵的
水货及承担运送风险啦!个人也在第一时间入手了这咖机壳,抢先体验“电竞鱼缸全景机
壳”的魅力。
外盒采用牛皮纸色,额外以贴纸让买家知道内部包装的配色。看多了白色跟黑色机壳,这
次换个口味选了个红黑配色!
https://i.imgur.com/LfV8X7g.jpg
HYTE称Y40为 S-Tier 的美学机壳,看得出是寄予厚望。
https://i.imgur.com/gpjMJqk.jpg
外盒背面则是机壳各部件拆解图。
https://i.imgur.com/uSyzecJ.jpg
换个地方继续。Y40采用无A柱设计双面玻璃,故在两片玻璃侧板中间以硬纸板作保护,内
部则还有泡棉保护PCI-E 4.0延长线。
https://i.imgur.com/MosgOtf.jpg
另一面为金属侧板,侧板采用亮光烤漆,且设有L型的大面积开孔。
https://i.imgur.com/djg8s1I.jpg
打开侧板后...我要收回上一段话。外观是L型开孔,但从侧板内部可发现实际通风位置为
前半部上方。侧板内部设计十分有特色,在CPU位置以自家LOGO的H字样为中心放射出线条
,侧板通风开孔也依放射状线条而有不同大小。
https://i.imgur.com/zvfJQwz.jpg
尼龙滤网固定至侧板上,无法拆卸。
https://i.imgur.com/VgERnjH.jpg
接着各角度了解一下Y40,IO设置于机壳前方底部,设有两个USB A孔及1个TYPE-C孔,开
关则只设有开/关机键,无重开机按钮。
对于Y40这种非放在桌面展示不可的机壳来说,IO位置可说是“适得其所”啊。
https://i.imgur.com/WYKNOMr.jpg
后方一览,与老大哥Y60侧置电源的架构有所不同,Y40改为常见的下置电源架构。
https://i.imgur.com/9Q4FYQ5.jpg
后排风为12cm风扇规格,开孔一样是放射状线条设计。
https://i.imgur.com/Ngx7XJx.jpg
HYTE两款机壳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强制(X)安排(O)使用者将显示卡延长使用,为避免机壳
过宽,原本的PCI-E槽改为Low Profile半槽规格,直立显示卡区则设计4槽的空间,增加
40系列肥厚显示卡的相容性,理论上散热性能也会提升。
https://i.imgur.com/kFZR6BJ.jpg
接着是顶盖,一样是(微)L型大面积开孔,以碰珠卡扣方式固定。
https://i.imgur.com/yefGkHz.jpg
内部一样设有尼龙滤网,但也一样不能拆卸
https://i.imgur.com/z65DBZc.jpg
Y40上方支援280或360冷排,侧边有一个由LOGO及线条组成的区域,不过仅为装饰无其他
用途。
https://i.imgur.com/liHOADt.jpg
底部设有两片可拆除的滤网,开孔方向不同,这也是个微妙的设计,因为前方底部进气风
扇的滤网从右侧拆卸,对于一般将机壳放在右手边的使用习惯来说并不是这么方便。
https://i.imgur.com/NaOhsfe.jpg
左右侧板及上盖都采用侧开设计,以碰珠卡榫固定。后方有方便施力的设计,底部也有防
掉落的卡榫。
https://i.imgur.com/gU7cdV3.jpg
电源舱侧边一整排开孔应该是为了给直立显示卡补充冷空气而设,也有为显示卡电源线及
主机板IO线设置开孔。
https://i.imgur.com/WCiU75F.jpg
https://i.imgur.com/GLv6Pq8.jpg
标配的PCIE 4.0延长线,且依机壳颜色配有同色保护外壳,上方还有HYTE字样。光这个延
长线就占了售价的1/3以上吧。
https://i.imgur.com/292b7sJ.jpg
延长线安装的位置固定,无调整空间。
https://i.imgur.com/sBTDr6K.jpg
机壳背部则可见侧边有两个12cm/14cm进气风扇位置,主机板背面位置则设有硬盘托盘。
https://i.imgur.com/BQ0e0KK.jpg
作为支撑机壳结构主力的前玻璃面板无法简单拆卸,总共需要拆除6颗螺丝才能拆下。首
先是右侧上下各有一颗。(这里只标了其中一颗)
https://i.imgur.com/lzIIBU4.jpg
左侧下方狭窄处有两颗螺丝。
https://i.imgur.com/QBXbdwz.jpg
与上盖连接处内侧还有两颗。
https://i.imgur.com/xFi2AQW.jpg
6颗螺丝全拆除后就能将前方玻璃面板拆下,但拆下后机壳上盖失去支撑无法稳固,安装
零组件时请小心。
https://i.imgur.com/AGwUFtP.jpg
Y40配有两颗3P定速12cm机壳风扇,底部进气跟后方排风各1。但对于Y40需要的散热性能
来说,这两颗风扇并不足够,个人强烈建议额外加装风扇。
https://i.imgur.com/MrehekD.jpg
https://i.imgur.com/E34Wpog.jpg
对于Y40来说硬盘扩充性可能不是主要诉求,默认只有一个硬盘托盘,最多能安装2个
2.5" SSD或1个3.5" HDD。
https://i.imgur.com/epDgJa2.jpg
配件则有音源分接线、装机螺丝及束带等。
https://i.imgur.com/t42pz2J.jpg
接着装机...漫长的施工过程就跳过吧!本次装机使用个人主力配备,i9-13900K搭配九州
AK620散热器、ROG RTX4070Ti显示卡等。
https://i.imgur.com/D0WmIQU.jpg
进气风扇采用两颗猫头鹰NF-A14 黑色版14cm风扇搭配红色防震垫。
https://i.imgur.com/wJOwKIH.jpg
Y40能同时容纳12cm塔散及15公分高的直立显示卡,但须要注意安装顺序必须为主机板→
显示卡→塔散,先装散热器的话显示卡会被卡住无法安装。
此时塔散非常贴近显示卡,目测距离不到1公分,因此在安装风扇钢丝扣具时遇到夹缝无
法求生的困难,最后动用工具才终于在狭小的缝隙中将风扇挂上。
https://i.imgur.com/2oNKcF2.jpg
显示卡电源侧用上EZDIY Fab的180度12VHPWR转接头,能增加美观及便于走线。
但转接有可能提高烧毁风险,请自行评估是否使用。
https://i.imgur.com/RZjpG2i.jpg
ROG RTX4070Ti厚度为3.15槽(6.3cm),目测还留有1槽以上的进气空间,等等盖上玻璃侧
板后再来测量实际留剩的空间大小。
https://i.imgur.com/LD2l1iW.jpg
本次装机散热配置为侧边2颗A14风扇进气、上方1颗A12x25风扇排气。
https://i.imgur.com/H1z33U1.jpg
装完机后背面电线状况....还算可以(吧?)Y40的整线深度算足够,但因为没有配置魔鬼
毡束带,使用者得自行使用束带固定。
https://i.imgur.com/nHOi8Ce.jpg
即便用上订制线,底部风扇安装位置还是被线材占据不少空间,挤一挤应该能塞下12cm风
扇,但又怕电线与扇叶打架于是放弃。
https://i.imgur.com/axWbqB7.jpg
最后实测一下盖上玻璃侧板后显示卡与测板的距离。Y40增加了1个PCI-E槽的宽度,实际
安装3.15槽(6.3cm)厚的ROG RTX4070Ti显示卡,距离玻璃侧板还有至少4cm的距离。
(注:作为数据比较,ROG RTX4090厚度为3.5槽(7cm),装上后则剩余3.3cm的空间。)
https://i.imgur.com/SeApwTo.jpg
至此完成所有零组件的安装,电竞鱼缸逐渐成形。
https://i.imgur.com/zbM1Y3G.jpg
接着装上前面板、撕下胶膜,开机!
https://i.imgur.com/Sad0VrO.jpg
装上侧边玻璃面板...Y40红黑色板配的是深色玻璃侧板,且因为个人使用无光害的配备,
所以看起来一片黑,还请多见谅。
https://i.imgur.com/uSETlam.jpg
电源指示灯则是白色,可惜没有与机壳颜色互相搭配。
https://i.imgur.com/FuluZ0E.jpg
最后简单做个散热测试,与之前使用的机壳:FD的North做比较。North散热性能虽然不如
自家Torrent强势,但表现也还算是前段班。
https://i.imgur.com/JOPUqdF.jpg
散热配置尽量相同,一样的CPU、显示卡及散热器,FD North测试使用3颗联力P28进气,
且转速限制在2100左右,(HYTE测试时进气风扇为2颗NF-A14全速约1500转),排风扇则两
者一样使用1颗猫头鹰A12X25。
https://i.imgur.com/59NTq14.jpg
此外也限制测试时的CPU功耗,毕竟只使用塔散压制发热怪兽i9-13900K。
将CPU电压设置为offset 0.1V、PL2锁定210W,E-core锁定4Ghz,使用TF8散热膏,测试时
室温皆为27度左右。
双烤测试时,AIDA64只勾选CPU+FPU而非发热最高的单FPU,显示卡则设为静音模式。以下
分别是North跟Y40机壳CPU+GPU双烤时的温度。
https://i.imgur.com/0btgTaS.jpg
https://i.imgur.com/Jtq6T23.jpg
图片太小没关系,这里做了图表总结。
CPU温度:Y40比North高约6~7度,可能是仅使用塔散及显示卡热风直灌塔散的关系,如果
改用360水冷散热应该能同时改善CPU及GPU温度。
GPU温度:Y40(直立)皆比North(横向)温度高,核心高4度、内存高2度、热点高4.7度。
虽然温度变高了但其实都还在能合理范围内。
https://i.imgur.com/bz0ULrb.jpg
才刚看完HYTE的机壳,立刻同步加映!一样来自HYTE厂的CNVS RGB桌面鼠标垫!
我是很好奇为啥鼠标垫产品会取CNVS这样如此难以理解的独特名称...是什么的缩写吗?
https://i.imgur.com/jCcawMt.jpg
HYTE除了机壳外也推出了不少PC周边产品,但看得起来是刚起步不久,品项还不算丰富。
其中CNVS鼠标垫是少数需要通电且支援自家NEXUS软件的产品之一,美金定价119.9,台湾
代理售价3690,属于偏高价位的周边产品。
https://i.imgur.com/xVlyTHB.jpg
包装一侧为内容物及鼠标垫规格,鼠标垫尺寸为90*37cm,厚度5.5mm,表面材质为聚脂纤
维布料,本体材质则为聚氨酯橡胶,并且提供3年保固。
https://i.imgur.com/rEz6bv0.jpg
另一侧则是产品特色,简单摘要如下:
1、50像素的qRGB阵列 (个人第一次看到这种写法,推测是50颗LED灯珠)
2、90*37cm大尺寸
3、顶尖的聚酯纤维材质表面、7层结构
4、防泼水、可简易清洁
5、控制器边缘连续灯效 (文章内会再详细说明)
6、可拆的TYPE-C 连接线,可自行更换线材
7、支援NEXUS软件、3年保固
https://i.imgur.com/pPkg1X0.jpg
拆出配件盒及鼠标垫本体。本体上的胶带提示收纳时请勿将鼠标垫卷成小于直径15公分的
圆筒,以避免造成鼠标垫损坏。
https://i.imgur.com/hJHPzJc.jpg
配件包括简易说明书、约2公尺长,编织材质的双TYPE-C线及一条TYPE-C母头转双USB A头
转接线。至于黄色外盒上的白色HYTE LOGO,就...纯装饰用途。
https://i.imgur.com/PW3CL6a.jpg
两个USB-A头肩负不同使命,一条负责灯效一条负责供电,如果使用TYPE-C线材的话只要
接单一TYPE-C头即可。
CNVS的电流规格为5V 1.8A 9W,应该已超过主机板单一USB-A接口的电流限制,所以双线
配置显得合理,如使用外接USB HUB连接CNVS,建议注意一下供电是否充足。
https://i.imgur.com/8fYWcEe.jpg
https://i.imgur.com/T0sK6aB.jpg
鼠标垫本体!纯黑色无任何图案/花纹。HYTE也预计推出CNVS纯白色版本,但目前官网白
色是预购状态。
https://i.imgur.com/IVt52dt.jpg
正面为聚脂纤维布料,整体比一般布质鼠标垫硬,但触摸手感还是能感受到是布料材质,
个人推测是在聚胺脂材质上方贴合布料方式形成鼠标垫表面。
https://i.imgur.com/XUQGaBI.jpg
背部为小六角形颗粒的橡胶止滑垫。
https://i.imgur.com/fTGl6BF.jpg
周围灯带为三明治结构,上下层将中间导光层夹住,比起平价RGB鼠标垫直接将灯条缝在
鼠标垫四周更有质感,灯效也应该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类似的处理方式似乎也在雷蛇 RGB鼠标垫上看到,但雷蛇RGB鼠标垫可是要价4.5K台币的
豪奢品啊。
https://i.imgur.com/IhjC97U.jpg
控制器位于鼠标垫左上边缘转角处,上方有HYTE字样。圆润外型则能搭配鼠标垫的圆弧转
角。
控制器上一样设有灯条,与鼠标垫灯带几乎是无缝衔接,让灯效能延续而不会卡在控制器
端就结束。
https://i.imgur.com/sAmlG31.jpg
https://i.imgur.com/G6lpxX2.jpg
TYPE-C接头位于控制器底部,且接头也做成圆弧形状,能完美搭配控制器的弧度。什么叫
细节,这就是细节!
https://i.imgur.com/hnTodEv.jpg
https://i.imgur.com/aTYHNx1.jpg
接着放上桌面,90*37cm对个人是相当顺手的尺寸。
在有光的环境下灯光效果依然明亮,HYTE称CNVS比CHROMA具备更高亮度,至于业界是谁称
自家产品为CHRMOMA呢...?不过也是啦,如果CNVS如所称的为50颗LED灯珠及分区,那亮
度的确能明显超越CHROMA那家19颗灯珠/区域的鼠标垫产品。
https://i.imgur.com/sXpwa6c.jpg
灯带与控制器灯条的过度相当圆润。
https://i.imgur.com/n6YptRE.jpg
显色效果平滑,没有一丝丝灯珠的颗粒感,但这点对RGB鼠标垫应该还算是基本功。
https://i.imgur.com/BO7meOH.jpg
其实相较于鼠标垫本身,个人更惊艳的是HYTE的NEXUS软件,且听我娓娓道来。
NEXUS从HYTE官网上方可简单连结到。与其他硬件、周边厂的自家软件一样,NEXUS不单只
是鼠标垫驱动,其实是多功能的硬件监控、整合控制软件,所以档案容量来到300多MB。
不过因为HYTE自家能搭配的硬件还不多,NEXUS各功能也还在初创发展阶段,个人觉得是
值得期待后续啦。
https://i.imgur.com/EioxWVK.jpg
初开启软件会要求设定一些效能选像,不过与效能主要有关联的产品目前应该还只有Y60
的侧板外接萤幕,CNVS鼠标垫的话应该直接照默认值即可。
https://i.imgur.com/hDXEHp8.jpg
从软件主接口可看到有许多widget小工具方格,默认有9个小工具,可自行增加小工具或
是调整小工具位置及调整主接口的视窗大小。
https://i.imgur.com/BAkgE22.jpg
不过可惜目前NEXUS只有英文,其他语言选项Coming s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n。
https://i.imgur.com/P34m5UU.jpg
因为本日主角为鼠标垫,这边就简单介绍一下各小工具功能。
以最左上的CPU为例,点击后即可看到CPU的各项数据,不过其中也有显示错误的数据例如
风扇转速显示为0,但个人还没时间研究错误原因为何。
https://i.imgur.com/GsXgVug.jpg
点击左上功能栏可设置迷你小萤幕功能。最多可勾选3项数据显示于CPU小工具主画面上。
https://i.imgur.com/9uvmyit.jpg
https://i.imgur.com/laT7q29.jpg
之后在软件主画面的CPU小工具上即可看到勾选数据的状态。还记得一开始设定效能的页
面吗?可以设定这些数据的更新频率,最快为0.5秒,最慢为5分钟才更新一次,如果一开
始没更动,之后在NEXUS软件的设定页也可以再次修改频率。
https://i.imgur.com/UZTwikC.jpg
接着介绍与CNVS鼠标垫主要有关的灯效设定。个人将灯效设定分为3个部分介绍,可参考
下方黄色框框。
https://i.imgur.com/a5XWlVf.jpg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