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 闪亮亮360水冷-ARCTIC Liquid Freezer II

楼主: hix020421680 (※吸喀湿※)   2022-07-26 21:25:05
好读网址: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58841908.A.303.html
https://i.imgur.com/EjeRDZ3.jpg
ARCTIC COOLING,我从MX-4(便宜又好用散热膏)而认识的厂商
最近看了很多人开箱他们家的产品,不管是风冷甚至是水冷都有
这次我来开箱的是ARCTIC Liquid Freezer II 360 ARGB版本
就来看看这个水冷是否有达到360该有的水准吧!!
https://i.imgur.com/h7dBmqw.jpg
外包装就符合五彩斑澜的黑(是说这水管很粗勇,我自己试过也很难弯成图片所示)
https://i.imgur.com/trWNJjH.jpg
包装上标明最重要的6年保固,入手的时候有问FB小编说是全机保固,
内附MX-5散热膏以及支援各家ARGB技术
https://i.imgur.com/EzLoYd9.jpg
然后现在是节能减碳的时代,ARCTIC(以下简称AC),直接表明说明书线上看就好,虽然这
是个爱地球的表现啦,但我真的比较喜欢手边有个纸本说明书的感觉。
https://i.imgur.com/0lrvOdg.jpg
外盒背面用各国语言阐述这是一个全方位兼容各家板厂的ARGB水冷散热
https://i.imgur.com/z6Wo3qt.jpg
这边写着散热器的SPEC
风扇、水泵的转速等的规格都标明在上面
风扇为P12 PWM PST -ARGB
风压:1.85 mm H2O
风量:48.8 CFM/ 82.91 m3 /h
电压/电流:0.08A / 12V DC
帮浦规格
尺寸:98 x 78 x 53 mm
转速:800-2000 RPM
功耗:0.5W-2.7W (帮浦+VRM风扇)
简单算了一下3个风扇吃掉大概3瓦以及帮浦+VRM风扇吃掉也大约3瓦
等于说扣除掉灯光这系统只花费大概6瓦的耗能
以目前一个PWM口可以供电最高上限12瓦来说好像挺省电的
但效能怎样等下测了才知道
https://i.imgur.com/YzFd85p.jpg
https://i.imgur.com/yXZyCOY.jpg
现在水冷都一定要来个1700脚位才及格,这次朋友采用的板子是华硕的Z690-A D5,官方
有标明如果是以上标示的主机板还请自行更换冷头的底端盖口。
https://i.imgur.com/8rWXIdS.jpg
https://i.imgur.com/kxfYAQ4.jpg
这次收到的配件盒有个很奇妙的弧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做成这样的造型就是了。
https://i.imgur.com/RkbVnmV.jpg
原始配件包打开就以上的零件,内附的MX-5散热膏只能用1~2次的量而已
1700的扣具是额外放的,原始不会放在这里面!!
看了AC他们家的官网,已经预告未来会支援AM5,所以不必担心日后换AM5时变孤儿。
https://i.imgur.com/qz790Vl.jpg
国际大厂必有的标示,请勿让婴幼儿拿到袋子以免窒息。
https://i.imgur.com/KNjNCTq.jpg
抽出了本体,不管冷排还是冷头都用袋子保护住,冷头有用纸盒做额外的保护,毕竟里面
有铜底这些被刮伤就会心情不美丽的部件,三个120风扇也都已经预装好了,快速装机党
的福音啊。
https://i.imgur.com/OEB29uE.jpg
肌肉感十足的冷头,上面有着MOSFET散热小风扇以及特粗特勇的出入水管。
https://i.imgur.com/MXxyUno.jpg
对,你们没看错,这就是这个水冷唯二的接口,一条PWM一条ARGB,没了。
非常简洁的配置,真的不曾装过水冷的新手看了也不会怕怕,两条线往主机板上面插就对
了,(不能5V的ARGB口接到12V RGB口会悲剧呢!!)
https://i.imgur.com/MXxyUno.jpg
MOSFET散热小风扇虽然是透明的,但真的满可惜他。不。会。发。光
说不定接下来的小改款有机会发光,让我们拭目以待囉。
https://i.imgur.com/jLiruFX.jpg
初次使用一定要把铜底的保护贴纸撕下来,不然CPU温度会直接HIGH起来,完全冷静不下
来!!
https://i.imgur.com/spmEjRy.jpg
到了为了装上Z690-A而更换冷头机板保护盖的环节,红圈的地方螺丝要卸下来。
https://i.imgur.com/J2OsRjm.jpg
卸下来之后可以看到机板上面銲满了元件,因为我不是本科系的看完赞叹后就没我的事了
科科
https://i.imgur.com/YhZZJ6r.jpg
左边为原始的保护盖。右边为为了Z690违建的电容设计的保护盖。
可以看到在下端的地方有向内缩。
https://i.imgur.com/hOUUnev.jpg
换装完后,一体感仍然在,这边就不要土砲自己修改了,有干涉的问题请直接换上改装的
保护盖。
https://i.imgur.com/aAcojLc.jpg
水管上的编织纹不是单调的黑色,而是有着白条纹点缀。
https://i.imgur.com/GY9PZSV.jpg
冷排及水管连结处和冷头一样,有加强保护的套环,避免因为过度拉扯折到水管而水路不
顺。
https://i.imgur.com/wgUaLZI.jpg
搭配着3个P12-ARGB风扇,发光预备中。
https://i.imgur.com/5XMj120.jpg
每个P12风扇的四个角都有橡胶避震垫片,可以避免因为运转时造成震动声。
https://i.imgur.com/myC0V4s.jpg
https://i.imgur.com/J6Jp2Qv.jpg
满满的ARCTIC,虽然这些标志在装机开机后都看不到啦,但处处都有自己的商标证明厂家
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信心的!
https://i.imgur.com/EzY3AED.jpg
冷排厚度约35mm加上风扇后大约是60mm,算起来是中等厚度的,安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机
壳是不是装得下以及会不会有零组件干涉。
https://i.imgur.com/6QdBxMP.jpg
https://i.imgur.com/yLYhzRG.jpg
ARGB以及风扇PWM接线都已经接好,热缩套封起来我也不方便拆开就是了XD
https://i.imgur.com/Vkm9Key.jpg
(密集恐惧的人看到这边赶紧跳过)
鳍片密度还满密集的,上机后要考验风扇的穿透能力了,风压不够会打不过去。
https://i.imgur.com/khiD2wD.jpg
https://i.imgur.com/ptYIq1t.jpg
https://i.imgur.com/xSPtA2N.jpg
我这边是安装1700脚位的扣具
官网的说明书也有贴心的指出螺柱及强化背板是不共用的
所以为了不让散热器对CPU的的压力值失误这边一定要使用正确
否则可能会让散热效果大打折扣
https://i.imgur.com/GBpaoX8.jpg
装完扣具后的示意图,很简单的只是锁上去而已。
https://i.imgur.com/Tt8wFDH.jpg
https://i.imgur.com/KAc0lc0.jpg
https://i.imgur.com/PvvTPnq.jpg
强化背板在安装时也得将短螺柱及橡胶垫圈都安装。
https://i.imgur.com/AhluVD8.jpg
1700的强化背板在内圈那四个洞是为了原厂扣具开的,所以不管是哪家的产品还是都安装
1700的专用扣具比较好,如果安装115X的扣具很有可能会让强化背板的开口对不准造成安
装失败,这边得注意。
https://i.imgur.com/U7CXlv0.jpg
安装上垫片,避免螺柱安装时弄伤主机板,虽然目前各家主机板都有将内部走线避开扣具
安装位,但为了主机板不要因为错误施力而板裂,这边的垫片真的安装一下比较好,市面
上不少厂家这点小细节是没有着墨的,AC不愧是散热界的老手,这点小细节还是给个赞。
然后这边也可以看到CPU安装座下方有几个电容(违建)。
这也是为什么要另外改装保护盖的原因了。
https://i.imgur.com/8NcXOeI.jpg
https://i.imgur.com/aWiu549.jpg
再来要上机了,使用内附原汁原味的MX-5散热膏,并且将原厂CPU扣具换成市面上为1700
设计的防板弯扣具(因为我这张板是去年第一批出厂的,后面出厂的有听说不必再安装这
小玩意了)。
https://i.imgur.com/sZ8Clz3.jpg
开机,ARGB风扇发光展示,可以看到RGB灯珠是在风扇轴心发光,光线柔和的透过半透明
扇叶填满视觉。
再来是最重要的烧机环节,江湖谣传只有360水冷可征服12900K
不囉唆就直接上图
https://i.imgur.com/BnGqXil.jpg
这边设定P-CORE全核5G、E-CORE全核3.7G,功耗约240瓦,单烧AIDA64的FPU 20分钟内无
出错。
室温28度(无开冷气),CPU的温度都在95度左右徘徊,CPU电压为1.22V左右。
由这测试可看出Liquid Freezer II 360不必外接SATA电源,单凭一个PWM接口的供电也能
有如此压制力,让我不禁幻想420版本的压制力到底会有多强了(笑)。
这边有个比较抱歉的地方,本来有用红外线测温仪拍烧机时MOSFET散热状况(因为测温仪
记忆卡坏掉),测温仪还给朋友无法重新再测试,口头描述一下烧机时的温度表现,由冷
头上的散热风扇往上吹的区域相较于没有风扇的地方温度大约有10~20度之间的差异。
https://i.imgur.com/zk914cU.jpg
https://i.imgur.com/V7K3snz.jpg
此时烧机全负载状态下风扇都只有53~58分贝,以全速来说着实安静,但必须说扇叶带来
的风切声是听得到的,但完全不吵,非常适合在睡觉时烧机当背景白噪音(误)。
最后的最后直接装上电脑囉。
https://i.imgur.com/RkXA8rs.jpg
粉红色标记的地方是上面的小风扇风流涵盖的位置。(再次想起了记忆卡坏死的悲剧)
https://i.imgur.com/lpaZMUr.jpg
本来想安装在上侧,但因为冷排厚度,只能安装在前侧吃新鲜的冷风。
https://i.imgur.com/lWxnuBI.jpg
一开始以前这冷头看起来不够大,可能没办法全部覆蓋I家12代的CPU,后来拔起来看是可
以全部覆蓋到的,所以I家12代(或接下来13代)的用户这点也可以安心了。
https://i.imgur.com/7uNP9wF.jpg
https://i.imgur.com/GmkhGg3.jpg
https://i.imgur.com/36eLJsj.jpg
https://i.imgur.com/HM6tuVl.jpg
https://i.imgur.com/CVrTQW3.jpg
https://i.imgur.com/lz5jiJs.jpg
https://i.imgur.com/Txh8pMj.jpg
https://i.imgur.com/aApvT1W.jpg
上机直接看图吧,能够整机ARGB一起同步是当今组电脑非常重要的事项,心灵分数往上加
就算打GAME排位没办法帮得到忙也开心啊(璨笑)。
也因为一次三颗风扇的关系,ARGB使用彩虹模式的时候每个风扇变换颜色真的会有股令人
”阿斯”的感觉。(对,我就是那么肤浅)
https://i.imgur.com/sVQ3xuY.jpg
来点气氛展示做为装机的最后结尾吧!
总结整体装机体验,其实给Liquid Freezer II 360 A-RGB的评语就是”看似简单,但真
不简单”
安装方法比起市面上9成的一体水冷来说真的是简单许多,不论是预装好的风扇、只有各
一条的PWM风扇线及ARGB线可以简化走线流程更甚至是不难入手的价格显示了它的
”简单”。
而冷头自带风扇可以有效降低MOSFET的热量、正中直出的水管可以巧妙避开12代主机板违
建造成无法安装的窘境以及AC风扇大风量低风噪,ARGB自订光效显示出了他底子非常的”
不简单”。
当然啦,他也不是完全没缺点的,例如管子粗硬的程度会直挺挺的顶到透侧、冷头风扇不
会发光、更换别的风扇还得拆热缩套之类的小憾事,但挑选产品很简单的一点”利大于弊
(Z>B)”,如果它的缺点都不构成阻碍及影响时,那这就是款非常适合你的产品;因为这
款产品的面向就是给不常接触DIY电脑且想要自己装一体水冷的人,简化安装流程也能让
使用者得到散热效能及灯光炫烂的感受(也很适合我这种帮朋友装机只有一瓶饮料喝的人
,可以节省我不少时间)。
报告完毕,谢谢收看。
作者: Supasizeit (更大更快更有力)   2022-07-26 21:46:00
现在LGB都主流了
作者: gogoapolo (YOLO)   2022-07-26 21:46:00
厚排装不下,不然本来想买个来玩的
作者: PeterHu0827 (PeterHu)   2022-07-26 21:49:00
缺点是水冷头太丑了
楼主: hix020421680 (※吸喀湿※)   2022-07-26 21:55:00
水冷头就小青蛙啊
作者: oppoR20 (R20)   2022-07-26 22:36:00
这水冷头真的算是最丑的之一了..跟大哥的有得比==
楼主: hix020421680 (※吸喀湿※)   2022-07-26 23:06:00
抛开美丑不说,效能是足够的就是了
作者: Ohmy (喔卖)   2022-07-27 07:38:00
https://i.imgur.com/tt9XDZN.jpg同家水冷推一个
作者: laidawn (小赖)   2022-07-27 11:43:00
楼主: hix020421680 (※吸喀湿※)   2022-07-27 15:21:00
420这包装也太有趣了吧
作者: crow0801 (multitude)   2022-07-27 19:44:00
满特别的 还兼顾VRM散热
作者: yys310 (有水当思无水之苦)   2022-07-27 21:05:00
360无灯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