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打开网页好读版:
→ https://soulattic.blogspot.com/2022/03/msi-meg-coreliquid-s360_9.html ←
散热一直是组装电脑时需要特别留意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搭配中高阶CPU时,在运行时散
发出的热量更是相当可观,需要迅速排除才能避免出现热当或降频的状况,并且延长零组
件寿命。笔者先前开箱过利民的PA120,压制力已经还算不错,但毕竟风冷有其极限,若
遇到发热量较高的CPU搭配自动超频,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以往因为选用的CPU发热量并不高,甚至用原厂CPU散热器效果就还可以接受,因此并没有
特别想要强化散热,但前阵子因故改用AMD R7 5800X之后,第一次感受到原来高阶CPU有
这么热情,在花费心力调教下,风冷才勉强堪用;这次承蒙MSI的青睐,寄了MEG
CORELIQUID S360以供试用,让笔者可以首次尝试一下水冷的强大散热能力。
一体式水冷因为直接将帮浦等复杂的配件组合在一起,与开放式水冷相比,只要相对简单
的步骤就能安装完成,因此相当受到DIY与高阶电脑使用者的欢迎。MEG CORELIQUID S360
透过三个12cm风扇(共360mm)替水冷排进行散热,为市面上众多高阶商品的其中之一,
也让笔者十分期待它的散热能力。
因为属于MSI旗下最高阶的MEG电竞产品线,这款一体式水冷的包装采用基础黑色搭配金色
LOGO、铜色型号文字来呈现,在设计上还算蛮有质感的,尤其是左上角使用多年的龙纹盾
牌图案,拥有极高的识别度。
由于规格化的关系,不管是风冷或水冷,内部的配件几乎都大同小异,从外观可能看不太
出来到底有什么差别。MEG CORELIQUID S360的组成相对简单,包括水冷排、水冷头、三
个12cm风扇、螺丝等配件以及使用手册,但细节总是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里。
除了在市面上流通已久的AM4与11代Intel以下的脚位以外,目前CPU散热器也开始陆陆续
续在包装中添加12代Intel的1700脚位配件。MEG CORELIQUID S360内附的螺丝与固定座等
配件相当齐全,而且每个规格与类型都分开放置,并且于包装上标注,不用在一大包螺丝
里面找半天,算是蛮贴心的配置。
内附风扇为同系列的MEG SILENT GALE P12,属于风压型的配置,目的在于将传导到水冷
排中的热量迅速吹走。光看风量与风压的规格可能觉得中规中矩,但依照官方数据,在
2000RPM全速运转时只会发出最高22dBA的噪音,整体结构也相当扎实,相信用起来应该相
对安心。
由于注重整体效能与静音性,风扇本身并没有ARGB灯效,但在正面中央处以镜面设计搭配
MSI招牌的龙纹图案,造就鲜明的品牌外观特色。
水冷排的厚度大概在27mm左右,属于一般常见的厚度,与Arctic之类较厚的冷排相比,
在安装时的难度会比较低,而且不容易被机壳某些配置干扰或阻挡,施工时不用花费太多
心力;不过还是要不厌其烦提醒,购买前建议先确认机壳相关配置,以免出现无法相容的
状况。
水冷头部分采用Asetek第七代解决方案,市面上的高阶水冷大半都出自于这家厂商,可靠
度极高,全铜底座搭配可以轻松旋转替换的脚座环,跟相同方案的其他品牌商品相仿;同
时中央部分也已经预先上了充足的散热膏,只要直接安装即可,相对方便,但若想要提高
散热效率的话,则可改用其他表现较好的散热膏,温度上会有微小的差异。
MEG CORELIQUID S360将所有线材都连接在水冷头上,而且也没有用来连接主机板帮浦针
脚的线路,与其他品牌的一体式水冷配置不太相同,让笔者在开箱时有点吃惊。除了三个
PWM风扇的集线器接头以外,与主机板CPU FAN相连的接头也采用3pin规格,另外则是提供
电力的5V SATA电源线以及较为罕见的JUSB接头,这配置真的相当有趣。
要说细节的话,这颗水冷头其实藏了许多秘密,其一是内建一颗6cm的风扇,虽然没有与
CPU直接连通,但可以促进周边空气对流,协助供电模组与M.2 SSD排除热量;此外还具备
了一块2.4吋IPS显示器,并透过以磁吸固定的镜面外壳强化整体质感与保护力,拆装也不
需花费太大力气,可说是整个水冷头最令人惊艳的部分。
其实一体式水冷这样的安装法不太正确,只是笔者手上的Lancool II Mesh只有前方容纳
得下360mm水冷,而管线的长度也不够将水冷排的水冷接口放置在下方,因此只能用这种
妥协的方式进行测试,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整体的散热能力与帮浦寿命,因此接下来的效能
测试仅供参考,理论上这款水冷的潜力应不只如此。
顺便提醒想要购买的使用者,请务必详细确认机壳整体的水冷相容能力,尽管MEG
CORELIQUID S360属于较为常见的规格,但还是可能出现像笔者这样进退两难的状况,需
要精算并重新整理机壳线路硬件配置,因此若能将水冷安装在顶部的话应该会方便许多。
在安装时其实出了一点令人啼笑皆非的状况。原本笔者是依水冷头外壳MSI品牌LOGO的面
向,将水冷接头放置在右侧,但实际开机后却发现萤幕内图案的方向不太对,因此又拆下
来重装。事实证明,MSI比较聪明,其实图片方向是可以调整的,所以请依照需求将水冷
管线摆在相应位置即可。
为何需要SATA供电与连接USB呢?萤幕上显示的数据就是答案了。这块2.4吋的萤幕除了能
够用来监控温度、风扇转速等数据以外,还能显示目前时间与自订图片、GIF以及mp4影片
档案,花样非常多,具备极佳可玩性,这也正是这款水冷最大的特色。
安装完水冷并开机以后,目前统整MSI所有零组件状态与设定的MSI Center就会自动在
Features程式集的地方自动新增“Coreliquid”项目,其中可以调整水冷头萤幕显示的画
面类别、水冷排风扇转速等较为进阶的设定。默认的显示接口是硬件监测,最多可以在列
出的项目中选择五种不同数值,并以轮播的方式呈现在水冷头上,方便确认目前系统的相
关状况。
如果不想这么严肃,常常盯着电脑数值发愁的话,也能更换成默认的图片、动画等画面,
甚至也能自行上传图片、GIF与影片档案。不过要注意的是,依照不同显示方向,图片与
影片的长宽比例可能会改变,若想上传mp4影片档案,总长度也不能超过100秒,否则会无
法剪取片段。
自制标语的部分允许使用者自行撰写文字,搭配默认或自行上传的外观来显示在水冷头上
,也是相当有趣的功能,最多可以输入61个文字,并且可调整文字颜色、字型、滚动方向
以及速度,只要详加设定,应该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时间显示的部分也有许多默认类型可以选择,由于是依照电脑设定的时刻,因此在使用时
请确保电脑上显示的是正确时间;至于天气的部分需要打开Windows的“位置”等较为复
杂的项目才能顺利显示。
自订风扇速率的部分当然也不能缺少,这关系到一体式水冷的散热效率。软件提供安静、
平衡以及游戏三种不同的默认模式,如果觉得不符需求的话,当然也可透过自订的项目来
设定温度与转速的相对关系;不过还是要提醒,若对这些数值不太熟悉的话,默认模式效
能不见得会比较差,建议多方尝试过后再决定会比较好。
右上角有些设定项目,除了可以调整水冷头萤幕显示的亮度以外,还能改变图片显示的方
向,因此不需要顾虑安装时水冷管线的位置,只要安装的方式正确,其他都能透过软件来
设定。
既然都安装上水冷了,不免俗的要来跑一下烧机程式。目前笔者的电脑规格如下:
>处理器:AMD Ryzen 7 5800X
>主机板:MSI X570S TOMAHAWK MAX WIFI
>内存:Neo Forza Mars DDR4-3600 16GB×2
>显示卡:MSI RTX 3070 GAMING Z TRIO 8G LHR
>系统碟:Micron P5 M.2 SSD 500GB
>机壳:LIAN LI Lancool II Mesh ARGB
>电源供应器:Montech Century 850W
首先要说明的是,笔者房间因为没有透过冷气等空调设备维持恒定温度与湿度,再加上因
为要拍摄影片与照片,在常驻两盏摄影灯之下,即使室温显示约25度,但体感其实有28度
到30度左右,一定会影响到测试的结果。有鉴于空间内的变因太多,并没有严谨控制各项
因素,因此数值仅供参考。
由于主机板同样是微星出品,因此直接采用主机板上自动超频的功能,并且透过软件将风
扇部分设定在“平衡”模式,以最基础、没有过度调整的方式进行测试。软件则以AIDA64
进行CPU与FPU双烤,持续五分钟以上直到获得稳定的数值为止。
也许过程有些短,没有办法有效反映出水冷的表现,但原来笔者的目标就只是想测试看看
在正常室温下,透过水冷压制时微星的自动超频能跑到多少功率,并不是以系统的稳定度
为主,再加上5800X的积热特性,导致在烧机时的数值都会偏高,因此除了温度以外,会
综合整体功率等其他数据来判定。
当然在这样的状态下,整体数值跟专业评测的媒体相比还是会有些落差,双烤经过五分钟
后温度维持在100度左右,CPU整体最高功率则介于165W到175W附近;为了能有比较的基准
,其实笔者也用了原本的PA120双塔双风散热器,在相同设定下跑了一次烧机,风扇转速
直接经由主机板默认的智慧风扇设定来控制,结果最高功率在120W左右浮动,温度也来到
可怕的110度,甚至还有继续升高的迹象。这样相比,差距应该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很遗憾没有办法在相对严谨的状况下进行长时间测试,但MEG CORELIQUID
S360除了像是内建可设定诸多项目的液晶萤幕、水冷头风扇等许多相当有趣的功能以外,
在压制力方面依然还是有些优势,光是以最基本的设定都能勉强压住5800X这颗积热严重
的CPU,若能搭配手动降压超频与提高风扇转速等方式的话,相信对上更高阶的5900X、
5950X,依然都能发挥出极佳的散热效能。
因为机会难得,所以也做了一部相关的开箱影片,希望能让有兴趣的人对这款水冷更加了
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1YnM6P8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