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6535/intel-core-i7-11700k-review-blasting-off-with-rocket-lake
短网址 https://bit.ly/3sYovzF
只会节录部分我感兴趣的部分:
-温度与功耗
-所谓19%性能提升
-高度更低的封装铁壳
-游戏表现为何差?核心延迟
-关于购买建议的结语
剩下详细内容请自己阅读
--温度与功耗部分--
散热器:利民 TRUE Copper(全铜六热管单塔)
风扇:一颗银欣 FHP141-VF(14 cm厚扇;官方风流量数据173.5 CFM)
功耗测试选用不同软件来代表三种使用情境:
◆代表现实世界的运算负载(Agisoft Photoscan 1.3)
https://images.anandtech.com/doci/16535/Power-11700K-Agisoft_575px.png
峰值功耗约180W。因测试内容差异,还有两段时间分别保持在155W和130W下。
峰值温度在70ºC左右波动,但大部分时间都在60ºC左右。
◆跑AVX2时的负载(POV-Ray)
https://images.anandtech.com/doci/16535/Power-11700K-POVRay_575px.png
上一代10核处理器在这测试超过260W
在空闲状态下,CPU的功耗在20W以下,同时触及30℃。当200秒左右的工作负载启动后,
功耗很快上升到200~225W的区间。
这张主板是执行"无限turbo"策略,所以200~225W的功耗持续了10多分钟。
在这段时间,CPU最高温度达到81℃,这对于市面上一些最好的风冷来说是相当合理的。
在这次测试中,所有核心的频率都达到了4.6GHz不降频。
◆跑AVX-512时的负载(3DPM)
https://images.anandtech.com/doci/16535/Power-11700K-AVX512-P.png
这测试会跑10到15秒,然后再闲置10秒钟,迅速go through非无限turbo的任何系统。
在此仅功耗曲线图中,可以见到290~292W的惊人峰值。再看数据,AVX-512下的全核Turbo
为4.6 GHz,有时会降至4.5 GHz。
哎呀,但 这 还 不 是 全 部
https://images.anandtech.com/doci/16535/Power-11700K-AVX512-T_575px.png
在跑AVX-512 code的最初那一秒内,温度高到90度甚至100度。峰值温度来到104度,在此
我们来谈谈热点问题。
CPU在回报温度不是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只看单点温度,也可以综合考量所有热传感器。虽
然整颗CPU或许能接受105ºC的工作温度,但核心个别原件的实际温度可能瞬间飙到125ºC
。那究竟何为正确值?又何为安全值呢?
这套散热方案曾用于Intel的10核和18核HEDT,即使面对同样装有AVX-512的型号,也没凸
槌过。但今天这个104ºC,是否算是我们这套散热方案的一种失败呢?
在处理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为处理器散热。并不是在说为
处理器整体散热,而是特别指那些电流密度很大的热点。我们将达到一个点
(get to a point),一个去除热能的速度不够快的点。也可能因着这种设计,我们已经到
了那里。
--所谓19%性能提升--
为了验证intel的说法,我们跑SPEC等行业标准基准测试,将i7-10700K与i7-11700K进行对
比。这次测试虽然可以确认intel的那个+19%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这并不是整体性能的提
升,这个数字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星号。
所有核心的工作负载,即使是浏览网页或文字处理,也可以分为整数(整数。大多数工作
负载)和浮点(带小数点的数字。带数学的工作负载)。在我们的测试中,我们看到了以
下情况。
◆单线程浮点: +19.0%
◆多线程浮点: +19.5%
◆单线程整数: +13.0%
◆多线程整数: +7.3%
噢~尽管intel声称+ 19%在技术上是正确的,但它似乎仅适用于繁重的数学工作负载。
--更小的封装--
此处指的是垂直高度
原作者经手的七颗Comet Lake为4.48~4.54 mm,而这颗Rocket Lake处理器的厚度薄了
0.1 mm以上,为4.36 mm。
--对于游戏表现想说的话:核心延迟 Core Latency--
在游戏测试中,intel对其处理器的改进近乎于无。在很多情况下见到的是性能下降,而
非进步。如果intel提升了19%的IPC,那么游戏表现为何又受到如此负面影响?
从我们这边的答案是,Rocket Lake在核心到核心性能,及其内存延迟方面有些许退步。
https://images.anandtech.com/doci/16535/Latency-cycles_575px.png
(非专业,故以下不翻译)
As noted by Andrei in our cache hierarchy testing, the biggest change is that
the L3 latency is now ~51 cycles, rather than ~43 cycles. This is probably
where a lot of the core-to-core latency performance drop comes in, as we are
now seeing latencies of 28-30 nanoseconds on most cores, rather than 18-24 as
observed on Comet Lake. The much slower L3 in raw cycles is contrary to what
we saw on the Sunny Cove version of this core, and with no obvious answer as
to why this might be the case, but it does lend itself a lot as to the gaming
performance. Intel may at a later date disclose the exact reasons for this
structural change.
--关于购买建议的结语--
结果清楚表明,尽管intel的性能可观,但仍落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AMD。在core-for-core
的比较中,英特尔稍微慢一些,效率低得多。明智的选择是去搞颗AMD处理器。
但通路货架上摆满intel处理器的如今,任何想要购买或自行组装一台AMD PC的使用者,都
得dodge, duck, dip, dive and dodge(来自电影铁男躲避球的哽)一番,才能找到哪里
有货在卖,同时愿它的售价不会过高。较轻松的解决方案是购买intel,并使用intel最新
的Rocket Lake平台。
--以上报告--
齁齁好险5800X已经可零售了
几乎可以肯定不用期待11600k了,不如捡个10400F继续蹲5600X
剩下问题就11400的实际售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