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 R7 2700 vs I7 8700 两家CPU的顶尖对决

楼主: qxxrbull (XPEC)   2018-11-25 23:41:32
网页好读版:
https://goo.gl/NeKs8a
>>>>>>>>>>>>>>>>>>>>>>>>>>>>>>>>>>>>>>>>>>>>>>>>>>>>>>>>>>>>>>>>>>>>>>>>>>>>>>
>>>前言
https://i.imgur.com/5zvelTE.jpg
近期电脑零组件的高阶CPU选择方面,Intel与AMD两家公司在同价位所能够端出来的产品
都具备很一定的竞争力。AMD自从去年推出第一代Ryzen 1000系列的时候,由于不错的效
能表现与售价和不锁频的销售策略,使得甫推出就在市场上带给了许多玩家一个震撼的消
息。
https://i.imgur.com/fstvxuF.png
https://i.imgur.com/zwV1w4p.jpg
https://i.imgur.com/RwRKcHu.jpg
在今年初AMD也将Ryzen第二代2000系列的产品送上了市场供消费者选择,另外在主机板晶
片组方面,也推出了400系列的新款芯片组,相较于300系列拥有更多的功能特色。并且两
者使用的AM4 Socket也是完全互相相容,原本就已经持有300系列芯片组的主机板的玩家
们可以直接沿用在2000系列的CPU上。
https://i.imgur.com/VFLp8vS.jpg
https://i.imgur.com/1ZOUD5a.jpg
另外在产品线方面,Ryzen 2000 系列除了集成内建显示功能的几款Raven Ridge APU
(R3 2200G 与 R5 2400G)以外,当然也有不包含内建显示单元、主打高效能的Pinnacle
Ridge系列的CPU。同样与1代相同。全系列产品均不锁定倍频,玩家可以自由的超频来释
放更多潜力。以及产品的命名方式也承袭一代。字尾有X的代表具备XFR 2 动态时脉扩展
技术等等。另外在制程方面,Pinnacle Ridge也采用相较于上一代GlobalFoundries
14nm LPP来说更加先进的12nm FinFET LP(Leading Performace) 制程所生产。
https://i.imgur.com/ofLr6UR.jpg
另外为了应对更低阶的市场,亦有在超频上有所限制但价格更低的Athlon 200GE这样的低
价APU产品出现,为AMD这一代CPU增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线。
当然Intel这里也有带来一些新品,例如今年四月左右上架的新款的八代酷睿CPU,代号
:Coffee Lake。制程方面采用了相较于前面7代的14nm+更加改善的14nm++,许多人都直接
称为咖啡湖。
https://i.imgur.com/rHH7Wdb.jpg
另外也推出相对应的300芯片组,这款芯片组相较于前面比较大的差异基本上算是CNVi单
元的有无,在CNVi方面,除了Z370与H310C因为算是"马甲"(由前代产品改名)的关系,因
此没有支援。其余的都是支援的。
https://i.imgur.com/xjuRznv.jpg
至于CNVi相信是一般人以前比较没见过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Intel在这一代的PCH中集成
了WIFI MAC和蓝芽的辅助RF(CRF)与MAC模组。
白话点说,在WIFI方面就如同以往Ethernet有线网络的的南桥搭配上主机板上那枚PHY晶
片一样,透过集成既有WIFI MAC层再搭配CNVio的无线网卡就能够具备WIFI功能。
另外在蓝芽方面则是具备MAC层与基带调制解调器(Baseband Modem)的功能,因此用户只要再
额外配置上具备基带滤波器(Baseband Filter),就能够实现蓝芽的功能。
在超频的限制上维持Intel一贯的传统,仅有K系列或是一些特殊型号能够进行超倍频的动
作。另外在芯片组上,目前仅有Z、X系列的芯片组是能够进行超频的。
>>>两种平台的简介
这次我们所拿到的两边的平台分别是AMD的R7 2700以及Intel的I7 8700。
https://i.imgur.com/oKTsoAI.png
https://i.imgur.com/5P6nXv3.png
https://i.imgur.com/Td5uxxp.png
首先我们先介绍AMD这组R7 2700的这个CPU,在芯片微架构方面。根据以下DieShot的图片
对比,可以看出同样都是左右各一个CCX单元。另外每个CCX内部的构造也是几乎一样。
规格方面,基频3.2GHz,官方默认Boost后最高可达4.1Ghz,TDP 65W,盒装搭配Wraith
Spire with RGB LED散热器
另外最高阶的R7当然就是所有的晶粒都解锁,因此图片中所看到的的8个核心的单元都是
全部都能够使用的。如果是R5或是R3等等的产品。就会根据良率等等的原因来遮屏部分的
单元,以做出产品高低阶的区隔。
https://i.imgur.com/6n4XR1I.jpg
另外也搭载XFR 2 Enhanced 以及 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这两项技术,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能够根据主机板制造商所回报的VRD/VRM 供电设计参数来进一步针对自动超频作出更多调整。因此选用供电越强悍的主机板,自动超频的幅度
理论上就能够越高。这点也是Ryzen 第二代与400系列芯片组搭配才享有的功能。
Precision Boost 2.0技术
https://i.imgur.com/m9csK0W.jpg
Precision Boost技术在第一代Ryzen CPU上就已经实现了,这功能主要是依据CPU核心使
用数的多寡来调控时脉高低,如果应用程序仅占用1核心,致使其余3核心的负载不高。这
时候就可以针对那一颗核心的时脉进行增加,以达到最好的使用性能。若所有核心都被使
用,则因为温度、功耗等等方面的限制,将工作频率切换成一般的情况。
在第一代的Precision Boost技术上,由于是依据执行续使用率来决定。因此时脉增减过
程的落差比较大一些。而第二代的Precision Boost 2技术,则是还会依据 CPU 温度、负
载等因素来调整,这使得在时脉增减的曲线图更加的平滑平缓,对于切换单多工处理的性
能方面是有益处的。
接下来要介绍Intel的平台,这次所拿到的Intel I7-8700是属于第八代CPU的范畴。并且
采用了基于原本既有的14nm再进化的14nm++的制程。根据官方的说法,在功耗方面相比于
原本的14nm制程均有20~23%的改善。
https://i.imgur.com/0oyL8Lc.jpg
图中是Intel的14nm、14nm+、14nm++。在NMOS与PMOS下的Drive Current(驱动电流
)Lleakage Current(漏电流)的趋势图表。
https://i.imgur.com/FGIjXvx.jpg
另外另一张图表则是以相同效能为横轴,纵轴则是所需要的电力。同样的,在14nm++下的
表现是比14nm还要好的。
https://i.imgur.com/tnznHd1.jpg
再来看看CPU架构,在核心方面同样采用对称的设计,两边四个共八个。另外中间也借由
从Sandy Bridge就开始有的ring interconnect环形互联方式连接。
https://i.imgur.com/8oWKfmR.jpg
https://i.imgur.com/HCVTwHg.jpg
左边则是SA单元,SA单元包含I/O、影像输出、以及20条的PCI-E通道。右方则是intel HD
内显单元,在这颗I7-8700上共有24 个GPU EUs,另外内显单元也包含多媒体解编码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在CoffeeLake上。并不是如AMD Ryzen采用全部均8核心下去制作再借由遮
屏的方式作为产品分级。在6核与8核的lithography(光刻)的步骤上就已经决定了。
https://i.imgur.com/glJaS5Z.jpg
在针脚方面也有所改动,虽然同样跟上一代都是1151的规格。但部分原先保留的Pin被改
动成供电专用的VSS和VCC针脚。根据官方的要求是无法互相相容的。当然亦有不少自行修
改BIOS获得相容的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就不是官方所认可且保障运行稳定的。
上述资料来源:WikiChip 基于CC-BY-SA授权
https://en.wikichip.org/wiki/amd/microarchitectures/zen
https://en.wikichip.org/wiki/intel/microarchitectures/coffee_lake
>>>CPU包装与本体一览
https://i.imgur.com/RcayIqG.jpg
https://i.imgur.com/sLGVZz7.jpg
这次所拿到的是AMD R7 2700以及Intel I7-8700来进行测试。
在外盒设计上AMD方面,与第一代的Ryzen系列CPU算是几乎一样,都是以橘色与黑色的配
置来呈现。另外Intel方面则是一改先前使用的以蓝色为主的外盒包装。改以采用紫色系
为主的包装。
https://i.imgur.com/4NJweDU.jpg
https://i.imgur.com/sHZvlrA.jpg
同样的两边在盒子右侧可看见内部的处理器的实际样子,而在盒子的上方贴有防拆封封条
贴纸
https://i.imgur.com/xzEPz6E.jpg
CPU正背面一览,AMD方面与第一代Ryzen相同,采用Socket AM4 1331Pin。
https://i.imgur.com/mOjdcTu.jpg
Intel方面则是采用同样Socket FCLGA1151的,如同前述所言,部分针脚定义有做更改。
https://i.imgur.com/gPvBOCE.jpg
https://i.imgur.com/QBfykNi.jpg
随盒装所附上的AMD Wraith Spire散热器,采用铜底设计,并且是具备LED的款式,因此
还有多附一条连接主机板RGB LED的线材。基本上应付TDP仅65W的R7 2700默认情况是足够
的。
https://i.imgur.com/goPRbzj.jpg
https://i.imgur.com/jk9f5Gj.jpg
Intel的盒装里面亦有附上散热器,当然就是采用铝底的。考虑到I7-8700为锁定倍频的设
计。因此并不需要搭配可保留超频空间的散热器也是在合理范围内。
>>>其他测试设备,外包装与配件一览
这次测试除了前述提到的CPU之外。在主机板方面则是分别搭配华硕的B450M-K、B360M-K
。由于R7 2700并没有内显,以及I7-8700的内显主要也并非能够应付高效能的游戏。因此
显示卡方面这次搭配撼讯出厂的AMD RX580 RedDevil 8G来进行整机测试。另外,以下也
将分别介绍具备NVMe的WD Black SSD与十铨的。
https://i.imgur.com/qezZkLO.jpg
https://i.imgur.com/BmV8yCV.jpg
这次所选用的是华硕的B450M-K与B360M-K。基本上-K结尾的代号在华硕的主机板产品线规
划中算是比较入门的款式。因此在内存方面都只具备两条插槽。另外供电能力也是较为
一般。当然基本上一些该有的都不会缺少。甚至是USB 3.1 Gen2 10Gb/s都一应具备。
https://i.imgur.com/sctnKzv.jpg
https://i.imgur.com/t8gHjDD.jpg
彩盒外包装上以紫色与黑色为主题,印有产品型号以及右下角5X PROTECTION。另外背面
则是印有主机板的I/O以及更多详细的资料。
https://i.imgur.com/fEWr261.jpg
内部配件的部分,两边都是一样。有1个M.2固定器、后挡板、驱动光盘、2条SATA 传输线
、以及说明书(只有几张纸张,其余以QR CODE为内容)
https://i.imgur.com/8apESg9.jpg
https://i.imgur.com/cDASKpA.jpg
主机板本体正面一览,AMD的板子尺寸上比INTEL的大一些。毕竟也是受限于AMD的Keep
Out Zone需要更多的面积。
https://i.imgur.com/WDXIeYY.jpg
背板I/O,两张配置上完全相同,具备内显输出界面(1A/1D) ,以及两个水蓝色的USB插槽
就是USB3.1 Gen2插槽。
https://i.imgur.com/pClQ0x1.jpg
https://i.imgur.com/FtfFipp.jpg
在音效与网络方面,两者都是采用ALC887与REALTEK 8111H这样的配置,算是普通且常见
的,USB3.1 GEN2也是都由P13EQX做为REDRIVER IC
https://i.imgur.com/8hJbYuc.jpg
https://i.imgur.com/NB6DaDt.jpg
https://i.imgur.com/mpfi4Hx.jpg
在供电方面,AMD的B450M-K采用了ASP1106GGQW主控,4+2相供电,SOC方面为2H2L 2x
4C10B+2x 4C06B,CPU方面则是1H2L 1x 4C10B+2x4C06B,晶体厂牌为OnSemi
https://i.imgur.com/w9GaJnV.jpg
https://i.imgur.com/XqLOiIO.jpg
https://i.imgur.com/qHwPBfT.jpg
Intel的B360M-K则为ASP1401CTB主控,IA与GT供电分别为3+2相,IA方面采1H2L
1xSiRA14DP+2xSiRA12DP ,GT方面则是1H1L 1xSiRA14DP+1xSiRA12DP,晶体厂牌为通用半
导体(Vishay)
https://i.imgur.com/xEGe3LS.jpg
https://i.imgur.com/B7CLKvD.jpg
另外各有一个M.2,都兼容PCI-E/NVMe与SATA界面
https://i.imgur.com/R5Zrbl3.jpg
https://i.imgur.com/Jf5zlEQ.jpg
SATA数量的部分,B450M-K由于芯片组本身的配置,因此仅有四组原生。B360M-K则是有6

https://i.imgur.com/WuEaGJX.jpg
https://i.imgur.com/etgZ6nx.jpg
https://i.imgur.com/1xcYntc.jpg
https://i.imgur.com/8l15Dou.jpg
https://i.imgur.com/XASeil8.jpg
另外内存则是选择十铨 Night Hawk RGB 黑 D4-3200C16 8G*2,不仅具备原生的DDR4 3200速度,更具备RGB灯光效果
>>>撼讯 AMD RX580 RedDevil 8G显示卡介绍
正如同前述所提到,R5 2600并没有内显。并且为了游戏平台的需要,这次在显卡上我们
选用由AMD AIB厂商憾讯所推出的RX580 RedDevil 8G显示卡。近期受到挖矿市场大幅缩水
、以及新制程新架构的显卡可能要推出的缘故,目前架上的显卡售价也迎来了一波跳水。
以AMD来说,从RX570、580一直到Vega系列都有这样的情形。
https://i.imgur.com/COY4d5j.jpg
外盒正面,明显的“DEVIL”字样放置于中间并以深红色标示。右下角标注GPU型号:RX580
https://i.imgur.com/y8EBAbG.jpg
背面则是介绍显卡机能与特色,像是风扇与供电设计。以及相关规格
https://i.imgur.com/nRTuYXc.jpg
https://i.imgur.com/WEDoRwS.jpg
本体一览,除了显卡外,配件就是一张驱动光盘与Devil Club 使用者俱乐部邀请码。
https://i.imgur.com/BlEnb84.jpg
显卡背面装有强化背板,背板上印有五芒星图案。另外上方有两个可开关可以让使用者自
行调整灯光开关与BIOS在OC与SILENT模式切换
背面螺丝虽然有防拆贴纸,但为了让各位读者能够了结其细节,这里笔者还是拆开散热器
并分析用料给大家看。
https://i.imgur.com/FJcdpRd.jpg
PCB一览,采用非公版的自有Layout, Extension power使用了 6+8 Pin的配置。
https://i.imgur.com/TcyibEi.jpg
供电方面,采用6+1+1相供电。VCore方面在MOSFET的部分使用了英飞凌DrMOS系列的
TDA88240,一颗就整合HS、LS与DRIVER。另外PWM主控则使用 IR 3567B。另外I/O供电则
是使用ONSemi 4983NF + 4C10N MOSFET。
https://i.imgur.com/A8CKfyt.jpg
VRAM供电位于外接电源旁边,采用1HS+2LS架构,分别为 ONsemi 4C10N、4C05N
https://i.imgur.com/7HH0M3y.jpg
散热器方面采用全镀镍工艺,整体做工来说十分整齐精美。没看到什么明显瑕疵,另外在
VRAM与MOSFET的位置均贴有导热胶。
https://i.imgur.com/F1aNv6d.jpg
卸除背板的PCB背面一览
>>>AMD R7 2700 vs I7 8700 CPU效能测试
测试配备一览
AMD组
CPU: AMD R7 2700
RAM: 十铨 Night Hawk RGB 黑 D4-3200C16 8G*2 (跑D.O.C.P 3200)
MB:ASUS B450M-K
VGA:PowerColor RX580 8G RedDevil
SSD:WD SSD 500GB NVMe PCIe Gen3
PSU:Seasonic G-550
OS:Win10 x64 Pro 1809
MONITOR:DELL U3011
AC input:[email protected]
Cooler: AMD Wraith Max
Intel组
CPU: Intel I7-8700
RAM: 十铨 Night Hawk RGB 黑 D4-3200C16 8G*2 (跑2666)
MB: ASUS B360M-K
VGA:PowerColor RX580 8G RedDevil
SSD:WD SSD 500GB NVMe PCIe Gen3
PSU:Seasonic G-550
OS:Win10 x64 Pro 1809
MONITOR:DELL U3011
AC input:[email protected]
这次我们将AMD R7 2700与价位相近的竞争对手Intel I7 8700进行对比,以CPU零售价格
来说,今天(2018/11/21) 台湾某通路的报价,AMD R7 2700方面大概是$9990。而在
Intel I7 8700的部分则是$11900。但目前这也是两边这个价格带与定位相对接近的产品
。因此我们将两者进行比较。并且由于AMD不锁频的特性,因此我们还会再将R7 2700超频
到4.1GHz进行另一个比较项目。毕竟这次在主机板方面仅使用B450M-K这种较为入门的主机板,因此我们仅使用较为一般的超频设
定。
https://i.imgur.com/dEUTKvV.jpg
AMD超频设置,新版的Ryzen Master虽然目前只有英文。但是明确标出更多的参数,包括
像是CCX1/2。我们直接将CPU全核心拉上4.1GHz。另外电压也手动提升到1.45V。当然这样
子做温度方面也会升高,因此玩家可能还需要购买够好的散热方案。当然基本上与对手的
$2000的差价已经可以买到很不错的塔型多热导管散热器了。
https://i.imgur.com/Y2tlT4o.jpg
测试分数图表如上,以下将挑选几项较具指标性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与解说。
另外可能会有笔者询问Pcmark10方面的测试为何从缺,这是因为Pcmark10最新版在Win10
1809下的渲染测试下会出现错误导致整个无法完成,官方是说将输入法强制改为英数模式
或许可以解决,但笔者仍然无法解决,因此考量到测试平台的一致性与基准性,这个分数
就暂时从缺。
https://i.imgur.com/NEJD8Zn.jpg
在CPU-Z Benchmark方面,单执行续双方差距并不大,。但多执行绪方面无超频下则是大
胜31.78%。
https://i.imgur.com/Ohei0Yc.jpg
两个比较古老且仅支持单核心的Benchmark,SuperPi与CPUMARK99则确实是intel比较好些
。当然这两套软件年纪都接近18岁了。除非软件真的非常老旧,完全只吃重单一执行续效
能这点才比较有参考价值。
https://i.imgur.com/bnIOJHT.jpg
WinRAR与7-ZIP压缩软件测试。整体的分数来说,WinRAR算是AMD弱势的。但7-ZIP方面,
AMD超频后则还是扳回一城。
https://i.imgur.com/OgfFvoL.jpg
另外CineBench方面,单执行续模式INTEL胜过一些。多核心方面AMD相对比较占优势
https://i.imgur.com/As9hORD.jpg
PCMARK的部分,在PCMark7方面,AMD这里是胜出的。而PCMark8则是INTEL胜出。当然
PCMark是整个平台的性能指标。在硬盘速度、显示卡等等,都列入一定的比例记分。CPU
并非唯一的计分项目。总之这个项目算是各有输赢
https://i.imgur.com/sJjJ08D.jpg
x264与x265编码的部分,这里Intel组胜出的多一些
https://i.imgur.com/0zQvXbn.jpg
另外我们选择一4K的影片以格式工厂进行同一个形式的输出,并且评分为所经过的时间,
越低越好。如最后一组
https://i.imgur.com/DMLgO1A.jpg
内存方面不同时脉的AIDA64测试图表如上,AMD的平台最高直接开D.O.C.P 3200MHz,另
外INTEL最高只能到2666,因此这个数据只有AMD平台的可以参考
https://i.imgur.com/V8QXj1g.jpg
另外显示卡相关的测试如上方。基本上来说三组项目都是相近的。3Dmark部分有一个物理
测试对于CPU方面可能稍微有一点影响而已。
>>>游戏测试
这次游戏测试方面使用的显示卡均为前述所提到的RX580那张。毕竟RX580 8G的效能算是
很高的。另外在挖矿风气降低的现在,RX580的价格也算是亲民,对于游戏玩家来说算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次我们主要所比较的是Cpu间的差异,以下将分成三组:R7 2700全默认、R7 2700超频
4.1GHz,以及I7 8700默认的情况来作为对比。其中刺客教条奥德赛、FarCry5、虹彩六号
都是用内建的Benchmark测试。
三组平台(R7 2700默认、R7 2700超频4.1GHz、I7 8700)的测试结果表列于下
https://i.imgur.com/5QXKjlH.jpg
https://i.imgur.com/OtAR4xv.jpg
>>>WD Black M.2 NVMe SSD介绍
这次在硬盘方面我们也选择了WD Black 500G M.2 NVMe的SSD来做为主要的硬盘,WD黑标
。WD在收购Sandisk之后,这意味着WD就拥有了Sandisk整套的快闪储存设备的专利与制造
技术、人才等等。因此WD所推出的SSD在品质方面绝对也是没问题的。WD Black NVMe
M.2 500G SSD在标示的读写速度方面最高分别为3400MB/s、2500MB/s,另外容量上提供
250GB/500GB/1TB容量可以选择。并搭载自家的控制器与颗粒。这里我们也顺便介绍一下
这款SSD,并且也会与笔者之前某通路特价时所入手的KLEVV SSD NEO N500 480G进行比较
,借此证明纵使同样是SSD,具备完整快取与走NVMe通道的SSD还是比起现在市场上跳水幅
度较明显价格较便宜,但是却是一般SATA 6Gb/s与Dramless的来的好。
https://i.imgur.com/PYusB9R.jpg
外包装使用黑白的颜色搭配来呈现,正好呼应WD Black的配色。另外左下方可以看到最高
读取速度3400MB/s,以及容量为500G
https://i.imgur.com/EwEq3VN.jpg
外包装后方可以看到WD Black M.2 SSD本体,以及一窥本体序号相关资讯。
https://i.imgur.com/f2ItdNh.jpg
本体的部分,正面搭载满满的元件,背面则是空的
内部方面,由于撕去贴纸可能导致保固失效,因此这里的资料从网络上找来。
在主控芯片使用自制的Sandisk 20-82-007011。颗粒方面,使用两颗Sandisk 05560
256GB,组成500GB容量,DRAM快取则是使用美光的D9TGQ,容量256M
>>>WD Black M.2 NVMe SSD实际测试与比较
这次测试我们使用上述AMD的R7 2700平台进行
https://i.imgur.com/isr3sgV.jpg
Crystal disk info的辨识结果
https://i.imgur.com/sJrfACR.jpg
AS SSD Benchmark 总分4141分
https://i.imgur.com/7RhmCxQ.jpg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的部分,在各压缩比的资料方面,速度表现都算是平均
https://i.imgur.com/niucktM.jpg
AS SSD copy benchmark
https://i.imgur.com/O9oSSw3.jpg
Crystal disk Mark一般模式(随机)
https://i.imgur.com/9ZEjrMg.jpg
Crystal disk Mark 0Fill模式
https://i.imgur.com/6Ij3dVJ.jpg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总分得到了4119.94。测试设定的环境为46%
(Application)
https://i.imgur.com/1KJmULA.jpg
PCMARK8 storage benchmark,5032分 存储频宽为475.08MB/S
另外我们选几项以及一些游戏的启动时间,与KLEVV SSD NEO N500 480G做比较,比较表
格与胜负如下
https://i.imgur.com/s0irbAP.jpg
BF1方面为从服务器浏览器按下去之后到选择小队的时间,PUBG、虹彩六号则是点开启动
到大厅的时间,为了尽量公平都选择在相近的时间进行,并且借由手机计时,这点供各位
读者参考。
>>>AMD StoreMI测试
https://i.imgur.com/cHkHNAv.jpg
https://i.imgur.com/HqoXL5o.jpg
安装完毕后,来这里一步一步照着指示做。记得务必备份资料,避免意外
https://i.imgur.com/EuQ9hmY.jpg
这里有个可以将内存撷取2G过去使用的选项,看你的内存有多少而决定。
https://i.imgur.com/u35LFUS.jpg
设定成功后再到装置管理员确认,会有一个AMD T00 StoreMI的装置出现
https://i.imgur.com/58YY1Jd.jpg
基本上来说,训练到第二次,速度就会明显增加了
图片中是我将WD Black m.2 NVMe 500G与KLEVV NEO SSD N500 480G组合起来加速的结果
>>>心得结论
这次的测试相信大家都看得很眼花,整体来说,这两组平台上可以说是各有胜负。还是一
如往常的样子,AMD在多工方面是比较占优势的。而Intel则是单核心方面比较占优势。当
然如果说是以游戏方面为主要需求的角度了话。两者所测出来的在游戏方面的表现说真的
还都是差没多少的。这点笔者认为毕竟AMD的R7与Intel的I7,都已经是两家中代表高效能
的产品了。因此以游戏对CPU的需求量来说,可能真的是并不是需要这么多。因此,这两
家的CPU在游戏上的表现都是很不错的。
当然如果要说了话,AMD方面是不锁定倍频的。这样的设计使得玩家还能够再借由购买更
好的散热器超频上去。目前来说淘宝其实也是很便利的一个管道,大概折合台币500元就
可以买到一个很不错且足够应付这颗R7 2700耗电量的散热器了。毕竟如同前面所说,
AMD R7 2700与INTEL I7 8700这两个CPU再价差上还是有着2000元左右的差距,若加上散
热器了话,AMD则还便宜了1500台币。这样的差距算是可以再多添购一颗480G的一般的SSD
。还是有差的。
另外在未来升级方面,Intel如果还是比照以往,可能这一代300系列顶多就是到9系列。
但是AMD则是承诺AM4脚位的寿命至少到2020年。因此如果考虑到未来升级不用更换主机板
这一项,AMD算是相对有优势的。
SSD方面这次选择的是WD BLACK NVMe 500GB,效能表现方面确实比普通的SATA SSD好一些
。若连续存取大容量档案,具备NVMe接口的SSD可以说是更加地明显的有优势,如果有这
方面需求的不仿可以考虑这样的产品。
总之,相信大家也看了这么多的测试项目,也知道两者在效能表现上都是有很不错的水平
的。在AMD方面的一些额外的小优势,如同前述所说,确保未来的升级与脚位相容性、可
超频来体验更棒的效能与乐趣,使用400系列的芯片组免费使用StoreMI来加速整体系统等
等。另外Intel则是有具备CPU内显,虽然游戏玩家具备高效能独显倒是没啥差,不过也是
聊胜于无。相信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各位一个不错的组装参考与选择!
报告完毕,感谢收看
作者: windrain0317 (你在大声啥)   2018-11-26 01:05:00
纯测CPU会用最低特效+分辨率,但意义不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