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为何 AMD 近十年 x86 CPU 打不过 Intel?

楼主: hn9480412 (ilinker)   2017-07-28 23:13:27
【x86 兴衰史】为何 AMD 近十年 x86 CPU 打不过 Intel?战局会改观吗?
2017 年 07 月 28 日 11:23
最近拜 AMD“准时”推出 Zen 微架构的 Ryzen 桌上型处理器,与重返服务器战场的
EPYC 产品线所赐,自从因 AMD Bulldozer 微架构被 Intel Sandy Bridge 打爆、至今
一路死气沉沉的 x86 处理器市场,终于再度人声鼎沸,热闹滚滚。
但 AMD 在 x86 处理器的前景真的有值得乐观的理由吗?这就得好好回顾一下过去 10 年
发生的点点滴滴了。要了解这历史全貌,不需高深的电脑结构知识,更不需要携带水球、
大锁和链条进入立法院,只要带着常识正常运转的大脑。
自 K8 重大胜利后就青黄不接的 AMD x86 微架构
20 多年来,从“产品单价极高,小厂只要有一点点占有率,即可把自己养得很滋润”,
演变到今日实质只容得下两间 x86 处理器供应商,对 AMD 以及历史上诸多消失于市场洪
流的 x86 处理器厂商来说,要在 Intel 的阴影下求生存,追求足以支撑营运的出货量及
利润,需要达成的战略目标,依序如下:
进入品牌电脑大厂的个人电脑供应链。
进入品牌电脑大厂的商用个人电脑及工作站供应链。
进入品牌电脑大厂的笔记型电脑供应链。
进入品牌电脑大厂的商用笔记型电脑供应链。
进入服务器市场。
进入云端资料中心业者的机房。
其余应用,如手机、平板、游戏机、机上盒、嵌入式系统等,都是比较次要的事。
简而言之,长期重点还是在服务器与云端资料中心。
AMD 近代超纯量 x86 处理器的发展(所以就不包含 486 体系的 Am5x86),大致可简述
如下,技术细节就不谈了。
K5:大师手笔,却听说让 Compaq 痴痴等不到
由“x86 指令集毫无道理可寻”留名于世的 K5 总工程师 Mike Johnson(他同时也是
AMD 的 Am29000 RISC 处理器总工程师,K5 有部分执行单元是直接“拷贝”自 Am29000
),其领军操刀的产品一再延宕,江湖传言搞到原本不打算采用 Intel Pentium 硬要痴
等 K5 的 Compaq(后来被 HP 并购,成为 HP x86 服务器与个人电脑的基石)也 hold
不住,最后没有得到品牌电脑大厂的青睐,只能打零售街头游击战,仅在 Windows 95 引
爆个人电脑市场急速成长的美好年代,留下“价格实惠”与“较好超频”的残忆。
K6:购并而来,但打不过枝繁叶茂的 Intel P6 家族
AMD K6 并非自家设计,而是透过购并 NexGen 而来,为了相容于 Intel Pentium 家族脚
位,而移除 L2 快取内存专用总线(类似 Pentium Pro)的产物。
总之,产品推出时程还是太晚,还是以卵击石地一头撞上 Intel P6 微架构的桌上型处理
器家族,一直玩想掩盖时脉较低弱点的 PR(Performance Rating,意指整数逻辑运算效
能相当于同时期 Intel 处理器的时脉)话术,套句当年 PC Magazine Inside Track 专
栏的毒舌评论:PR 只是让自己的产品看起来比较差,而不是比较好。既然竞争力比较差
,售价当然不得不“经济实惠”,有没有那么好超频就见仁见智了。
有如二战后期德国和日本的主力战机家族,K6 家族的诸多衍生产品也是一路挨打,不敌
Intel 的 Pentium III,更遑论遥不可及的 x86 服务器市场了,那时正是 Intel 创建
Xeon 品牌,开始跟着 Windows NT 与 Linux 体系服务器作业系统,四处攻城掠地、扫
荡日暮西山的搭载 RISC 处理器 Unix 服务器家族的关键时刻,但 AMD 却看得到吃不到

K7:曙光乍现,x86 世界的 Alpha 21264
真正让 AMD 看到逆转战局曙光的,是曾担任 DEC Alpha 21064 / 21264 架构师的 Dirk
Meyer 领导的K7──“x86 世界的 Alpha 21264,还沿用相同的 EV6 总线”──AMD
历史上首次在微架构复杂性与帐面上的制程技术超越同期 Intel 产品,也是 AMD 首款原
生支援双处理器的微架构(搭配 AMD 760MP 芯片组),更让 AMD 创下单季营收 10 亿美
元的纪录。
比较不会有人注意的是,AMD 一反过去在 K6 过度投资分支预测,即使指令管线变深,
AMD 还是不太愿意在 K7 的动态分支预测(以及后继的 K8)上投资太多心力,扯远了。
不过,K7 后期也是被 Intel NetBurst 微架构的 Pentium 4 穷追猛打,因种种技术限制
和商业因素,AMD 也未能实现成功进入服务器市场的悲愿。
直到 AMD 的雷神之锤 K8──也许可视为 x86 世界的 Alpha 21364(等同于整合内存
控制器与新型总线的 Alpha 21264)──直接往 Intel 头顶狠狠尻下去为止。
K8:空前大胜,神也写不出来的剧本
综观整个电脑工业历史,论处理器市场的竞争,除了 IBM 赌上身家“人类历史上除了太
空梭以外投资最大的产品开发案”S/360,与相容 IBM 全体 RISC 指令集、历史上首款原
生双核心处理器 Power4,还真的找不到如此成功、刚好兼顾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战略胜
利(如果有请告诉我),让 AMD 过了好几年爽日子,爽到一直生不出 K8 的正统后继者
,也就是真正的“K10”原始开发案,兼具深管线、高时脉、同时多执行绪与愿意在动态
分支预测大力投资的先进微架构,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Zen,又扯远了。
天时:Intel 当时内部正陷于“64 位元指令集”内乱,如果真的推出 64 位元的 x86 指
令集 Yamhill,那正统的 IA-64(Itanium)该怎么办?这让 AMD 有了靠 64 位元 x64
指令集的回溯相容性,可为了当时容量水涨船高的内存容量,提供高性能平面寻址的优
势,横扫千军万马直取上将首级、夺取服务器市占率。
至于攸关营运成本的电力效率,AMD K8 的 Opteron 表现更远胜 Intel NetBurst 的
Xeon,在高密度服务器如刀锋与砖块看似即将流行的 21 世纪前几年,更突显 AMD 这方
面的优势。
但 AMD x86-64 在扩张指令格式上并非良好的设计(如果跟后来 Intel AVX 相比,或者
有充分理由相信 AVX 的 VEX 本来就源自 Yamhill 原案),这在后面让整个 x86 处理器
产业都付出了代价。
地利:K8 并非砍掉重练的全新微架构,而是以为 K7 的基础的衍生设计,主要新增 64
位元指令集(当然,指令管线、执行单元和内存管理单元也需要相对应的调整)、让
K8 可以原生支援 8 处理器环境的 HyperTransport 总线与整合性内存控制器,而
对多处理器/多核心平台事关重大的快取内存一致性协定,也早在 K7 时期就导入可大
幅减轻频宽负载的 MOESI,意谓 AMD 可以更快完成产品的设计与验证,尽快让 Opterton
进入市场跟 Xeon 一决雌雄。
人和:当时微软姿态摆得很明,相较于万丈高楼平地起还要先打地基的 IA-64,64 位元
x86 指令集比较便于他们建立软件生态圈,也不愿意同时支援两套不同的 64 位元 x86
指令集,这也是逼迫 Intel 不得不在 Prescott 加入 x86-64(还不是原本 Intel 自己
的 Yamhill)最后一根稻草。
阳光般的贵人
但 AMD 过去没真正经营过服务器市场,因产品需更可靠,软硬件环境更加复杂,服务器
的产品验证远比个人电脑严谨,那 AMD 如何弥补缺乏经验的弱点?
无独有偶,因 UltraSPARC 逐渐失去竞争力,被迫进入 x86 服务器市场且在市场开发阶
段不断挣扎的 Sun,也许因 Opteron 系统架构近似于后来取消的几个 UltraSPARC 处理
器专案,优先选择 AMD 为 x86 服务器处理器供应商,Sun 也是最早推出 Opteron 伺服
器的一线大厂。Sun 身为客户的反馈,补强了 AMD 过去一直缺乏经验的服务器环境验证
,这影响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Sun 的选择,同时增强了其他服务器市场竞争对手与企业客户对 AMD 服务器产品线的信
心,AMD 开始懂得如何做好过去一直被系统客户骂翻的产品品质和严苛验证,而且随着越
来越多客户选择 Opteron,进入良性循环,直到开始有越来越多企业用户相信“Opteron
优于 Xeon”,包括台湾以前某个“有名大站”等。
除了从天上掉下来砸到 AMD 的幸运,已经没有其他可以解释的理由了。
AMD 从此不再是企业市场的陌生人
也许一般个人电脑玩家无法体会这种感觉,但当看到最普及的商用 Unix 作业系统
Solaris,跑在搭载 AMD Opteron、由 Sun 天字第一号员工亲自设计如同艺术品的
Galaxy 系列 x86 服务器上,这对当时无法把 AMD 跟企业应用联想在一起的企业客户是
何等巨大的震撼。
别说支援原生双处理器了,你看过 8 颗 Opteron 处理器的服务器吗?而且上面挂的品牌
还是 Sun HP 这些大厂(HP 虽贵为 Intel 在 Itanium 最重要甚至可说是实际上唯一的
伙伴,但后来 HP 卖 Opteron 服务器却是卖最凶的,Intel 应该不少人内心五味杂陈)

这也是 Hector Ruiz 担任 AMD 执行长的最大贡献,让 AMD 成功进入企业市场,不只伺
服器,后来商用电脑与笔电也雨露均霑,AMD 慢慢占有一席之地,在职场随处可见 AMD
Inside 的系统。即使近年 AMD 比较弱势,多数人也不会觉得公司配发给你的生产力工具
里面装着来自 AMD 的心脏,是很奇怪的事情。
AMD Opteron 的成功,也许可以直接从产品牌价略见一斑:2003 年的 Opteron 846 /
848,曾高达 3,199 美元,直到最近的 EPYC 7500,才再度看到这种等级的价格标签,整
整相隔了近 14 年。
得来不易的优势最终仍惨遭 Intel 钟摆巨轮辗碎
但 AMD 的攻势也就到了尽头,接着就是 Intel 在 2006 年重整旗鼓开始帝国大反击,也
是关心过去 10 年处理器市场的读者所熟悉的“钟摆(Tick-Tock)战略”,小步快跑,
急起直追,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以服务器市场为主,Intel 追击的轨迹可简述为:
2006 年:由以色列海法主导、原本和 NetBurst 高低档搭配的 Pentium M 体系 Merom
微架构,完全取代 NetBurst,一统服务器、桌机、笔电。这时 Intel 靠着 Woodcrest
夺回单一核心的效能优势,也再度确定 Intel 高效能 x86 微架构的发展基础,回到起源
于 1995 年 Pentium Pro 的 P6,直到非循序指令执行引擎替换成 NetBurst 系的
Sandy Bridge,才替问世于 1995 年的 P6 划下辉煌的句点。
没有原生 4 核没关系,采用多芯片封装一次包两颗凑 4 核也可以。当时应该也少人预期
到,隔没几年,就换 AMD 被迫如法砲制昔日嘲讽的“双馅水饺”,在 Socket G34 塞两
颗核心二打一,勉强对抗占有优势的 Intel。
2009 年:由 Hillsboro 主导、在 Pentium 4 初期曾目标“时脉上看 10GHz”的
Nehalem,重回以 P6 体系为基础后,原生 4 核加上了同时多执行绪、QPI 总线、整
合式内存控制器与相对应的 MESIF 快取内存一致性协定,基本上已经可以视为“
Intel 世界的 K8”,但青出于蓝胜于蓝,AMD K8 的多处理器系统架构优势,此时已荡然
无存(除了 Intel 多出很烫手有点难散热的 IOH),支撑 AMD 不坠的,只有 K8 重大战
略胜利的剩余动量与现有客户的信心度。
对 Intel,开始移植源自 Itanium 的系统可靠性技术至 8 处理器 Nehalem-EX 最重大的
意义是:确立 Itanium 边缘化的命运。2006 年启动钟摆战略时,将 64 位元 x86 指令
集从心不甘情不愿的 IA-32e 和 EM64T 正名为 Intel 64,就初露端倪。这重大的战略决
定,也和当时 Intel 部分高层离职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包括因 P6 奇蹟而拥有完美“
服务器夏天”感到骄傲的某任 Cadence 执行长,与 18 岁就进 Intel 上班,后来确定抢
不到执行长而跳槽 VMware 时还放话“Itanium 业务其实有赚钱”的那位。
当然,AMD 也没有闲著坐等 Intel 咬上来,但以 K8 为基础的原生 4 核 K10(
Barcelona,Shanghai)与原生 6 核 K10(Istanbul),相较于 Intel 的钟摆频率,进
步幅度都太小了,而 Barcelona 的 TLB 臭虫事件,更伤害了企业对 Opteron 的信心,
以 Nehalem 微架构与 Tylersburg 平台为死亡交叉点,即使 AMD 再如何对外宣称“执行
力到位”,如 2006 年底在德州展示原生 4 核,2009 年准时推出 Istanbul 等,颓势已
无法挽回。
2011~2012 年:AMD 一拖再拖、由 IBM Power4 总架构师 Chuck Moore 操刀的
Bulldozer,与 Intel 同样一再延宕的 Sandy Bridge 在服务器市场顶上决战,从内到
外每个环节几乎都输人的 AMD,就如同在卫城作战失败后的德军,从此一蹶不振,连续
4 个世代丛集多执行绪微架构都被 Intel“后 P6 时代”钟摆压垮,低耗电微架构
Jaguar 与 ARM Cortex-A57 的 Opteron,对大局完全无足轻重,直到 2017 年 Zen 微
架构的 EPYC 问世前,没有一丝一毫翻身的可能性。
对了,为何 AMD 没有 K9?因为 K9 的英文发音是“犬类”,AMD 不想当败家之犬,只可
惜本名 K8L 的 K10 也没有成功阻止 AMD 退潮。
走音出锤的推土机工地秀
Intel 有钟摆,AMD 当然也有,只是跟 Intel 相比,AMD 连续 4 个世代的丛集多执行绪
微架构,完全是小巫见大巫,而 AMD 为了异质多核心大计预先铺设的暗桩,也被 Intel
的钟摆巨轮辗成碎片。
2011 年:推土机(Bulldozer),32nm 制程,出师不利的先锋,因为推土机设定集里面
的预定对手不是 Sandy Bridge,而是前一代 Westmere 甚至是更早的 Nehalem。“刚刚
好”经领导 K7 救世主的 Dirk Meyer 就在 2011 年初从执行长大位下台一鞠躬,代表
AMD 经营阶层对采取双轨路线(推土机搭配山猫)投下的不信任票。
2012 年:打桩机(Piledriver),32nm 制程(SOI 晶圆),微幅改进微架构,主要着眼
在分支预测和指令排程,但聊胜于无。这时候,已经传闻 AMD 准备全面弃守现有产品时
程表,全力投入全新 x86 微架构与开辟 ARM 服务器战线。
2014 年:压路机(Steamroller),28nm 制程,AMD 终于真正对症下药,疏通指令管线
前端的塞车问题,改进指令快取的命中率(2 路 64kB 升级为 3 路 96kB),新增微指令
循环缓冲区,也让丛集多执行绪的两个整数逻辑运算核心拥有专属的指令解码器,但为时
已晚,AMD 连早已不再闪亮的金鸡母 Opteron 产品线都放弃导入“新”核心了,仅 APU
产品线有幸一亲芳泽。
2015 年:Excavator(挖土机),28nm 制程(当然有所改进),在设计工具端,因引进
源自于 GPU 产品线的高密度函式库,所以有更小的芯片面积和更好的电力效率,至于支
援 AVX2 指令集与 DDR4 内存就不值得特别着墨了。
AMD 原始如意算盘:用比较简单的微架构跟你拼核心数和电力效率(类似 RV770 GPU 的
概念),日后将双核心共用的浮点运算单元换装成 GPU 更有巨大的应用弹性,大概万万
没想到 Intel 真的就脱下裤子跟你拼了。推土机家族留下的遗产,只有在 Zen 微架构开
花结果的先进动态分支预测技术。
同场加映 Intel 的钟摆,AMD 战线不全面崩盘还真的没有天理:
2011 年(Tock):Sandy Bridge,32nm 制程,AVX 指令集,微指令快取堪称 Intel 从
NetBurst 那激进至极的 Trace Cache 一路摸石过河的最佳集大成,换装 NetBurst 系
非循序指令执行引擎,也结束了光荣的 P6 时代。这时候,AMD 用两倍的核心数勉力抗衡
,还稍有喘息空间。
2012 年(Tick):Ivy Bridge,22nm 制程(Intel 不动声色导入 3D 电晶体),如过去
的 Tick,充满了一堆看起来好像很没什么但又好像很厉害的“微幅改进”,但原生 15
核心版本,几乎就是钉在 AMD Opteron 棺材上的第一根钉子,让 AMD 已经没有靠双馅水
饺以量取胜的希望。
2013 年(Tock):Haswell,22nm 制程 3D 电晶体,AVX2 指令集,Intel 主力 x86 微
架构发展史上最大的执行单元横向扩张,最大核心数扩张到 18 核,AMD 连核心数量优势
都没了,棺材再打上一根钉子。值得注意的是,从 Haswell 开始,Intel 开始虚拟化功
能,加入更精细的快取存取 QoS 机能。
2014 年(Tick):Broadwell,14nm 制程 3D 电晶体,还是依循优良传统,充满一堆看
起来好像很没什么但又好像很厉害的“微幅改进”,最大 22 核心和有点走火入魔的快取
存取 QoS 机能,让已经被埋在土里的 Opteron 就算躺着中枪也不会喊痛了。不过
Broadwell 世代的整合内显处理器却隐藏了 Intel 未来在服务器与高效能运算市场可能
随时上场的超级武器:可能用来当 L4 快取的高容量嵌入式 DRAM,这在过去是 IBM 和日
本厂商的强项,未来却可能变成 Intel 的王牌。
2015 年(Tock):Skylake,14nm 制程 3D 电晶体,钟摆巨轮终于停下,Intel 恐怕也
被太过频繁的制程升级搞到人仰马翻了,产品持续推陈出新对业务系统造成的销售压力大
概也不足为外人道也,开始转型成牙膏商,一次 Tock 挤一次不够,你可以挤三次。
Intel 开始好整以暇,慢条斯理的将过去不同插槽的多种服务器平台,与 FPGA、HPC 专
用高速接口 Omni-Path 等特殊应用,毕其功于一役整合在 Skylake-SP“Purley”上(只
差没赶上 3DX Point NVDIMM 的 Apache Pass),也让服务器用处理器有差异化(
AVX-512 指令集,Mesh 总线)──然后就被 AMD EPYC 一口咬上。
洋洋洒洒一大篇,重点只有一句话:AMD 的研发资源远远不及 Intel,没有任何犯错的空
间,Intel 以“擅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以色列海法与“持续追求激进创新”的奥勒冈
Hillsboro 两大轴心担纲创新的“Tock”,搭配数个负责改良“Tick”或专注于特殊应
用的辅助研发中心(像总部 Santa Clara、加州 Folsom、德州 Austin、印度
Bangalore 等),才足以支撑 x86 单一微架构开发案,因指令集先天毫无道理可寻的高
度复杂性与其带来的验证复杂度,动辄 3 到 5 年,却如此密集的产品更新频率。
反过来说,钟摆战略强迫每个研发中心“有效分工”,也彻底解放了 Intel 的处理器研
发潜能,至于有没有趁机解决内部政治问题的家务事,就不是外人可以置喙的了。
AMD 抢滩的希望在云端资料中心,而非传统套装服务器
我们再回头看看 AMD 重回服务器战场的 Naples 处理器与 EPYC 平台。处理器毕竟是要
做出来卖钱的商品,不是只要每年能在 ISSCC IEDM HotChips CoolChips 讲得很爽的题
材,产品特色透露出来的商业策略,往往比技术更值得路人关心。
Google 与云端服务的崛起,大举重塑了传统服务器市场的生态:云端服务业者为了降低
营运成本,资料中心的硬件大多自行设计量身订做,再发包给系统代工业者,等于跳过传
统服务器大厂与白牌服务器这关,采购处理器直接与供应商议价,借由一次性的巨量需求
,大幅压低采购单价到外人难以像像的程度。
为何在 AMD 在服务器市场开始衰倾之际,越来越多人“清谈”ARM 服务器?并不是真的
相信很快就会诞生各方面足以匹敌 x86 的 ARM 服务器处理器与软件生态圈,而是为了增
加“牵制”Intel 的议价筹码,因为云端资料中心市场已经被吃掉超过 95% 份额的
Intel 变相垄断了,而剩下的“余额”经东扣西扣后,即使产品合用,也根本养不活多
少间 ARM 处理器供应商。
同理可证,IBM 诱拐分摊专属服务器研发费用“分母”的第 3 次 Power Everywhere,包
含从 Google 一路到众多毫无软件基础的系统代工厂愿意一同“共襄盛举”?其理至明。
并不是说 IBM Power 东西不好(没人怀疑蓝色巨人数十年来亲手打造的服务器处理器不
是极品),但斧凿斑斑的策略交锋,实在无法让人视而不见。
所以 AMD 一开始替 EPYC 设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抢滩登陆点,就是云端资料中心,而非传
统套装服务器市场,才更有机会冲高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这从诸多产品规格特性,如
8 通道 Unbuffered DIMM,弹性化的 PCIe 组态,无须外挂系统芯片组就有一定水准的
I/O 界面可用,加装安全加密机制等,与核心设计上的取舍,像精简 SIMD 指令集运算
单元,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切为降低成本而生,你要 32 核心我就包 4 颗 8 核的水
饺给你,甚至连芯片品质需不需要像以前那么可靠,都可能存在商量余地,至于能不能正
面在所有应用场合战胜 Skylake-SP,其实不见得那么重要。
讲的更白一点,EPYC 表面上是一台 2 路服务器,但 AMD 实际上卖的,却是一台便宜的
高密度 8 路系统。笔者只能说 Intel 花一堆工夫做那 20 几页简报数落 AMD EPYC 的不
是,完全在打空气,但即使 Intel 心里明白,不会更不能说出来。
“从 AMD EPYC 检视云端资料中心的需求”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AMD 在制定产品
规格时,也必定“参考”诸多潜在客户的反馈,假以时日,随着越来越多资料中心导入
EPYC,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清晰的全貌,如果他们肯讲。
优势仍在 Intel 这边,AMD 机会何在?
即使 Zen 微架构处理器开始让 Intel“有感”,Intel 依旧牢牢掌握市占率、制程技术
、研发资源与行销网络的优势,更不可能停止推陈出新,AMD 也很可能再度上演 Zen 微
架构后继无人、被 Intel 重启钟摆巨轮辗碎的戏码,那 AMD 还有任何机会,建立起一条
不毁的防线吗?唯有几种可能性:
半导体业界不约而同一起撞上制程之墙,“抵消”Intel 最具威胁力的优势。
AMD 持续专注于针对特定市场“客制化”降低客户的持有成本,但这有其极限,毕竟
AMD 还有桌机与笔电市场要顾,不可能做得太极端。
其实处理器业界在 IBM Power7 之后,核心微架构的效能发展就开始趋缓了(苹果购并的
PA Semi 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故事),因为投资在内存子系统和资料平行化处理,远
比增加指令派发宽度来得有效益多了,所以 Intel“挤牙膏”其实还算情有可原。既然如
此,AMD 重蹈推土机覆辙的机率就小多了,当然前提也要 AMD 能维持核心数量的优势与
一定程度的多核心“水饺”效能延展性。
Intel 自己犯错,不小心选择激进路线打造惊世骇俗的 x86 微架构,却又走上“超大+
超重+超热=超生”的 NetBurst 老路。
在软件定义储存杀声震天的当下、服务器逐渐“吸回”外接储存设备的大势中,AMD 能不
能掌握独特的优势?
AMD 购并 ATI 后,迟迟没有真正打好 GPU 这张牌,看在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等新兴应用
开始炙手可热的份上,这次打铁趁热会有机会吗?
也许更多的疑惑,早已满满溢出各位的大脑:
ARM 服务器到底还有没有搞头?AMD 的 K12 跑哪去了?还有人在关心 Cortex-A57 的
Opteron 吗?
还在巨资供养老妖怪魔神 Z 和古老商用 RISC 之首 Power 的 IBM,以及共同支撑
SPARC 家族的 Oracle 与 Fujitsu,近况究竟如何?
云端资料中心中不同的服务也有不同的性能需求,那 AMD EPYC 究竟适合哪几块?
http://technews.tw/2017/07/28/intel-vs-amd-history-of-x86-cpu/
K10就TLB Bug后开始自爆啦
然后推土机是一路吃土到Ryzen出来之前
作者: c52chungyuny (PiPiDa)   2016-07-19 00:32:00
Intel跟AMD差别就在于利润好几万还供不应求vs. 利润微薄供不应求
作者: curious82902 (低调男孩)   2017-07-28 23:54:00
推~不推还以为我看不懂
作者: c52chungyuny (PiPiDa)   2017-07-29 00:24:00
又是你 算了为了提倡言论自由我开自毁不闹你其实我是懒得看 太长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