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日本网络软件业产品经理(PM)经验分享

楼主: annedoo (萧安)   2021-06-10 15:10:19
有些读者也许读过我两年前写的《产品经理海外求职攻略:履历、面试、实作流程大公开!》那篇文章是以新加坡的求职经验为主要养分,但其实我当时是落脚在日本东京
至今在日本公司工作两年了,一共待过两间位于东京的公司,网络上很多赴日工程师的文章,但针对产品经理的分享好像不多,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我目前的心得与观察。
先来说说我的背景,这篇文章会是从这个基础下去分享,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的世界!
- 我不会说日文,所以加入的团队都是全英文沟通的团队,同事来自世界各国,当然也有一部分日本人
- 我加入的公司都不是所谓抢手又福利好的大手公司、或当红热门的新创公司
- 我在两间公司的产品团队都是唯一的 PM,简单来说就是非常小的团队,有兴趣可以看《身为团队第一个 PM 好难!》这篇文章
文长注意,Medium 好读版:https://pse.is/3gtjp5
【文章目录】
- 综观日本网络软件产业&新创环境
- 公司层级与产品团队的文化差异
- 产品经理角度的工作心得
- 疫情期间造成什么变化?
- 结语&建议
▍综观日本网络软件产业&新创环境
1. 网络产业不是日本的强势产业
日本的金融业、制造业(汽车、消费性电子、半导体)、医药生技、观光娱乐都是很强的产业,网络、软件反而不是他们很注重和推崇的产业。
就像台湾学生的前几志愿是唸医科当医生、唸电机系去台积电工作一样,强势产业会吸走最顶尖的人才,也因此日本当地最好的人才并不会聚集在网络软件产业。
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没有聚集厉害的人才,导致原生厉害的日本网络软件公司也不多,也就没办法培养出下一代厉害的产品团队和技术团队。或是说厉害的软件人才因为在日本当地找不到适合的发展机会,而会出海去美国、中国、新加坡发展。反而是国际大公司因为想要打下日本市场而会在日本建立办公室、带来不少工作机会,但核心的产品团队、技术团队也不一定会放在日本。
尽管如此,日本技术社群的讨论风气还是满兴盛的,再怎么说日本也有松本行弘和中本聪(?)嘛!
2. 新创风气&钱太多的巨型大公司们
我曾经跟日本设计师同事聊起:“日本创业的风气兴盛吗?”
‘有啊,像是 Rakuten(乐天)、APA(日本连锁饭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嘛!’
“他们都已经超级大了耶!那如果是软件、网络产业,比较小型又快速发展中的 Startups 呢?”
‘我身边几乎没有。没有人自己创业、也没有人在新创公司工作。大家还是比较想要进大公司吧?薪水高、福利好、比较稳定,如果不喜欢主管或工作内容也可以在大公司内转到其他部门呀~像我就是从平面设计师转到现在的部门做 UIUX 设计师呀!’
如果从数据上来看的话,日本的早期阶段创业活动(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TEA)、现有创业比例(Established Business Ownership rate, EBO rate)数字都略低于台湾。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GEM 的这份报告,日本在许多图表上都敬陪末座,有趣的是他们 2021 年甚至没有参与这个调查报告。
而从创投的角度来看,我六年前曾经去日本京都参加由日本创投 B Dash Ventures 举办的创业大会,除了看到一些日本新创团队外,也发觉日本的创投好多!当时来参加的例如 NTT DoCoMo Ventures、Strive Ventures 等等都投资了非常多早期团队,钱很多的感觉。
各种产业全包的有钱大公司与创投
日本投资人很多都是企业创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由大公司在背后支撑。有些日本大公司一开始的本业很单纯,但因为非常赚钱,就开始投资小公司、扩张产品线、发展新的策略目标,例如前面提到的 NTT Docomo,以及 GMO、SoftBank、Itochu、Rakuten、CyberAgent 等等。
有些公司除了投资之外,也会直接并购、把产品或团队一起买进来,补足公司内部的不足或当作一个新的产品线来发展。
像是我前公司 D 社是从成人产业发迹,发大财之后各种领域都想尝试一下,从容易赚钱的电商、游戏产业,到近年比较夯的 maker、bitcoin 等新兴领域,甚至连网络电信、能源领域都有所涉猎。我待的部门是做线上教育产品,原先是一间在菲律宾的公司,后来产品跟团队一起被 D 社买下来就变成他们的其中一个部门了。
而我现在的公司 V 社原先则是瑞典新创,从欧洲市场发展到亚洲市场,在日本获得很好的成绩后被日本公司投资,于是核心团队直接搬到东京,原本的日本市场经理变成我们现在的 CEO。
新创公司的出场方式百百种,接下来就来聊聊日本的巨型老创。
已长大的巨型老创(メガベンチャー)
其实我不太确定要怎么翻译 メガベンチャー Mega Ventures 这个词,所以擅自用了巨型老创(?)这个自创名词。
他代表的是当年进入高风险行业、新兴行业,透过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而快速成长成为大公司的公司,算是介于大手公司(真正的传统大公司)与新创之间的一个分类,公司人数通常介于 1,000 到 10,000 人之间,是现在日本毕业生们也开始关注的工作机会。
代表的公司包含:Mercari、GREE、DeNa、mixi 等等,想了解更多可以参考《【2021年最新版】知名度の高いメガベンチャー企业一覧15选!》。
还在成长中的的独角兽
根据 CB Insights — List Of Unicorn Companies 目前日本有五间独角兽:
Preferred Networks(AI 与机器学习技术)
SmartNews(新闻探索与推荐平台)
Paidy(线上支付工具)
Liquid(虚拟货币交易平台)
Playco(游戏)
而这几年也有一些不错的网络或软件公司 IPO 了,包含 freee、Sansan、Gunosy、BASE 等等,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2021年最新】有名&注目のベンチャー企业一覧を大公开!》。
3. 内需市场够大就能撑起很多团队!
虽然文章一开始提到网络与软件不是日本的强势产业,但不代表工作机会少,我这洋洋洒洒也写了好大一段介绍各种公司~~~
网络和软件产业的工作机会除了上述这些公司外,也包含国际市场来的大公司(Google、Amazon、Microsoft)带来的许多职缺,加上几乎所有公司都有 IT 部门的时代,总体来说发展机会还是比台湾多非常多。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或只服务一小群人的公司也不少。我亲身体会到“市场大”会造成多大的差异,以下分享两个案例来说明。
内需市场够大,一个普通又竞争的题目也可以活得好好的
我在前公司 D 社做的是 B2C 产品,主要产品是“线上一对一语言学习”与“背单字 App”这种你网络上随便找就一堆竞品的超常见产品类型,而且日本人也不一定只能用日本公司做的产品对吧!
竞品很多,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我们以及竞品们的业绩依然纷纷蒸蒸日上,也许是内需市场还在发展中,所以做这种平凡的题目我们还是活得好好的。
内需市场够大,一个超小又聚焦的题目也可以撑起一间公司
我在现任公司 V 社做的是 B2B2C 产品,客户为贩卖时尚衣着的线上商城、品牌电商,主要提供的服务为一般顾客的衣服、包包尺寸推荐与比较。
我们非常专注在“尺寸推荐”这个领域,老实说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非常小。我们至今在日本也不过 100 多个电商客户,有大有小,从以前到现在共有 30M 使用者用过我们的服务了,也有 3.7M 的月活跃用户数(MAU)。
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养活一个团队、撑起一间公司,真心感谢日本广大的消费者们~~~接下来就来说说实际在公司内工作遇到的文化差异!
▍公司层级与产品团队的文化差异
1. 产品团队在公司内的地位如何?
我在台湾工作的时候,原则上大家都满尊重彼此的专业 — — 当我跟商业团队说时程太赶、范围太大我们做不到时,大家都会愿意重新讨论资源、时程跟专案的优先级。但在日本工作时,有时会有种业务凌驾于产品之上,客户付钱、业务出去赚钱就是老大,而产品团队地位低落的感觉。
在 D 社工作时,我主管在我进公司的时候就跟我说日本这边比较麻烦,有很多内部利害关系人要处理、且需要日文沟通能力,所以分工上他继续负责日本市场的产品,我则负责海外的产品(韩国、泰国、台湾、巴西、欧洲)所以并没有直接领教到日本公司中的需求方可以多强硬。
在 V 社工作时,我们主要产品的客户绝大多数是日本公司,业务全都是日本人,刚上工时的确有遇过一些让我傻爆眼的状况。例如:不先跟我和工程师讨论需求内容跟时程,就直接答应客户并签约;业务沟通出包,却把矛头指向工程师,拉了工程师一起去客户办公室鞠躬道歉、开检讨会 … 等等。
我后来跟在日本工作比较久的朋友聊天,他提到在一些传统产业,卖产品就是卖一个实体产品或一整套固定的服务,业务出门忙着拉客户、赚钱回来,常常是公司内最受重视的部门,喊水会结冻,地位相对其他部门高很多。这也造成如果他们转到网络产业或制度扁平的小公司后,不习惯产品团队可以挡需求、改时程的工作方式,可能会有些文化冲击。
服务感受大于产品好坏的日本市场?
抱怨归抱怨,但这边还是要帮业务团队平反一下。在做 B2B 产品时我感觉到日本客户似乎非常在意“服务感受”大于“产品本身”,至少比台湾/香港客户还要更在乎客户服务。也就是说公司的成功真的有可能是因为业务、AM 跟客户维持了很好的关系,而不是产品真的做的啵棒。
带到终端使用者身上来说的话,日本使用者也非常习惯(或喜欢?)冗长的产品 onboarding 流程,字很多、步骤很多也没关系,但不要直接把他丢在产品里面自己探索就好,服务还是要到位。
2. 跑瀑布还是敏捷开发?
听过陨石开发吧!知道陨石开发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吗?就是日本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过平心而论,我在日本工作时遇到的陨石其实并没有比在台湾工作时候遇到的多。总之,B2C 产品请防范公司内部利害关系人与老板、B2B 产品请好好挡住想冲业绩的业务跟不明事理的客户。
我们在 D 社时是跑六周一次的循环(这应该不能叫做 Sprint 哈哈哈哈),由我跟各个市场与主管们讨论要做的功能和改动,再指派给工程师,通常规格和设计都会定义的很完整。循环之间有时候还会有一到两周的空档时间,让技术团队做我们指派的工作以外的改动,例如 Code Refactoring 或是工程师自己想做的功能。整体可以算是悠闲的瀑布开发~~~
我们在 V 社是跑很不正统的 Scrum,两周一个 Sprint,该有的会议跟流程我们都有,但问题是,我们有好几个产品与专案,却只有我一个 PM!所以我只好大乱斗。有一些专案会用比较敏捷的心态开发,把 User Stories 切细分阶段实作,正式上线前做 Beta Testing、Prototype Testing、A/B Testing 等快速测试与验证的方法,设计团队也会比较频繁做使用者访谈,再决定下个阶段的方向;有一些专案则是一开始就跟设计团队定义好范围、规格跟设计细节,用比较瀑布式的方法实作,我们最久的专案应该做了超过六个月。
另外也有询问过在大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朋友,他分享了他们偏瀑布的工作方式。在大公司内,PM 会事先把资源、需求、成果的样貌与设计细节都向上提出,取得主管和跨部门的共识后,才能开启一个专案,因此光是开发之前就会花很多时间了。开始开发之后就是要把完整的一包功能刻出来,QA 团队会测试的非常详细(有专门的外包公司做测试),有些设计师也会进行 design QA 并认真追求像素完美(Pixel Perfect)。
优点是规格跟设计非常明确,工程师照着详细的规格书实作就没问题,上线时也不会有公司预期之外的东西出现,大家工作得很安心(?);缺点就是整个开发周期很长,团队方面会因为长时间没上线东西而没成就感,商业方面则是可能很晚才发现推出的东西不符合市场需求、成效不彰。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我个人是比较不爱这种工作方式、也不爱写落落长的产品文件 如果对于 design QA 的目的以及实作方式有兴趣,欢迎参考在东京工作的设计师 Simon 写的这篇《浅谈设计品质控管(Design QA)》。
除此之外,日本也很盛行外包、派遣的工程师制度,这可能也是很多公司只能用瀑布式开发的原因。毕竟外包要事先签约、规划时程、订好验收项目,这样怎么跑敏捷?
3. 对“实验精神”、“快速验证”的接受程度?
延续瀑布跟敏捷开发的话题,总体而言,日本团队还是对于“实验精神”、“快速验证”的概念接受度较低。
以前在台湾工作时,新功能、新改动的测试总是会先在核心市场上线,核心市场的数据好、回馈赞我们才会开到其他市场;在日本 D 社工作时,竟然完全相反,通常都是我先在海外市场上线功能跟改动,迭代了几次、修到一个日本那边觉得够好的版本后,他们才会开始讨论要不要把这个功能和改动也纳入日本市场的产品当中。而且最终的设计样貌可能还会不太相同。
这样如果产品只做日本市场,没有海外市场可以当白老鼠的话,是不是就缺少了实验场域呢?
跟日本团队讨论这个议题,他们的回应是“日本人的信任感很难培养”,所以如果上了一个使用者可能会疑惑的东西(为什么要有这个新功能?为什么它长得这么阳春?为什么点开只有 beta 版本?)大家反而会渐渐不信任这个产品或公司品牌。
但相对的,日本使用者的信任感一旦被建立起来,并有被持续好好地维护,他们的忠诚度也是很高的!我们也发现日本人对于“日本制”或是“长得像日本制”的东西会更有安心感,是一种品质保证的感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日本的设计风格如此独树一格。
另外一个我从日本设计师身上观察到的则是“匠人精神”、“策展人精神”的做事风格,也就是产品设计师要自己打磨很久,十年磨一剑,提出一个他觉得最棒的、完美的、高品质的产品出来,这才是好的设计师的价值所在。
这种主观且完美主义的心态也就有点违背了快速将一个版本丢到市场、使用者面前,得到回馈后再来修正,并持续迭代的产品工作方法。
▍产品经理角度的工作心得
1. 产品研究的困难:使用者研究、竞品研究、市场研究
身为一个不懂日文的人,我在做产品研究时真的遇到世界级的难题!因此主要都仰赖我厉害的同事们 —— 使用者研究是由日本设计师来做,大部分的竞品研究、市场研究则是商业团队在关注,我就只能透过整理过后的二手资料来跟大家讨论。
使用者研究的部分,因为我们是做 B2B2C 产品,B 端主要是业务在照顾,会去搜集客户的需求和抱怨;C 端则是设计师们会去访谈使用者。
我们曾经尝试直接用自己的管道来撒问卷、筛选受访者,但成效非常不彰。找过外部的研究公司协助,一次专案的报价最少都是 200,000 円以上,有点贵。最后是直接找我们 B 端友好的客户帮忙撒问卷跟寻找适合的受访者,填写问卷会给使用者 100 円的点数,实际邀请来访谈的受访者车马费为一人 8,000 円,疫情期间线上访谈费用 6,000 円。
语言与文化的问题,除了造成我无法第一线了解使用者的问题与需求外,就算拿到二手资料,因为是翻译成英文的版本,我其实也没办法跟真正的日本人一样体会他们语言用词中细微的感受差异,都要仰赖日本同事多多解释,毕竟做在地化不只是翻译语言而已。
2. 产品团队成员的素质如何?队友强不强?
我遇到的团队成员,包含工程师、设计师、Data Scientist、QA 都满赞的!
唯一要注意是,日本职场算是满接受非本科生转职的,无论是毕业生毕业后去做跟本科完全无关的职业、还是工作到一半在公司内内转到其他部门、或是离职后去参加 BootCamp 再重新找工作的我都遇过。原则上就是要把对方当做新人来沟通,从工作方法、流程、使用的工具等等都要从头磨合,有时候满累人的。
日本针对工程师的 BootCamp 跟在职训练课程(类似台湾的资策会、巨匠电脑)满多的,我现在的公司就有两个前端工程师是这样转职的,一位过去是 AM、另一个做行销策略。我其实觉得因为他们过去有对过客户、或跟公司内部利害关系人有大量合作的经验,不但会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在跟我合作的时候也更有同理心。
当然我也有听过在其他公司工作的 PM 说他们的工程师品质堪忧。一来是新人没在学校受过扎实的训练,只会用土法炼钢的方式硬刻出效率极低又难以维护的程式码;二来是有些资深人员其实也不强,多年来没有持续精进自己的技术能力,只是因为在同一间公司待很久就继续待下去了,所以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时也很难帮上忙。
我自己则是遇过平面设计师转 UIUX 设计师的同事,包含拆解问题、讨论使用者旅程、竞品研究都要我从头教起,通常给她的 Wireframe 她会完全照着画,而不会再分享其他想法,跟我所期待的 PM、设计师合作方式有点落差。
3. 当大家都用非母语沟通时,软实力更重要!
我待的公司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国,当大家都用非母语沟通,尤其是疫情期间远端工作线上打字时,真的很容易沟通不顺畅或有误解!这时候产品经理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更重要,真的还有好多要努力克服的状况!
建议一:过度沟通并花时间一对一解释
有时候同事会担心是不是只有他听不懂(因为英文能力)、或是自己要用英文表达比较慢所以不敢在会议上发问,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讨论的时候除了口语对话以外,简报上有图片或 demo 就更重要,而事后也可以单独再跟一些同事确认他们的想法,如果打字太慢就再约一个一对一的视讯讨论来单独解释。
建议二:文件化与勤做会议纪录
为了避免大家认知不同、开会结束时好像有共识了但下次开会又是另一个状况,会议记录与文件就非常重要,把讨论内容与 Action Items 都列清楚,可以成为异步沟通下很实用的参考资料。
▍疫情期间造成什么变化?
1. 已经在家远端工作一年多啦!
在东京工作很讨人厌的一件事就是每天通勤都要搭满员电车挤到公司。东京疫情爆发后,我从去年三月就开始在家工作到现在,回去办公室工作的日子遥遥无期。
很多公司去年都有发放在家工作的家俱补助,大概几万块日币,让你买工作用的桌椅、萤幕等等。
2. 公司依然受到疫情冲击
端看产品类型与产业,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有些产品不用做事就一飞冲天,而我们则是遇到很多客户缩减预算,因此把我们这种 Nice to have 的功能从预算列表上拿掉了。
自从原本客户的收入掉了很多后,业务们就卯起来找新客户、开发新案子,所以工作量反而增多、还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著。
3. 已经有日本工作签证的外国人工作机会很多
许多朋友以及我本人都在疫情期间换了工作。我到现在每个礼拜都还是会在 LinkedIn 和信箱收到猎头或人资的招募讯息。
猎头跟我分享,因为疫情的关系,日本缓发工作签证、新的人在海外进不来,有些公司也不想让员工海外 onboard,所以当公司想要找英文好的网络、软件人才时,只好开始狂挖已经落地在日本、已经有合法工作签证的外国人。
当未来签证继续发放、开放外国人进来后,说不定会有“报复性招募”的状况,所以有兴趣到日本工作的朋友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准备履历啦!
▍结语&建议
老实说,不懂日文的产品经理在日本工作真的有很大很大的劣势,就算公司愿意收你,但只要公司里面有日本人,他们通常还是会倾向找其他会说日文的同事合作。尤其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沟通、跨部门合作跟建立信任的桥梁,语言不通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隔阂与挑战。
至于日本的产品社群如何呢?我也只参加过英文为主的社群,所以经验很片面。曾经参加过 ProductTank Tokyo 的实体活动和线上活动,有趣的是他们的主要营运团队都是外国人(美国、韩国、印度、俄国)而且一半以上都在日本乐天工作。
最后,如果要给个小总结的话:
1. 学会日文再来日本工作会快乐很多
2.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和旅游机会都很赞,气候一极棒,春天赏樱花、夏天逛逛展、秋天看枫叶、冬天去滑雪!
3. 我觉得日本网络软件公司步调比起台湾/香港/新加坡都慢些,使用的产品工作方法也稍嫌老派,如果你是想要有很好的发挥空间、学习与成长速度的产品经理,日本可能不会是你的首选。当然挑到好公司就另当别论,这在每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一言以敝之就是 work-life balance 享受生活!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后,你还有兴趣了解我当初出国工作为何选择日本、找工作与面试的过程、薪水与待遇、外来产品经理在日本工作的优劣势等等,欢迎留言告诉我,我也许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来分享~~~
如果有也在日本担任产品经理的朋友,欢迎交流和补充!
作者: siba727 (Snitch)   2021-06-10 17:04:00
分享推!
作者: prokne (波可尼)   2021-06-10 17:19:00
内容丰富实用推,日本人真的对像日本制的/日本制的东西黏着性很高
作者: Dumbbbb (ㄏㄏ)   2021-06-10 17:32:00
可不可以直接把薪水写出来 比较实在
作者: analyze0 (侦探)   2021-06-10 20:32:00
感谢分享~
作者: TripleC   2021-06-10 23:19:00
推 有心
作者: loter (therefore....)   2021-06-11 00:05:00
感谢分享!!
作者: chter ((分身别查了XD))   2021-06-11 00:52:00
原po正妹
作者: urmfo (Bambi)   2021-06-11 09:32:00
作者: libertycat (LibertyCat)   2021-06-12 01:13:00
作者: jennya (Jennya)   2021-06-12 03:28:00
很棒的分享,推~
作者: omg6999 (痛苦会过去 美会留下)   2021-06-12 05:48:00
在日本工作不会日文很吃亏 特别在日企 光沟通就会累死而且日本的随机(陨石)开发业务说真的已经过时了......很爱用强化/检讨这方面字眼 但后续追踪改善绩效的机率极低 大部分人都摆烂
作者: d880126d (DrEamChasEr)   2021-06-12 05:56:00
推 我的目标也是去日本!
作者: maple2378 (豪ㄈ)   2021-06-12 11:09:00
感谢分享
作者: siriusu (かがみは俺の嫁。)   2021-06-12 13:34:00
作者: YogaGAGA (YogaGA)   2021-06-12 17:41:00
谢谢分享
作者: ADEMAIN (阿德门)   2021-06-12 17:49:00
作者: keepgoing66   2021-06-13 10:57:00
推 谢谢分享
作者: Macacaho (马卡)   2021-06-13 14:33:00
谢谢分享
作者: fuxk1209 (time means nothing)   2021-06-13 16:27:00
日本google只算薪水的话是没超1000...不过可能看人
作者: yeh10jp   2021-06-13 18:15:00
看到”Liquid”被列为独角兽笑惹...
作者: cijaychuchu (混乱进行式)   2021-06-15 23:39:00
推,谢谢分享。真的很实用
作者: AgileSeptor (S.Duncan_JB)   2021-06-16 02:01:00
推推
作者: legusta (En Guete)   2021-06-19 09:48:00
推, 感谢分享^^
作者: MDay56 (他妈妈冲击波)   2021-07-04 16:24:00
非常感谢长文分享!未来也有意往日本发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