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原PO不是这篇文章作者本人,之前有在板上分享一些海外工作相关的文章反应不错,
因此继续分享一些朋友的文章~
这次是在台湾17、中国腾讯、瑞典 Spotify 工作过的 Ashley,
分享她观察到的欧美、亚洲产品工作团队大不同,
包含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的权责与工作模式。
她最近也有在 Hahow 上面开课,
怕有业配嫌疑就不放连结,文章最后有相关资讯。
此外,她也在网络上分享过面试腾讯、Spotify 的经验,
内容扎实,如果看完这篇文章意犹未尽也可以找来看看~
【有图有排版好读Medium】
东西方的产品团队有什么差异?让待过腾讯和 Spotify 的产品经理告诉你!
http://a0.pise.pw/LZJ3M
【正文开始】
前言
这篇文章将分别探讨亚洲和欧美公司在技术、设计、产品这三种职位上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在产品开发的流程中,每个职位之间如何合作、分别要承担哪些责任(Responsibility)以及最后应该要对产品的哪个部分的成败负责(Accountability)。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往海外发展,也有非常多文章在说明西方的网络公司内部各个职位如何运作,但台湾土生土长的我,其实很难想像实务上跟我原先的工作方式差异为何。进到Spotify之后,也因为工作方式的差异,所以花了很多时间适应新的合作方式和关系,同时也发现过去好像蛮常有每个职位之间职责和期待不一致的问题,因此一直很想跟大家分享这些差异。
想要跟大家强调的一件事情是,所有的合作关系和职责都会因为公司、部门、团队、不同的领导人和成员等而稍有出入,每个团队都会发展出适合他们的一套合作方式。我们部门就曾经花了两个小时讨论每个职位的责任是什么、大家对这个职位的期待和认知是什么。这篇文章是根据我前后在腾讯、Spotify两间公司的经验分享,不一定跟所有在中国或欧美工作者的经验一致,因此这个分享会是个大方向的通则,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开发流程差异分享
亚洲 — 以腾讯工作经验为主
产品部门会先根据要解决哪些问题和需求产出产品需求文件、并排定项目优先级,而产品需求文件上基本上已经规划好UX流程(甚至会有模型图)。
接下来,产品会和交互讨论需求,交互会将产品需求文件上的需求制作成有交互细节的线框图,有可能更动原先产品提出的UX流程,但通常变动不大。
交互完成UX流程的草图后,产品经理就可以和工程部门进行技术需求评审,同时也可以开始请视觉开始进行设计。工程部门会根据交互设计师提供的交互稿评估系统复杂度,如果发现有哪个地方需要修正、需要简化,那么就必须再请交互设计师重新修正交互稿。
交互定稿后,工程部门就可以开始开发,而同时UI设计师也会开始设计视觉,视觉定稿后,会再提供给工程部门。
工程部门开发完成会给产品经理、交互、UI设计师确认是否和交互、视觉稿一致,交由QA部门测试,完成后上线。
上线后,产品经理会追踪数据,并再根据目标和数据订定下次优化内容。
欧美— 以Spotify工作经验为主
产品经理会先主导目标和商业价值的部分,订出团队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个先解决等,之后把这个目标跟整个团队讨论,确认大家是否一致认同,这个步骤完成后,产品经理的阶段性任务完成。
接下来,交由设计师主导产出体验方案的流程,针对大家同意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可能是整个团队一起brainstorm等,但最终会由设计师来负责把整个体验视觉化、详细的制作成提案。提案会经跟团队一起共同讨论,技术提供所需资源、时间等资讯,最终综合所有考量,产品经理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执行哪个体验方案。这个步骤完成后,设计师的阶段性任务就完成。
接下来,交由工程部门主导开发到交付产品的流程,他们评估时程、决定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工作,并且由工程部门的主管去管理确认进度,目标是在订定的时间交付高质量的产品。上线后,工程部门的阶段性任务就完成。
上线后,数据分析师和产品经理会共同追踪数据,确认产品是否达成商业目标。后续会再根据下一阶段的目标和数据订定下次优化内容。
※以下这部分图片比较多,我就不放上来,有兴趣的人请至文章内观看!
技术 Tech
职责(Responsibility)
从求职网页上的工作内容看起来,两者差异不大,主要都是开发安全、高可用性、高扩展性(Scalable)的技术解决方案。但欧美公司会特别强调和产品经理、设计师之间的协作,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课责(Accountability)
技术部门须对技术产出负责,时间上在共同商议的时间完成、上线,且确定系统质量。这点在欧美和亚洲的认知上一致。
实质工作方式差异
欧美文化中非常强调协作关系及共同产出,因此技术会参与产品开发整个流程的讨论,包含决定要针对哪种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时,到后期决定要使用哪个解决方案,产品、设计、技术都会共同商议并决策。而技术可以针对任何事情提出意见,包含优先级排序、产品应该如何设计,并不侷限于技术考量。技术也不只是参与目标、问题、解决方案的订定,所有的Design Sprint、Design
Workshop、用户访谈等,技术也都会一同参与,因此他们会有更完整、全面的讯息、对用户的认识和除了Coding以外的参与。在公司内也曾有技术自己开发出了很酷的东西,然后产品经理和设计协助沟通、商业化及上线的案例(例:Discover Weekly刚开始就是工程师自己开发出来的功能,在公司内广受好评,因此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协助把这个技术包装、上线)。
在台湾和中国的工作经验是,技术通常都是到产品需求评审的时候才开始参与讨论,主要的意见也着重在这个设计在技术上怎么实现、需要花费多久,而往往对产品优先级、解决方案的选择比较没有话语权,比较偏向评估后执行的角色。
所以归纳出来,最大差异如下:
- 参与产品设计时间点:欧美文化中工程师会在方案尚未成形时就参与讨论;亚洲文化中通常是在产品、设计方案已经确定才参与。
- 参与产品设计的程度:欧美文化中工程师会是产品设计的一员,提供意见给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并参与Design Sprint等设计讨论流程,甚至可以自己设计出产品后,主导项目进行。亚洲文化中,工程师通常仅限于技术架构的设计。
产品经理 Product
职责(Responsibility)
从求职网页上的工作内容可以发现两个文化下的差异非常大。
在亚洲对于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包含追踪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全流程,透过竞品、数据分析等方式优化产品及负责跨部门沟通。有些公司还会要求产品经理需要负责产品框架设计、原型输出。
在欧美公司,工作内容则是理解公司策略和方向,并将那些方向转化为团队可执行的项目和目标,同时透过产品分析、量化和质化的数据来订定部门的策略、目标、Roadmap、项目优先级,并定义成功的指标(Success Metric)。当然,这也因公司而异,在新创公司的话,产品经理可能也会需要协助原型输出。
课责(Accountability)
亚洲文化往往强调产品经理就是产品的负责人,因此须对产品功能最终效果负责。但功能最终效果的定义却很广泛,可能包含设计、系统稳定度、是否改善数据等。
欧美文化中,产品经理的任务着重在策略和商业角度,即是否定义了正确的目标、这个功能有没有达到我们预先估计的商业目标和价值。
实质工作方式差异
欧美文化中,产品经理需要负责的是Vision和Goal,透过理解公司策略、解读量化和质化数据、蒐集大家的意见后,决定What to work on & Why we work on this,但How to solve this往往是和设计、技术一起共同负责,设计产出UI UX体验解决方案、技术负责怎么打造这个体验及确保体验的质量。
亚洲文化中的产品经理很辛苦,不只要产品规划和设计,整个流程的项目管理也是由产品经理负责。以前我在腾讯工作时,花很多时间产出整体UX Flow的线图草稿,定义需求文件上每个按键按完会发生什么事,还要追杀开发开始QA了没、什么时候可以上线,到了Spotify之后发现原来这里的产品经理完全不需要做这件事,请想像我有多么的吃惊。也由于大家对于产品经理到底对什么东西负责很模糊,因此几乎什么事情都找产品经理(因为任何事情都跟产品有关,所以产品经理应该要负责)。有bug找产品经理、不喜欢视觉找产品经理、反应时间很慢(Latency
problem)也找产品经理,最后产品经理就会各处忙于奔波。
两种工作方式有好有坏,在亚洲文化中,产品经理因为需要做很多事情,因此可以受到多方面的训练,但同时也会弱化设计师和技术的角色和权力,以及产品经理无法专注在真正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而欧美文化中,产品经理需要负责的是产品方向和策略,并确保产品策略能够确实达成商业目标(例:增加用户数X %、转化率提高Y
%),会需要整合很多团队内、外部的资讯和意见,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和大家Pitch这套策略和方向。偶尔会觉得好像一切很空洞和空泛、没有实质产出,但如果一个团队中,有人可以专注于前景和方向、有人可以专注于解决方案的打造,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发挥专长,一致的往正确的目标前进。
所以归纳出来,最大差异如下:
- 工作内容的广泛度:欧美文化中,产品经理定义产品方向、问题和策略,带领团队往同样的目标前进;亚洲文化中,产品经理需做产品整体规划、设计,并追踪产品从发想到上线到持续优化的整个流程。
- 课责项目:欧美文化中,产品经理对最终商业目标和价值负责,若产品没有达到预估的成功指标(Success Metric),那么就是产品经理的责任。亚洲文化中,产品经理对产品功能最终效果负责,可能包含设计、体验、目标是否达成。
设计 Designer
职责差异
大型网络公司(例:腾讯、阿里)通常把视觉和交互分开,分别为交互设计师和UI、视觉设计师,但在欧美网络公司是合并在一起的Product Designer。
职责(Responsibility)
从求职网页上的工作内容可以发现由于拆分成两项工作,因此差异颇大。
在亚洲,设计师们要和产品经理和开发合作,交互设计师负责产出交互原型和框架,UI设计师负责设计UI界面。
在欧美公司,工作内容则是将概念性的想法转化为对用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和团队合作并设计出整个体验(包含视觉及交互)。
课责(Accountability)
亚洲文化中,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课责项目常常不是很清晰,往往常将视觉和体验的责任交给产品经理,或是产品经理觉得自己对体验有决定权,因此相当程度的削弱了设计师的权力及忽视他们的专业。
欧美文化中,设计师需要为整体体验负责,包含易用性(Usability)、有用性(Usefulness)、是否使用户愉悦(Delight)等。
实质工作方式差异
欧美文化中,我觉得设计师负责的工作很像Solution Designer,他们参与团队的方向和策略的讨论,并根据共同定义的方向和问题设计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为了设计出完善的解决方案,他们会需要跟技术、数据部门、用户研究部门、当地市场的工作人员讨论,而且负责设计发想到产出解决方案的整个流程。
亚洲文化中,设计师的职责最大的影响因子通常是你跟怎样的产品经理一起工作。如果产品经理很不尊重专业,或是认为产品经理有权力决定体验的话,那很容易设计师就会沦为美工、画图的角色。但如果产品经理能够充分的信任设计团队,设计师就可以有比较大的空间。不过在我过去的工作经验中,亚洲文化的设计师较少参与关于项目优先级、应该解决什么问题等这种产品开发初期的讨论,通常产品经理都已经决定好项目内容、大致的UX流程后,才跟设计进行讨论。
所以归纳出来,最大差异如下:
- 产品开发的参与时间点:欧美文化中,设计师会参与产品经理定义产品方向、问题和项目优先级的流程,并寻找、设计问题的最完善解决方案。亚洲文化中,设计师通常是产品经理已经大致完成产品功能规划和大致的UX Flow后才开始参与讨论。
- 设计着重点:欧美文化中,设计师会是解决方案及体验的负责人,要领导团队一起思考最佳解决方案、同时和技术、外部人员进行沟通,并着重设计是否解决问题。亚洲文化中,设计师比较不需要去领导整个项目,比较著重在设计是否达成产品需求。
优劣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其实两种工作方式各有好坏,也适合不同人。
在欧美,强调团队共识和每个人的想法和专业,因此会充分赋予每个职位在其专业的主导权,同时除了要负责自己专业的的部分之外,也要花费时间参与其他的部分,包含解决方案的brainstorm、参与用户访谈、参与大大小小的团队决策的会议。
好处是:
1. 团队内部尽量达到资讯透明化:团队的每个成员可以了解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件事情、做了这件事情可以带来什么影响、用户有什么反馈等。
2. 累积非自己专业领域上的能力:工程师可以多了解目标设定、用户体验、用户需求、设计体验等,设计师可以多了解定义问题、工程部分的困难。产品经理好像反而相反,可以把比较多的责任交给专业领域的成员负责,专注于目标、问题和商业价值。
3. 在专业领域有主导权:虽然还是透过团队讨论达成共识,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领导整个过程。产品经理主导目标、问题设定,设计师主导产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工程部门主导把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发上限的过程。相反的,在亚洲很容易几乎都是产品经理决定所有事情,很限制其他职位的发展和话语权。
坏处是:
1. 会议很多:由于要参与整个过程,并分别主导不同部分,因此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达成共识和讨论。
2. 工程部门会降低专业领域上的时间:由于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非专业领域的部分,因此当然会比较少时间处理专业领域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能力比较差,或是学习和成长比较缓慢,我只是想要说明,假设你是工程师,你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处理coding以外的事情。
3. 设计师需具备UX/UI能力:这点不知道算是好处还是坏处。在欧美,没有将交互和UI分成两个职缺,因此每个设计师都要具备两项能力。在亚洲交互和UI设计师是两个职缺,因此可以专注地处理各自的部分,虽然增加了沟通成本,但会将体验拆分成两部分更完整的思考。但这对整体用户体验到底比较好还是坏,我目前也没有答案,也会受到每个团队的合作默契和方式影响。
结语
上述分享了我在欧美和亚洲的工作经验得出的一些结论,但基于不同规模的公司、不一样的团队、不一样的公司文化,或许大家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认识。大家求职之前记得要充分了解公司文化、到Glassdoor上面了解评价,才可以帮自己筛选自己喜欢、适合的工作环境。也欢迎大家多分享自己公司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全文连结:http://a0.pise.pw/LZJ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