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11-26 00:40:43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3000509-260112
2014年11月23日 ⊙台北市电影委员会总监饶紫娟
金马50颁奖典礼上,历届影帝后同台而坐的经典历史画面传送全球影坛,至今犹被津津乐
道,帝后同台的规模不仅一举超越了众多亚洲影展;不限地域、公平公正的评审,更让金
马跃升至更宽广的视野与格局,也奠定了华语电影的宗主地位。
51岁的金马,更加沉稳大器,举凡国际媒体记者、贵宾等的安排,完全比照国际一级影展
,也让台湾电影人与有荣焉。可预见金马未来方向更趋国际化。尊荣赞誉阖至之时,国片
也面临自《海角七号》以来的困境:一、票房的疲软下滑,二、人才的断层流失, 三、
市场的激烈竞争,四、发展的方向矛盾。
多元组合世代来临
在票房成绩上,国片年产量约60至70部,但今年卖座的只有《等一个人咖啡》,成本不到
3000万,主角几乎都是新人,票房却一路飙飞破亿;反倒是受瞩目的大片《大稻埕》、《
KANO》、《军民乐园》、《想飞》等,票房未如预期。显然,观众对长期支持国片出现了
疲乏,国片的“好却略有瑕疵”的品质,也让票房后继无力。
在影展上的斩获看,今年柏林、坎城、威尼斯、奥斯卡国际影展,没有一部国片入围竞赛
片,大部分是入选釜山影展,不过这样已不容易,因为许多人才赴大陆发展,当多部国片
在同一季节开拍时,一线幕后人员奇缺的状况是普遍的现象。人才流失及断层是未来国片
发展的最大隐忧。
在影展上,51金马今年国片将士用命入围17项目,22人入围个人奖项。特别的是入选单人
项目中,有台湾演员代表大陆电影入围,例如桂纶镁、张震、金士杰;还有日本演员代表
台湾电影入围,例如永濑正敏,显见大陆电影大军压境。这都在在显示,51的金马标示了
一个内容组合更趋多元化、跨国合作更趋普遍化的世代来临,同时突显未来台湾电影从业
人员将要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
跨国合作把饼做大
台湾电影年产量约70部,大陆电影年产量近700部;台片票房年收入10~13亿元(这是近
三年最好成绩,不含2014年),这样的对比放在华语电影竞赛中,真是小巫见大巫。欣喜
的是今年电影中新演员、创作短片中台湾影人作品入选颇多,技术类也入围了视觉效果、
造型设计等以往向来是香港的囊中物的项目,显示台湾教育人才的方向是对的,可惜依旧
是零散的师徒制带出来,政府部会间依旧没有横向联系的系统式落实教育内容改革。
在电影发展方向上,大部分影人趋向主流商业片,以求有盈余能继续拍摄下一部电影,结
果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可观利润,反让大家更趋徬徨。在制片的前端投资财务规画上、后端
的行销推广上,台湾要学习的还很多,我们离好莱坞还很远。
综合上述现象,值此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各国经济政策紧缩之际,“集中资金、减低风险
”的跨国合作电影势必愈来愈多。根据台北市电影委员会的统计,自2008年至2013年共协
拍3000多部大小影片、254部跨国合作影片,2013年更高达65部,合拍片呈上升趋势。
在与国际接轨上,各国影委会争取合拍片竞争激烈,台湾须加速人才培育,才能在国际合
作上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也才能把台湾电影市场的饼做大,更具国际竞争力,城市也增加
经济实力。
政治不该介入电影
故此时再斤斤计较政治等问题,不啻是自缚手脚,只会更加窒碍难行。“电影归电影,政
治归政治”,这是未来两岸电影能携手合作、共荣共享的唯一方法。但如何让两岸的磨合
不再是阻碍而是提升两岸产能产值,政府民间仍须密切合作,且有高度共识,方能大步迈
进。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因为爱惜金马,更须念及其他。政府当务之急:一、尽速开启
电影体制的改革(文化部的影视司与局快合并吧!只要有心,哪需要3、4年呢?),二、
电影人才培育的改革(文化部、科技部、经济部、教育部不要光喝咖啡了,再喝人才都跑
光了,到时候只能喝西北风了),三、强化影视经济的实力(科技部、观光局、甚至中华
电信等,政府怎么没有系统性的整合呢?看看金马奖带出多少商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