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KANO》历史背景全剖析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02-26 00:05:25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500
放映周报 447期 | 专题 | 文 / 洪健伦、禹钟月
10 个关键字让你成为 KANO 通!《KANO》历史背景全剖析
时隔三载,在观众的引颈期盼中,首部根据史实改编的棒球电影《KANO》隆重推出,《海
角七号》、《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转战监制,与名制片黄志明再次联手,并由前少
棒球员、金钟奖导演马志翔执导,铁人三角合作挥出精神典范的一棒。《KANO》片名取自
嘉农(嘉义农林学校)的日文发音,改编自台湾本土真实故事,描述1931年日治社会下的
台湾,当年有一支由汉民族、大和民族和原住民族组成,原本毫无胜绩、却在名教练近藤
兵太郎带领下一路打进日本甲子园决赛的棒球队──嘉农棒球队。
据监制魏德圣导演表示,在筹备电影《赛德克‧巴莱》一片的田野调查中,他发掘了许多
精彩的史料,而令他大为惊艳的,是在1930 年至 1935 年时期竟是台湾最漂亮的年代─
─物产丰饶,林矿丰富,国泰民安,在日本极权统治下却开展出的多元文化,棒球运动在
庶民社会中也逐渐蔚为流行,因而有了《KANO》一片的诞生。魏德圣导演笑说:“《KANO
》是热血、荣誉、单纯信念的故事,希望带领台湾观众回到棒球的纯真年代。”对此,马
志翔导演补充,“嘉农棒球队打破迷思,不分人种、分人才,它是由三族共和组成,在短
短一年之间打到全岛冠军,也是第一支来自浊水溪以南代表台湾前进甲子园的球队。”嘉
农球队的奋斗不仅让台湾人首次进军甲子园大赛、缔造历史,他们不畏挑战的精神,更是
带着球队一路拚搏到决赛。
谈及拍摄《KANO》的原由以及片中的灵魂人物、棒球教练──近藤兵太郎,魏德圣导演认
为:“在那个族群、阶级分明的年代,我们怎么可以忘记这样一个打破传统迷思的人物?
于是我们希望拍摄此片好好纪念他。”自承魏德圣导演如同近藤教练的马志翔导演,则笑
著表示:“魏导和近藤教练拥有相同的信念,豪迈、意志坚强地往前冲。”值得一提的是
,《KANO》上周六在嘉义市棒球场举行露天首映,近藤教练当年执导过的棒球球员们在看
完影片后都上前像导演与监制握手致谢,家属遗孀更是手持近藤教练遗照观片,带着本尊
的精神回到嘉义,共同感受、重返片中嘉农队前进甲子园总决赛的光荣景象。
如历史资料显示,1931 年的甲子园赛事盛况空前,现场观赛人数高达五万五千多名,在
冥冥之中的巧合,2014 年 2 月 22 日《KANO》前进嘉义参与万人封街游行首映会,现场
游行队伍两千五百人、连同观影民众高达六万多人,盛大人潮犹如当年甲子园大赛盛况,
众人一同见证这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时刻!
本期放映头条特别为各位读者整理了关于《KANO》一片不可不知的历史大小事,用各种历
史资料为各位重塑 1930 年代的嘉义,让各位不管在进戏院前后,都可以对于当时的历史
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I. 来自日本的国球
1. 台湾棒球的起源
台湾的棒球运动是在日治时期传入,当时有不少来台定居或工作的日本人是棒球爱好者,
因而这项运动便被他们引进台湾,做为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后来棒球运动也逐渐被带进
学校之中,但早期仍以掌握较多资源的北部日本人学校为主要参与者。
台湾史上第一场正式的棒球比赛举办于 1906 年,由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中学部(今建国
中学)棒球队出战国与学校师范部(今台北教育大学)棒球队。
中南部的棒球运动起步较晚,而且台湾人在一开始对棒球的接受度不高,因为硬式棒球被
台湾民众认为是危险性极高的运动(正如《KANO》片中所示)。后在1920-1930 年代间中
南部民众逐渐接受棒球运动,因中南部公学校球队成员多为台湾人,因此对上北部日人球
队时,民众也会将比赛视为一种为台湾人、为乡里争光的活动,热衷支持学童参与赛事。
2. 甲子园
甲子园是日本夏天“全国高等学校野球选手权大会”的俗称(有另一高中联赛“选抜高校
野球大会”因也在甲子园球场举行,而被称为“春季甲子园”),此项联赛自1915年开始
举办,1924年起将场地移至阪神甲子园,也因此“甲子园”便成为日本高校棒球最高殿堂
的代名词。
台湾的高校球队要前进甲子园,要先在预选赛“全岛中等学校棒球大会”中夺冠,该项比
赛于1923年首度举行,而当年冠军“台北一中”(今建国中学)便成为首支打进甲子园大
赛的台湾代表队。在1931年以前,打进甲子园的资格皆由“台北一中”、“台北商校”、
“台北工业”等校获得,而三校历年球员皆为日人子弟。直到1931年嘉农在全岛大赛中夺
冠,才是台湾人首度踏进甲子园球场,而嘉农脚程极快的三垒手真山卯一(后改名拓弘山
)在该场比赛之中,也达成了台湾棒球史上首度“盗本垒”的纪录。
除了嘉农棒球队,嘉义中学(今国立嘉义高中)棒球队也曾在1937、1939年打进甲子园大
赛。
3. 嘉农在甲子园
嘉农棒球队在1931年打进甲子园,除了创下台湾球队空前绝后的佳绩外,也写下不少纪录
。在八强赛之中,嘉农达成甲子园史上第六次全员安打,也是台湾球队在甲子园单场得分
最高。中外野手苏正生在比赛中将球击到全垒打墙上,是为第一位办到此事的球员。左外
野手平野保郎(后改名蓝保农)在八强赛时击出全垒打,是唯一一位在甲子园击出全垒打
(场内全垒打)的台湾人。
在1931年之后,嘉农又分别在1933、1935(同时也获得春季甲子园代表资格)、1936等年
四度代表台湾踏上甲子园球场,仅次于台北一中的五次,可惜成绩再也无法突破前八强。
4. 能高团棒球队
嘉农棒球队其实并非第一支站上日本棒球场的台湾球队,在此之前,台湾曾有另一个由花
莲原住民组成的棒球队“能高团”惊艳日本球坛。能高团在1921年由学校老师林桂兴创立
,原名“高砂棒球队”,1923年改名能高团。1924年能高团前往台湾西岸旅游兼巡回比赛
,在和七地九队的比赛中,获得五胜四败的成绩。
1925年,能高团远征日本,首战面对二线球队丰导师范棒球队,仅仅四局便以28比0提早
结束比赛,也逼得日本不得不紧急改变战略推出强队应战,他们在日本出赛九场球赛,获
得四胜四败一和的成绩,而他们的精彩表现也让不少日本球迷专程到球场为他们加油。
但在1926年主政者易位,主政者无意继续支持能高团的经营,球队因而宣告解散,而该队
球员后来多半在日本发展,并没有将这些经验与技术在台湾传承下去。
II. 1930年的嘉义
5. 内地延长主义/同化主义
要谈1930年代的嘉义之前,我们得先了解当时日本对台的殖民政策。当时的台湾社会比起
日治初期相对稳定与富足。日本在殖民台湾初期,主要采用武力镇压台湾抗日行动,在制
度上,台湾被视为日本国土以外的领地,不适用于日本本土的法律制度,而是由武官出身
的台湾总督掌握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大权,以极权高压的方式严密监控台湾社会,台
湾人也不得参政。
嘉农棒球队活跃的1930年代是日本政府以“内地延长主义”治理台湾的时代。这是日本于
1921年实施的治台方针,希望透过“制度先行”的方式,将台湾视为日本内地国土的延伸
,并将日本法规延伸施行到台湾,希望借此逐渐同化台湾社会,消除殖民地与内地的差异
,到1936年九月才改为推行更积极同化的“皇民化运动”。
而在内地延长主义时期,汉人在前期的镇压下停止了武装抗日活动,台湾民间社会也趋于
稳定,同时台湾的基础建设、公共卫生建设也已大致完成,民生稳定之下,台湾民间开始
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与娱乐,诸如“自由恋爱”、“新女性”等等前卫观念开始进入
庶民生活,“民主平等”、“民族自决”的观念也开始进入汉人知识份子之中,因而仕绅
开始结社成立艺文团体,并以“非武力的请愿运动”争取台人参政权,以及更平等的地位

6. 嘉义农林
嘉义农林学校是今日国立嘉义大学的前身,创校于1919年四月,嘉农原名为台湾总督府嘉
义农林学校,后改为台南州立嘉义农林学校,1928年成立嘉农棒球队。嘉农在台湾光复后
经历改制高职、五专、技术学院之后,于2000年和嘉义师范学院整合成为国立嘉义大学。
但和现在台湾社会队体育班学生的印象不同,当时嘉义农林棒球队对于成员的学科成绩是
有所要求的,队员也须在一天所有学科、农作实习等等课程之后才能开始练球。同时,当
时台人能够供给子弟接受中学教育的仍是少数,因而队上成员多半来自具备经济能力的书
香世家。
7. 八田与一
八田与一(1886-1942)是日治时期对台湾水利建设贡献极多的工程师,他自1910年从东
京帝国大学毕业后,直至过世之前和家人都定居于台湾。他曾参与台北下水道、高雄港、
桃园大圳的兴建工程,也曾提出兴建曾文水库的构想,同时,他也是“国立瑞芳高级工业
职业学校”的创办人之一。1942年,八田先生在日本奉命前往菲律宾筹备水利工程,所乘
的轮船却在半途遭美军潜鉴击沉,八田的骨灰后葬于乌山头水库大坝上。
其妻于二战日本投降后因拒绝被遣返日本,加上思夫心切,便于嘉南大圳放水口投水自尽
,留下遗书“爱慕夫君,我愿追随去”。其遗体火化后部分骨灰便和夫婿合葬于乌山头。
8. 嘉南大圳
马志翔导演在幕后特辑中谈及史实与创作的两难时,曾经坦承他为了剧情需要,刻意将嘉
南大圳的完工日期从1930年,往后延到了嘉农获得全岛冠军的1931年,也让我们看到他和
监制魏德圣极力想在一部电影的篇幅之内,带领观众了解嘉义在日治时期的历史。
嘉南大圳是八田设计的重要水利工程,其中还包括了上游的乌山头水库兴建。这项工程于
1920年启动,1930年完工,是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灌溉系统,灌溉区域横跨今日的云林、
嘉义、台南等地,而乌山头水库则是当是东南亚最大的水库。这项工程完成之后,有效解
决了嘉南平原的旱灾、水灾、及盐害等三大问题,让嘉南平原地区水田面积增加30倍,在
大圳完工四年之后,稻米年产量也提高了4倍。
八田与一兴建嘉南大圳时,特地将全家人从台北接至乌山头居住,以免因思念家人而不能
全心投入工程监督。由于工程浩大困难,嘉南大圳与乌山头水库的工程也造成134人殉职
,八田与一也特地在乌山头水库旁,亲立殉工碑用以感念台日工作人员的奉献。
9. 嘉义神社
《KANO》片中近藤教练要球员集合练跑的神社是真有其址,嘉义神社位于现今嘉义市的嘉
义公园之中,所在处原为平埔族祭坛,日本政府于1915年在该处设立神社,台湾光复后神
社被国民党政府改作忠烈祠,周边建物也提供“国军828医院”使用,但1994年时神社主
建筑不幸于因火灾中全毁,所幸周边神社建物幸免于难,1998年嘉义市府于原址建立“射
日塔”。周边建筑在整修之后已于2001年开放启用,名为“嘉义市史蹟资料馆”。
10. 嘉义市中央喷水池
《KANO》片中,嘉农棒球队练跑时经过的喷水池显示为正在兴建中,这也是编剧和导演刻
意的安排,因为根据资料显示,该喷水池在嘉农进军甲子园之前就已经完成。
嘉义市中央喷水池现址为嘉义主城城垣与砲台(原为清朝道光年间建立)。到了日治时期
,1906年嘉义发生7.1级大地震,在嘉义造成极大损害,此处的城墙与砲台也全数坍塌,
日本官方于重建时将该处改建为圆环,其中便设有喷水池,而此处也成为嘉义地标,曾出
现在诸如1914年《台湾写真帖》,画家陈澄波的《夏日光景》(1927)、《嘉义喷水池》
(1933)、《嘉义街中心》(1934),以及早期台湾业余摄影家张清言(1889-1930)的
立体摄影作品等等艺术作品与历史文物之中。
民国 58 年,时任嘉义市长许世贤(无党籍),他在拓宽中山路时将喷水池改建为全台首
座七彩喷水池,不料筹建过程中遭到来自政党议员的强力阻挠,意志坚决的许氏向中央政
府极力争取支持,在中央与省政府出面协调之下终于得以完工。后来,许氏每逢选举便会
在喷水池旁举办造势大会,引发多位地方政治人物跟进,使得中央喷水池拥有嘉义“党外
民主圣地”的美称。
作者: shairair (只剩雨裤可以买了)   2014-03-03 21:32:00
好看的一部电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