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25737544.html
文 : 膝关节
台湾电影这十年来经历了一场三温暖之旅,十年前的台湾本土制造作品来到空前绝后的低
迷谷底,整年度的国片票房全台湾应该只有一千万上下。台湾片占台北市年度总票房的比
例只有0.3%,照现在台湾片动不动就期待破亿这样的数字,这十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十年前,国片环境不佳。遇到了WTO贸易协定后,台湾对好莱坞电影全面开放,拷贝无上
限。瞬间,过去还能靠限额配量的上片方式,达到拉抬台湾电影的事业线,结果放大洋片
舞台的结果,就是让当时竞争力不足的台湾作品急速坠落,这条生命线就这样画上中场休
息时间。
不过这段国片起伏曲线,在90年代时就已出现危机。当时的港片成为票房宠儿,周星驰、
刘德华、梁朝伟等人拍的电影,台湾片商捧著钞票请他们拍片,如当时学者电影公司花大
把银子请王家卫导演拍《东邪西毒》。
港片更因大行其道之后,就陷入炒短线复制热潮。一夕之间,什么类型红就疯狂拍那个类
型。武侠片到笑闹片到赌片,每一个类型都成了一道轮回法门,也突显了华人世界里总容
易短视近利的弊病。
港片有一部份真的是被台湾片商玩残,进入90年代末期就宣告重伤不治,90末到千禧年交
接之际,整个市场就拱手让人交给好莱坞急速扩编(又加上97回归后大批香江影人往国际
移动)。华语片成了玩不出新把戏的老狗,港片如此,当时没受到观众青睐的台湾国产电
影,就这样进入了冰河期。
在这段长达十年的冰河期之间,刚好是一群台湾电影未来新秀的摸索期。
他们受到新浪潮时期主义的导演们影响,80年代末的那批电影运动,侯孝贤、杨德昌、吴
念真、小野等人的创作,成为了一群导演们心里的内在养份。
可惜他们受限时代环境的残酷舞台考验,既失去了片厂基础,也没有戏院影厅优势,更失
去了观众的热情支持。可以想像80年代末到新世纪这段期间的国片耕耘者,不是挂冠求去
,就是隐身CF/MV糊口,能继续在这空窗期继续相信电影这块神主牌的,绝对是寂寞的苦
行僧。
无巧不巧,新浪潮电影可能是区隔台湾电影年轮的分界点,有人视新浪潮为票房毒药,认
为新浪潮背离了观众,才会被主流市场驱逐,甚至被港片接手。但也有人深信新浪潮才是
引领台湾影坛至今仍在国际影坛保存地位的主因。不管是哪一个,都无法忽略新浪潮后的
接班新舵手:魏德圣。
他从杨德昌导演最底下的基层干起,想不到因为杨导演的艺术家风骨而与众多工作者产生
歧见后,魏德圣就这样一瞬间慢慢升上来,最后就这样进入导演组。开始了解杨导演拍片
建构角色的理性逻辑,小魏导演就这样一步一脚印地开始写剧本拍短片,这十来年的练剑
磨刀,如此低点沉闷的电影环境,变成孕育后来为了梦想拍摄的《赛德克‧巴莱》而先推
出的《海角七号》。
新浪潮主义后20年的《海角七号》,绝对是改变台湾当代电影的重要推手。其一是拍出了
台湾人郁闷无人能理的小人物精神,其二是一群杂牌军急就章竟然可以擦出火花,实谓励
志。其三是当时政经环境恶劣,这部片俨然拯救了当代台湾人们的空虚心灵。票房大破全
台5.3亿更是创下前所未有的纪录,上映四周后连夺八周冠军这更是违反票房逻辑。
《海角七号》的票房获胜,更实质的影响是启动了新的国片观影族群。过去不看国片的客
层,也许他们受到新浪潮影响而拒绝走进戏院。但《海》片带出来的新客层,绝大多数都
没看过台湾新电影时期的电影。
换句话说,过去大家对国片没信心,不感兴趣,从这片开始,民众相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个土地上的熟悉身影。
对他们而言,台湾片有好莱坞片或是其他国家电影做不来的亲切学分。而大家也乐于进戏
院“补修”这些学分。《囧男孩》更是在《海角七号》神功护体后第一部受益的作品,
《海角七号》启动了台湾片文艺复兴,这是客观事实。拍片的人开始有信心基石,觉得自
己电影有破亿潜力。自然也创造出许多“虚胖”体质的作品,粗制滥造的电影自然也集体
出笼,说是想呼弄观众那倒未必,说想从台湾电影获得较高媒体观注后成为投机份子者才
是实际的,这些都成了电影茁壮之后的不可逆因素。
国片许久无法卡位农历年节档,正因为大家相信会有人赌对,总有人能够再度押宝成功,
赌对破亿作品。是故,《艋舺》,《鸡排英雄》、《阵头》、《痞子英雄》电影版、《爱
》这些都落实了票房大片应有的票房想像。
这几年国片总算有机会开始卡位暑假档,趁好莱坞八月大片纷纷退位之后,八月成为近期
国片的神圣领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翻滚吧!阿信》,甚至是原本的《海角七号》就都是
从这个档期杀出一条血路。而小魏导演后来推出的《赛德克‧巴莱》更把这波台片复兴推
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点。(虽然这片是选在九月才上映,因为配合威尼斯影展之后的
上片时间点)
从2008年到2013年,这6年多来,整个市场因为国片而增加了许多行销宣传的资源战,这
是过去新浪潮甚至是过去这数十年来不可能出现的公关包装。台湾正经历这些从头来过的
新电影游戏规则,又遇上对岸中国大陆的无限大市场,两岸三地正悄悄地组成一道新的战
国群雄局面。电影更是因为突然有机会成为热钱标的,企业置入包装更成了一道新的磨合
学问。不管是在大陆或是台湾,大家都遇到企业给予相仿的粗糙指令。
也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或是台湾的《犀利人妻》,全因为置入式行
销而被讥讽沦为加长版广告。至于那些卖得差的就在此不赘述了。
今年在台湾大破四亿票房的《大尾鲈鳗》,则索性把置入式行销的口号变成一句讽刺味十
足的台词(“梅子绿茶,赞”转成了一句开黄腔又有笑果的台词)。既服务了企业主的硬性
规定,也幽了自己一默,算是另类的意识创作胜利。
台湾片的主旋律,从乡亲土亲语言亲的河洛语肌理入题,到小人物励志成长心声,或是清
新爱情友谊主题,台湾的“小清新”成为一种主旋律,而这道“小”亦是台湾文人素养里
强调的本质,不管我们要走到励志运动(《志气》),或是怀念复古(《阿嬷的梦中情人》)
,甚至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些都是捕捉到一道非常细微的情感。
那道“小”,未必等于格局小,而是代表台湾电影人追求的一种细腻入里态度,有别于中
国热爱的暴发户般的史诗巨片类别。
台湾电影这几年势必会火红好几年,从类型到市场,现在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有机
会攻下那道票房滩头。也许有人看跌唱衰电影业会有许多投机份子潜入,但也正因机会无
穷而能带动整个工业缓慢成形,就这一点来看,没有规则的市场充满了无限可能,这绝对
是在建立工业制度前的最佳进场时机。
本文已登于走台步杂志2013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