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大好行销机会白白浪费 评体育署僵化心态

楼主: tecofilmlove (teco+film+love)   2023-07-22 19:11:15
https://bccnews.com.tw/archives/462357 陈楷报导
体育署连续两天公布杭州亚运参赛名单又举办成都世大运的授旗仪式,象征今年下半年的
国际大赛揭开序幕。不像单一项目赛事,综合运动会代表团人数庞大,动辄上看三五百人
,即使是专业运动媒体也很难熟悉每个项目每位选手。体育署的惯例是在组团会议确定名
单后到例行记者会公布,然后等到开赛前在国训中心举办授旗仪式,由总统或副总统出席
颁赠加菜金,挥舞会旗交给团长,升旗奏乐大功告成。
这套行之有年的模式确实汇集了所有必要的赛会元素,但讲求行销跟曝光的现代运动产业
中却显得贫瘠而僵化。成都世大运212位选手、杭州亚运524位选手,仿佛只是一个数字,
除了得过牌还要再得的少数明星选手获得关注以外,绝大多数的国手面貌遥远而模糊。
国际上早就把名单公布当成行销选手乃至赛会的大好机会。譬如东京奥运开赛前,筹委会
就指出本届最年长参赛选手为66岁的澳洲马术选手汉娜(Mary Hanna),而且连六届参赛
的汉娜是奥运有史以来第二年长的女子选手。最年轻选手则是叙利亚的莎萨(Hend Zaza
),2009年1月1日出生的莎萨通过西亚区资格赛取得门票时才刚满11岁又1个月大,如果
奥运不延期,很有可能打破所有项目最年轻女子选手纪录。虽然一年后莎萨第一轮就直落
四败给年纪整整大她27岁的中国大陆转籍奥地利的老将刘佳,但这样的故事容易引起大众
的好奇心,进而更了解台球乃至奥运会。
本届杭州亚运公布名单时,媒体顶多讨论42岁的台球庄智渊以及41岁的射击林怡君连续第
七届当选亚运国手继续刷新纪录,或者15岁的林沛萱可能是最年轻的亚运田径国手;但是
却没有人注意到第二度列入亚运比赛项目的桥牌国手吴明瑄。47年次的吴明瑄第一次当选
亚运国手时已经65岁,很可能写下我国最高龄首次参加亚运会选手纪录,但体育署却没有
第一时间发现,经过提醒才找出年纪最大的并不是庄智渊。
桥牌并非传统的亚运项目,也没有体能限制,选手年龄普遍偏高并不意外。最年轻的选手
过去通常来自需要早熟的体操,但国际奥会强调年轻化政策下,上届东京出了位13岁的滑
板金牌西矢椛,滑板已经成为平均年龄最小的比赛项目。本届杭州亚运我国的公园式选手
林逸凡,在亚运开幕时才刚满11岁,也很可能写下最年轻亚运国手纪录,但体育署无法证
实,因为过去亚运会办了18届代表团人数庞杂,又从来没有做过相关档案整理。
美国奥会可以列出历届奥运代表队身高最高与最矮、体重最重跟最轻、参赛届数最多以及
首次参赛者等纪录,帮助大众认识奥运选手的各种样貌。甚至统计出参加一次及两次以上
的人数比例,显示代表队新陈代谢的状况,国际奥会指出,七成五的男子选手一生只会参
加一次奥运会,女性则稍微提高,三成选手可以参加两次以上,显示要保持巅峰至少四年
有多困难,这些选手还不一定能站上颁奖台,可能比完一两场就惨遭淘汰,但他们费尽千
辛万苦训练比赛取得国手资格跟奥运门票,他们也是代表队跟奥运会组成的一部份。
相比之下,体育署发给的杭州亚运代表团新闻稿只说明总人数跟黄金计画的菁英选手,上
届17金19银31铜是历年次佳,本届克服疫情积极训练力拼奖牌,挑战巴黎奥运等等。这些
选手跟纪录确实很重要,但正也凸显了政府官方只重视夺牌项目、国人只看“得冠军、拿
金牌,光荣倒返来”的侷限,长年以来体育署只关心能夺牌的项目而轻忽发展草创期甚至
能接轨国际主流但台湾相对冷门的项目。亚运会各种项目的竞争水准不一,比赛靠实力也
靠运气,能站上颁奖台的选手不一定是最努力的选手,但我们只问结果不看过程,大部分
的国手比完一届就离开,除了一份名单上的名字以及授旗仪式上大合照如针点米粒般的面
孔以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台湾竞技运动除了少数拥有职业的棒球、篮球以外主要由政府补助,其实非常需要民间企
业的赞助跟支持。体育署帮忙推销选手也有很多方式,收集每位选手的个人同意开放的社
群帐号、个人学经历资料以及赛前训练感言放在专门设立的加油网站上,从总统府、行政
院到外交部等各部会都放上连结帮选手打广告,同时开放全民点赞留言加油,做人气或者
夺牌预测抽奖,让选手认识国人也让国人认识选手,未来更容易争取赞助,而不是让选手
比完亚奥运后只能拿证明换运彩经销商资格。
加油方式不只线上,也要做现场。20年前中华成棒队参加亚运会或者世界杯时,棒球协会
还安排“拍手会”,在新庄运动公园草坪或者类似的大型集会空间让选手一一亮相接受球
迷欢呼鼓励,最后请国手列成一排跟排成长龙的球迷一一击掌,预祝中华队马到成功。拍
手会并不花多少经费,但却可能是一般民众跟王牌巨星最接近的机会,也让选手亲身感受
到群众的热情激发荣誉心,汇集民心士气的效果无法用数字衡量。
但现在或者因为疫情,或者因为安全顾虑,运动选手跟民众的距离愈来愈遥远。国家代表
队出征唯一的集体亮相机会授旗仪式,也被体育署安排在严格管制身分进出的左营国家训
练中心大礼堂,关心运动的民众完全没有进场帮选手加油打气的机会。站在舞台上的不是
选手而是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奥会主席等高官与总统,寥寥数人映照后面烫金大字“
摘金夺冠”,运动会真正的主体运动员反而列队排排站好在台下拍手当观众,礼成奏乐一
哄而散。期盼有一天政府能真正重视体育,把授旗仪式安排在周末的小巨蛋,让所有选手
穿着队服上台接受国人的现场欢呼,一起喊口号向亚奥运世大运出发前进,就像台北世大
运曾经带给台湾的感动一样,让我们的国手享有那一天主场优势,即使一天也好。
======
政府应该是没有 请 专业运动行销公关公司 来操作整个活动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