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是职业选手,没有进入职业世界,
但在国小时曾经是全国羽球冠军队的队员,
所以应该能说一说我的观察与感想。
台湾羽球在过去20年,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缺乏系统性的栽培。
我在国小时,学校有聘请印尼籍的教练来指导。
他曾经说过台湾的国小羽球队,若去参加世界的青少年赛,
不会输给中国或印尼等任何一个国家;
(那时的世界冠军还是王莲香、叶钊颖等人)
都是后来慢慢被他国追赶过去。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我在国小虽然是全国冠军队,队友也有人在小六时就升上甲组球员,
其余最慢也在国中时升甲组,(不包括我)
但像这样成绩的我们,求学之路也并不顺遂。
虽然在某些县市,有所谓的羽球重点学校,
从国小、国中、高中也许一路相承;
但整体而言,这些学校真的是不多。
以桃园县为例,羽球重点学校比较有传统的,
就是瑞埔国小-仁美国中-治平高中 这一脉而已。
若一个县市只有一组重点学校,老实说竞争力不但不足,
选手也很容易成为教练个人的筹码。
一来,不是所有选手都有能力跨县市就学,这里不够好也只能待着;
二来,环境内缺乏竞争对手,大多时候也不会觉得需要换环境。
加上几十年前许多重点学校的教练都是外聘的,而非体制内的教师,
我就有碰过教练跟学校处不好,意气之下带着选手出走的情事,
导致选手虽然有教练,却失去稳定训练的大环境及队友,
这些变动的因素其实很容易让选手在黄金时期的进步停滞,甚至失去对运动的热情。
更现实的是,羽球选手高中毕业以后的出路,大概就分成:
1跟企业签约 如台电、中油、合库、土银
2考进体育系、体大,当大学生;之后有机会当体育老师。
当然1兼2的情况也有,
然而早几年台湾还没有成立竞技系时,(师大是90年才成立)
考体育系还是走一般联考,重视学科,这对职业选手来说并非易事。
我的一位学姐,曾经在国内排名赛长居第一,
就是一个高中毕业没升学的例子。
她职业生涯退休后,据闻是转业到台电内部当员工,受限于学历,薪水有限也不易升迁。
也许有人会觉得:进台电耶!铁饭碗耶!很棒啊。
拜托人家是全国冠军好吗?
再看看现在的戴资颖,你真的觉得全国冠军只值得这样的待遇吗?
虽然那位学姐无法打到世界第一,
但假若全国第一也只能这样的话,有多少运动员会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打退堂鼓,
这件事就可想而知了。
在大学纷纷成立竞技系后,体育选手的未来应该是比以前广阔许多。
女羽从简毓瑾、郑韶婕,到现在的戴资颖,
比起更早几年,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
但就我个人有限的观察,这几位选手的崛起,很重要的缘故都是来自家人的全力支持,
他们的家庭也能提供充足的资源。
戴资颖不用说,大家很熟;
而郑韶婕的爸爸是社子国小的教练,社子国小是全国羽球国小重点学校的翘楚。
大概唯有这样背景的人,才能带出有机会打进世界的选手;
其他家庭背景一般的羽球选手,有谁来持续支持他们?说真的,我不知道。
我的队友们现在最好的出路,就是当位体育老师。
也许就在校内教教球吧,要培训选手的话,其实都是额外的付出。
现在学校的大环境对老师们也不友善,
要带什么校队的话,老师都是自愿牺牲、无偿无悔燃烧热情才做得到。
但发展一项运动若只依赖这些热情,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有版友推文说羽球场地不够。
其实不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场地打羽球。
只要有室内球场,一定能画得出羽球场。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选手的培训实在没有连续性、升学体制的不完善,
以及缺乏足够人力资源。
这是我的一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