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星际效应》by(时光之砚)(全文雷)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4-11-19 11:51:51
《星际效应》- 时光之砚部落格 PTT2个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81708656 (剧照图文网志版)
======================================================================
诺兰所做的,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在理性和结构中,找到那让人心弦震动的,
萤翅、暖流。找到它们,留住,记下来。原来只要怀抱满满的梦——不论柔喜或
乖舛的——所搭建的城,那一砖一瓦,繁复的算式中,每个零与一,都是音符。
======================================================================
看第二趟《星际效应》的时候,我被片中一幕深深扎进了心里。那是在任务
出差错,导致远方地球上的时光飞逝了二十多年后,太空人马修麦康纳回到船上,
开始读儿子传来的一封一封讯息。剧中角色仍在震惊,观众也还没意会过来,但
他儿子已经长大、成家、青壮,再变得衰弱而忧郁。二十几年溜走了,他怎能置
信?眼泪随着汉斯季默的音阶,噗薮薮一直掉。这一刻突然,舱内的萤幕跟着配
乐转黑,接着又亮起——画面上,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女儿,离开的时候才十岁的,
如今已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子了。
她说,你竟然就这样走了。你说好会回来的。我其实一直在等,只是说不出
口。但我真的不该再等下去了。是吗?
在《黎明升起》之后两年,《全面启动》后四年,诺兰拍出了《星际效应(
Interstellar)》,无疑是他至今野心最大的作品。片长近三小时,资讯满载,
进入的门槛不低,从宇宙的真相到人心潜能,无所不包。当然也万众瞩目。为了
避免被说是不客观的粉丝,我得丑话讲在先:《星际效应》有很明显的缺陷,那
就是它太短了。篇幅不够,导致配角的经营不足,众多理论和形而上的概念融会
只能靠口说,加上片初、片末各自的“世界”背景讲得过浅,少了深呼吸,结尾
更是有点仓促……
但,好吧,我怎么可能不是个粉丝?第三次看的时候,就连太空船在地球轨
道上、缓缓转起环状舱,那无声真空中甜美的弦乐悠扬,都让我哭了。我已经十
六个月不曾如此在戏院里感到幸福了。诺兰所做的,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在
理性和结构中,找到那让人心弦震动的,萤翅、暖流。找到它们,留住,记下来。
我其实一直在等,等这样悄悄把自己交出去的机会。原来只要怀抱满满的梦——
不论柔喜或乖舛的——所搭建的城,那一砖一瓦,繁复的算式中,每个零与一,
都是音符。
于是连日来,我反复整理笔记,想列下《星际效应》所有的企图心和层次,
再挑一个切入。对太空的仰望,冒险者的大器,命运的必然和不妥协,对“写实”
的偏执,科学信仰的浪漫,还有死而复生……
可最后,正如诺兰两年前寄给季默的一页信纸上所写,这故事的核心在于“
分开”两个字。分离,道别,再见面,以及等待。横跨了宇宙,穿透过时间,《
星际效应》最重要的凝视,不在钜观的世界,不在过去和未来、未知或已知,不
在存在的意义本身,而是简简单单的“分开”。为了活下去,必须离开去寻找机
会,为了让你爱的人活下来,必须先丢下他们。上路者的挂念,时时刻刻想着“
回家”;被留下者,还要面对自己。
而如果这分开太久,一去不回和“总有一天”变成信仰的选择,那名之为“
等”的伤口,如何愈合?那些回不来、又无法传话的,有多少焦急和解释,郁积
在胸?
“我永远爱你。我一定会回来!”藉著这句约定,《星际效应》成为诺兰最直
白写情的一次尝试。归功于素材特殊,也归功于演员的说服力,这对亲情亮眼,
无可挑剔。离开那天,他最后一次掀开副驾驶座的衣堆,深怕(但也有点期待吧)
她躲在里边。离开久矣,她还穿着他的褐色夹克,守着不敢靠近的房间 ,“too
many memories”。老教授说,我相信他们一定还平安在某处的,她说,我也这么
觉得。
时移事往。在此,那“移”却能够放大缩小、拉长或压缩。人生不也常如此?
一时的错过,不定就成了多少年的蹉跎。当他们重逢,父亲仍是父亲,女儿却再
也不像个女儿了。但话起、话落,亲情的联系被召唤回来,谁心疼著谁?谁温暖
了谁?又无庸置疑。
这还直指片中另一个主题。那是穿透视野、直达星际的一组关键字:重力(
gravity )。或其实是“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两个物质,都有引力相吸,引力
跨越空间,引力扭曲时间,它是科学终极未解的等式,在《星际效应》中则和人
与人的思念牵引,并置为故事的双核心。整个计画,地球上科学家的努力,旅途
中的难题,皆因重力而起。而时时给予游子方向,丝线拉着频回首的,又是所爱
之人的引力。爱是唯一能够穿透时空的感知,于是“Interstellar”(星与星之
间)同时也是“Inter-”人与人。爱是最强的羁绊,是让一个人为所为的最重要
执迷。
而诺兰一直是“执迷”两个字的粉丝。执迷于破案不成眠的警探,执迷于创
伤而折磨自己的英雄,执迷于胜利的魔术师,和执迷于愧咎的心灵犯罪高手。这
次,角色的核心依然是执迷,是执迷让他瞻前顾后,又是执迷令他成就不凡。和
女儿的约定,驱策麦康纳面对一切凶险,但他还有另一个执迷:那是对星空的向
往。
他对女儿说:我现在还不能当妳的鬼魂(ghost),因为我要先存在(exist)。
而存在的目的,正是找到自己的意义,做命定之事。在去年上映,由诺兰监制并
提供故事的《钢铁英雄》里,罗素克洛饰演的超人生父,在面对星球末日的时候
说过一句:“We have to look to the stars !”现在回想,原来那早就预告了
一年后,《星际效应》望向太空,大胆做梦,寻访未知的旅程。
而它的路,它的自信,又是由一点一滴的“已知”所构成。就气质而言,《
星际效应》也许最接近《全面启动》吧?那任务的悬重,平行时空的交错剪接,
绝境回光的高潮,和内(心)/外(局)交汇的最终解答,都相似。然《全面启
动》是量化未知,把潜意识的世界分层化、规则化,《星际效应》则是动用了最
大限度的“已知”来创造科幻:
在此,我真的佩服诺兰的野心。从虫洞,黑洞,量子物理,相对论到时间的
扭曲,他以目前认知的宇宙奥祕为谱,奏出夜空之歌。宣传一再强调,他们找来
当代理论物理学大师基普索恩(Kip Thorne)担任执行制片,不只为科学设定背
书,也和负责特效的部门合作,藉好莱坞的技术力呈现学术上的光学想像……
结果电影拍完,索恩说他准备发两篇论文,记下这次合作的新发现。因为透
过电脑成像,他第一次知道黑洞“长什么样”。无怪乎【时代杂志】形容《星际
效应》是:The Art of Science。
当然,这背后还反映出诺兰本身的执迷。这执迷可以概括为“写实”两个字。
不论什么题材,他最在乎的还是现实、踏实的人情人性,就像他的蝙蝠侠的存在,
是为了挖掘背后的角色动机、时代意义、社会意义。这是某种坚持,也是自我挑
战——或自找麻烦罢!
所以你看:《星际效应》的飞艇画面,不少是真的把等比例的模型吊在冰原
上、海面上拍的;你看为了捕捉“真实反应”,他要演员坐在舱内,把事先画好
的星图投影在舱外,再拍他们演出;你看为了不用绿幕,他花好几个月种出五百
亩的玉米田,让货车进去横冲直撞,最后再一把火烧了。你甚至听说,他坚持胶
卷摄影,无法接受数位的质感,他要那些光影色泽、明暗立体,都辉映他童年记
忆中的太空电影黄金年代。
你还发现,他当初打造蝙蝠车(The Tumbler)、 蝙蝠摩托车(Batpod)的
老症头——坚持设计要实用要真的能动——又犯了。就算这次的机器人注定是科
幻,但他们长得既非人形兵器也非类昆虫外观,而是简洁直角的硬派工业风。当
然,多数时候拍摄用的,还是模型。
拍《星际效应》的诺兰,所抱持的情怀之一,是向古典的“手工”太空片致
敬。有别于《星际争霸战》、《地心引力》的粉彩质感和炫技的镜头推移,他的
航行船、漫游者、登陆艇都带着高反差的犀利明暗,视角也显得收敛,有时候甚
至无言。这样的耐心,还让人想起什么?——星空任务、求生的挣扎、科学的认
知极限、太空船上的机器人……
是了,太空船上的机器人。连造型都致敬那无言的黑色方碑。诺兰承认,要
拍一部太空片,不可能不把《2001:太空漫游》放在心里。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人与科技的相处,心与失心,存在和永生……一个作者型的导演,碰触这些,注
定要被和《2001》相提并论。结果呢?诺兰根本办不到那种疏离。他在乎他的配
角,不只无法冷酷地对待他们,还关心他们,在意他们的在意,怕他们困惑。前
述的机器人,即使外型冷酷,但它早就摆脱 HAL9000 的阴影,反倒承接了《MOON》
对人工智能的乐观。当机器拥有自我,拥有了心,会先学会心机和自私,或人性
的温暖?这也许关乎不同科幻观对“心”的定义,但也肯定暗示著说书人的偏好。
而诺兰偏好乐观。他甚至是浪漫的。这让《星际效应》的理性掩盖不了感性,
也无法像《2001》那样留下模糊的(ambiguous)、 未说的哲学空间。但这不代
表它没有提出大哉问。藉著写实(所以沈重得吓人)的末日情境,这故事问了:
个体的延续和物种未来,剧中的A计画与B计画,孰轻孰重?孰来抉择?片里的角
色有的坚持希望,有的抽离了人性选择理性,但无一不挣扎。而诺兰在此的态度,
和宫崎骏的《风之谷》如出一辙:当人类面临末日,科学家冷冻胚胎,准备在新
世界延续香火,至于现存的没有希望的末裔,只能认命。但两位主角都说:我不
接受!不要温驯地步入那黑夜,暮年应当燃烧自己,向着日尽之时咆哮。即使机
会再小,都要赌那意外,赌那可能性……
《星际效应》的高潮,始于某个惊喜角色被喷走后,那段星空芭蕾,每分钟六
十七转的狂追,追上命运的管风琴,追回一整个世代的生机。“现在没时间小心
了!”连机器人都这么说。接下来的戏法,直接导向另一个动人的关键字——也
是诺兰一直以来的信仰——“放手(Let go)”。正如李奥纳多要放下妻子,布
鲁斯要放下英雄重担,《星际效应》以此回扣它的万有引力主题:麦康纳的任务
是拯救世界,还要回到家人身边。但直到他放弃后半,才愿意真正赌一把。那是
他的“survival instinct(求生本能)”,是为了孩子而心脏最后抽动的一搏。
那之后呢?之后,在黑洞核心里,视界范围外,就是科幻了。是诺兰的浪漫
和乐观。在那五次元世界的、四次元方阵里,麦康纳在三次元的房间中,把二次
元的资讯透过一次元的语言,传给女儿。在【时代杂志】的专访里,安海瑟葳引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缺乏信仰支撑的科学是跛足,没有科学为证的信仰是盲目(
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这故事花费过半的篇幅表彰后半,现在,终于回到前半句了。
是什么信仰?是对墨菲的信任,和对定律的信任。在《星际效应》的核心,
是爱的穿透力拯救世界,当麦康纳明白,他们选择的是她不是他,那一切命定的
和意外的、错失的与不放弃的,都自成意义。当机器人问他,哪来的把握女儿会
发现线索?他明明就该回答:“因为 whatever can happen, will happen(凡事
可能发生的,就会发生)”。
于是《星际效应》的最后一个关键字,回到了“亲情”。那惊喜角色曾说,
演化的终极屏障,在于我们能为自己的后代、或关心的人牺牲奉献,但这关心很
少能跨越视线所及。即使自抑了“人性”的老教授,也是先确定能把女儿送往新
世界。麦康纳说:“ We're just here to be memories for our kids(我们是
为了成为孩子的回忆而存在的)”,他哀求“Don't make me leave like this,
Murph!(别让我这样离开啊墨菲!)”他哭喊著“Tell him to stay! STAY!!(
叫他留下来!留.下.来!!)”
直到他再次醒来,在那挣脱了重力的天空之城,他终于真正成为女儿的鬼魂
了。因为鬼是不会老的,永远定格在离开那一刻。他开走飞机,带上他的小跟班
机器人,那画面根本是《星际大战》。但在此。诺兰放在心上的句子,是人类应
当是冒险者、开拓者,而非守成人。为此,他拍出野心最大的作品,探索太空,
把前人没拍对的一次拍足;深触心灵,定义爱成更高阶的感受。然后我想起了,
片中有一只随身听,反复播放雨林的声音,那些气流,潮水,生命之奏,提醒我
们活着,提醒我们活下去。
所以愤怒吧,愤怒地迎向光的殒灭。因为一切未知的、难以参透的、不可阻
挡的,皆有其意义。奋力地迎上,迎上的奋力,就是意义。
======================================================================
延伸阅读:
诺兰导演系列:《全面启动》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9685221
《黑暗骑士》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390267
《黎明升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2175387
其他科幻推荐:《风之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2857360
《MOON》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32908883
作者: NakedSnake   2014-11-19 15:29:00
推 点出了很多我没注意到的地方~~
作者: SKnight (全ては时の中に…)   2014-11-19 23:50:00
大推!期待已久的影评文 终于出炉了~~
作者: mashmabo (马修范恩SUCK)   2014-11-20 09:47:00
剩楼上板主还没发影评文了
作者: Goldpaper (金纸)   2014-11-20 13:32:00
哈哈
作者: rabbit2004x (Bruce)   2014-11-20 18:03:00
砚大每次都能写出这种优质好文
作者: KevinR (Kevin)   2014-11-22 12:13:00
作者: iwenko (阿文)   2014-11-23 11:20:00
认同~我也爱那段空中芭蕾~~看到那一幕马上决定二刷惊喜角色外型走针太严重,一时间没认出来
作者: imruyi (金有意)   2014-11-24 01:08:00
我也是立刻挺直身子往前睁大眼确认该惊喜哈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