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浅谈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

楼主: prc (小波的大玩偶-:D)   2012-08-05 20:14:09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46330296
(由于有剪分镜说明,故建议直接阅读blog图文版)
这个暑假影坛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绝对是诺兰(Nolan)为他的蝙蝠
侠三部曲画下完结篇。在前两部的杰作声势之下,《蝙蝠侠:黎明升
起》(之后简称TDKR=The Dark Knight Rises)自然会被投以许多期
望,且诺兰既然曾经说过自己就像自己的前辈希区考克(Hitchcock)
那样不只是一个导演而已,此话一出就要有在画面上被用最严格标准
检视的准备。简而言之,这三部曲的第一部的剪接是最好的,第二部
则是剧情和角色取胜,很遗憾地第三部相较于前两部并没有什么特别
杰出的地方,而且甚至还暴露了他的风格可能有的问题;以下则是以
概念分类将问题做更进一步的澄清。
又,笔者因为第一次看IMAX时坐太近看得有点吃力,原本打算再
看一次确认画面后才po文,但因为一些个人因素之后应该是看不到IMAX
了,所以文章讨论画面的部分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还请包涵指正。除
此之外因为这是笔者第一次讨论第三部的文章,因此在讨论剧情的篇
幅上其他两部会少些,意者请自行参考笔者以往撰写的“发福侠论蝙
蝠侠”系列文(http://tinyurl.com/d7jncgn;唯文章有点杂乱且年
久失修而连结失效请多包涵)。
1. 在画面上的处理
针对自称和希区考克一样不只是一个导演的导演,当然首先就是
直接探讨他在画面上的处理,因为这正是Hitch一直强调他不只是拍摄
“有人在讲话的影片”的最重要差别。
(1) 杰出的剪接和服装
最最令笔者感到惊艳的莫过于在第一部《蝙蝠侠:开战时刻》
(之后简称BB=Batman Begins)的剪接。诺兰让蝙蝠侠穿戴配备以及
出场猎捕坏人的画面有迅雷不及掩耳的冲击感,而此一冲击感的营造
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很简单的剪接技巧上:不让每个分镜的动作做完就
直接进入到下一个分镜,使得上一个分镜会有被下一个分镜挤压的感
觉。这种剪接方式其实很常用在拍摄狼吞虎咽或是想要暗示食物很美
味的画面,但天才总是能把最简单的技巧用在以前从来没有人想过的
地方!不得不说看到第一部以后,笔者从此认定诺兰是天才,而且反
覆观看了这些段落好几遍。
且诺兰对于画面的讲究甚至延伸到对服装的要求上。该系列的蝙
蝠侠装他也参与了设计,而新版的装扮相较于旧版的紧身卫生衣装,
视觉效果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旧版的拍摄期间就曾经发生过休息时
演员坐在夜晚的伦敦街头,彼此互看着对方身上的服装然后问“我们
到底在干嘛...”这种令人发噱的疑问并非毫无道理,因为旧版的装扮
在视觉上的效果和蝙蝠侠的出没时间搭配起来,实在太容易让人想到
变态了XD 而诺兰对新版服装的改造可以说是彻彻底底克服了这个问题

而除了这些令人惊艳的剪接外,在第一部中让人惊喜的一个地方
在于诺兰安排了很多树立蝙蝠侠形象的空镜头,像是矗立在高塔上或
是攀爬在墙壁上等等;一般剧情片对于空镜的安排目的之一在于做转
场的功能,但诺兰除了转场以外同时也藉这个机会建立蝙蝠侠孤高的
视觉意象,只能说这些画面真的是把美漫改编电影带到一个更高的境
界!
除此之外诺兰对于追逐战场景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水准。看过《神
鬼玩家》(The Aviator)的影迷应该都对里面的一个段落有印象:主
角出资拍摄的空战场景没有速度感,因为天空没有云!细究其原因是
因为:被拍摄的对象因为不能出画面,但如此一来会有拍摄对象仿佛
没在移动的感觉,所以只能靠画面中其他物体移动所产生的落差来产
生速度感。而诺兰非常喜欢安排追逐战发生在隧道的场景,如此一来
画面一定不会是空旷的,且他也尽量陈设其他物体借此制造速度感。
如果场景不是发生在隧道,也一定是在画面上有许多物件可以营造相
对速度之处。
(2) 未能突破之处
如上所述,蝙蝠侠三集追逐战都有发生在隧道的场景。但其实笔
者在第二部蝙蝠侠开车进隧道时第一个反应是“怎么又是跟上一集类
似的场景?”而在车子开出隧道前整理出以上的想法。因此当确认会
有三部曲时,笔者最期望看到诺兰有所突破之处之一是追逐战场景的
改变;但单就陆地的追逐战而言,不是场景仍然不出隧道(这可能是
为了后制上的方便),出了隧道的视觉效果又不如在隧道时的视觉效
果,其实笔者非常希望只是因为个人看整个IMAX画面看得很吃力的关
系...
而蝙蝠机车这次大量采用了车轮翻滚的画面,这样的画面是有其
视觉效果,但笔者个人在观看时常常会有“真的机车真的会这样子翻
滚车轮吗...?”的念头浮现在脑海中。毫无疑问地这样的画面处理效
果当然是好的,但可能要再想想如何跟现实取得平衡;但其实说真的
,其实就算不合理也没关系,只要观众看不出来就好,重点永远都是
一个东西在画面中呈现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3) 美中不足之处
笔者的立场是:剧中的武戏由于采取真实世界中既有的武打,因
此由于扎实却中用不中看,使得在画面上的效果无法和其他迅雷不及
掩耳的画面搭配起来。但笔者在上一点才以写实为标准,在此有必要
更进一步说明为何这时又放弃这个标准了:其实就如上一点最后所说
的,重点永远都在画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但是机车的设计对不懂
机车的人而言第一眼会有不合理的感觉,一般讲究速度感的武打外行
人却看不出来只是花拳绣腿。也就是说,在武戏上势必要在做给内行
人还是外行人看中做出一个选择,而笔者的立场是:选择视觉效果好
的。
2. 对于角色上的处理
由于一般观众看电影时最在意的环节就是演员和剧情,而《黑暗
骑士》(之后简称TDK=The Dark Knight)由于在这两个环节是三部曲
中最好的,因而能够获得热烈的支持。简而言之,在第二部中反派的
行为模式相较于其他动作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应该说我们是从
角色的行为模式来定义谁是反派才是XD),但诺兰直接将这样的行为
模式就地合法(我小丑就是喜欢看到蝙蝠侠被我搞到人仰马翻),再
加上诺兰一贯的剧情处理模式成功使得观众大获好评。
当然除此之外希斯莱杰(Heath Ledger)的演技也是成功的最重
要关键之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在扮演小丑时会刻意改变原本习
惯的发音方式,以及一些成功的角色建立(例如舔舌头),甚至他还
建立了非常丰富了角色自传,上面记载着小丑在其他的日子里到哪里
杀人放火了......这些心血以至于间接赔上一个好演员的生命,都是
让这个角色成为影史上最成功的反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相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班恩(Bane)这个角色的天生缺陷:脸部
因为口罩使得无法透过表情建立角色。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出在蝙蝠侠
身上(且笔者还曾经因此误判过主角的演技),但相较之下蝙蝠侠有
面罩拿下来的时刻,这两者会形成对比,因而使得蝙蝠侠戴上面罩时
会有一种孤高的形象;而班恩就因为从头到尾都戴着面罩,使得有时
候会有面无表情但因为声音扭曲而有不搭调的感觉产生。
3. 剧情上的风格以及问题
同样的情况甚至于更甚,第二部可谓诺兰处理剧情的典型风格中
最好的作品之一,而这和小丑这个角色相辅相成,使得这部作品和小
丑这个角色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经典。而诺兰习惯处理剧情的方式是:
把一个设定层层叠叠不断出现在剧情中,借此增加剧情的深度。这样
的处理手法其实是最合理的处理手法之一,他的《记忆拼图》(Memento)
以及《全面启动》(Inception)也是同样的手法,而在第二部则是让
小丑不断逼人做出选择,以及看似不按牌理出牌但实则就是以剧中其
他角色的自我感到动摇为乐。但是这次似乎就不是采用这样的剧情处
理方式了,如果是的话似乎也不是那么成功。为什么?
根据官方的说法,当初诺兰并没有打算创造一个三部曲为目标;
其实好莱坞早期除了早已经计画好要拍摄三部曲的电影外,原本并没
有拍摄续集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可能是起因于剧本荒,且成功的
第一集自然能为续集吸引到一定的票房,而看了前两集的人又有不少
人总是会觉得:既然前两集都看了,那就连结局一起也看一看吧......
但不可讳言的是:未经事前缜密规划的剧本,续集往往灾难居多。
平心而论第三部在剧情上水准就只是一般好莱坞等级的作品而已
。而笔者目前想到的解释如下:
(1) 最好的设定已经在第二部出现过了
一般动作片由于需要交代剧情,但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相较之下
很容易牺牲对剧情的刻画;晚近的动作片由于想要克服这个缺点,作
法就是让片长加长增加篇幅。如前所述,以往的动作片之所以会让人
觉得深度相较之下较为不足,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反派角色设定不
够深刻;而小丑这种“我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角色设定,最高招之
处在于如前所述地把该角色的行为就地合法,再加上诺兰叙事的方式
,让这个角色反复透过同类型的不同具体行为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但是这个设定在第三集已经不能再用一次。因此这次的剧情架构
主要路线之一,似乎是在于蝙蝠侠和猫女以及班恩和米兰达(Miranda)
两组人物的对照上:猫女的内心其实渴望重新来过,而他这个只有蝙
蝠侠才知道的秘密正如班恩柔软的一面只有米兰达才知道。但这个设
定在第三部中执行起来会有困难:诺兰将米兰达设定为乍看之下是蝙
蝠侠的盟友但最后其实是反间计(或者应该说是仙人跳XD),为了要
达成此一设定所以诺兰兄弟在编剧时的处理方式让观众先把焦点放在
班恩身上。但如此一来一旦谜底揭晓时,尽管观众可以理解米兰达的
行为动机,但由于在剧中实在缺乏铺陈因而显得说服力不足(唯一的
铺陈只有爬上去的小孩原来是米兰达以及背上的疤,但都只能说是不
算铺陈的铺陈,因为最后小孩的段落最后的效果是谜底揭晓恍然大悟)
,而且铺陈只有在谜底揭晓之前才有效,因为这样才能加强揭晓时的
效果。更进一步地,这个两组殊途同归的对照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共同
的概念?笔者从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东西中目前想不到答案,也觉得似
乎有点显得意义不明。
(2) 蝙蝠侠设定前后不一致
笔者在此决定将第三部用三部曲前后融贯的脉络去检查,原因是
第三部有放入回溯之前两部的画面。然而以此标准为前提,蝙蝠侠在
第三部一开始的设定则显得和第二集结局不融贯。在第三部一开始的
蝙蝠侠显得意志消沉,但是有注意到第二部最后一个分镜打光处理的
观众,似乎很难接受这样的设定。因为第二部最后一个分镜的打光和
第一部的诸多电影海报打光方式是一样的,就是蝙蝠侠站在光源前,
会让人有一种解读是:虽然蝙蝠侠只在黑夜出现,但他仍然是正义的
化身。当然他也有可能因为一些事因而变得消沉,因此可以兼顾的作
法就是交代一下到底是什么事让蝙蝠侠变成这样;只是故事篇幅实在
是太长了......
(3) 叙事密度过高且叙事线纷杂
笔者的立场认为虽然电影自从出现了DVD以后,由于可以很方便地
反复观看因而产生一些新剧种,往往要透过反复观看才能注意到一些
关键的细节,但这种手法在叙事也就是故事铺陈上不适用。诺兰在他
的《记忆拼图》中已经过用过一次这样的手法,但这样的手法其合理
性是建立在该剧的核心是建立在一个问题上,因此这样的手法虽然同
样也适用于《全面启动》,但却不适用于TDKR,因为忍者大师的孩子
是谁并不是这部戏一开始的谜题,而不破题就没有办法在接下来的篇
幅做铺陈。
再者,从《全面启动》开始,诺兰兄弟的作品便有剧情密度过高
又需安排武戏,导致整个剧的节奏往往是武戏和长篇大论交错,对于
发现此一节奏的观众会觉得剧情由于过度紧凑却反而因而显得单调,
因为叙事的节奏其实是没有变化的,且也由于过度紧凑容易在观影过
程中有对剧情消化不良的反应。笔者甚至会在长篇大论完武戏又出现
时,在脑海中出现“唉唷我没时间跟你说了,我要去打架了”这样的
台词......
这样的风格其实诺兰在第二部时有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实验(笔者
认为其实在《记忆拼图》或者更早就已经开始这样的手法尝试):他
曾经提到《全面启动》的尝试其实之前已经有试过了,只是《全面启
动》是四层交错,而TDK是两条叙事线交错(最后的邮轮和小丑所处的
大厦,当然还有其他,例如人质二选一)。其实在《全面启动》时第
一层梦到最后就似乎就只具有分场的功能,因为到后来几乎都只是巴
士慢动作腾空坠落的画面而已而没有其他更多的剧情,但整体而言依
然瑕不掩瑜,因为整个剧情主轴虽然是在于闯入他人的潜意识所辟的
战场,但问题的核心其实一直都是主角是否能化解他对太太的纠结,
并且进而解决由此衍生的种种事件。
反观(?)TDKR,由于篇幅太过于庞杂,一方面会有上述班恩的
叙事线没有处理完整的问题,且主角在再生池的段落中最后成功的瞬
间,无论是配乐上的处理以至于角色情绪上的转折都太突兀了,对笔
者而言会有“那么主角是如何用精神克服肉体的极限”的问题,而这
却是在之前没有铺陈的,但由于篇幅的问题也没时间交代了。也许会
有观众反驳说这并不是完整版有被片商剪过,但一来无论剪不剪笔者
所指出的问题都是存在的,甚至不剪虽然会让叙事更完整,但是节奏
的问题可能会因而更严重;再者前面提到关于主角的设定以及反派的
剧情设定这两者,和片商是否剪接并无直接关系。而笔者也不赞成第
三部应该透过重复观看才能真正理解的论点,因为这样的论点其实忽
略了剧情节奏要如何安排的要素。
然后笔者最后要提的是:笔者非常喜欢对于罗宾(Robin)的设定
,因为罗宾使得这出戏意涵更为深刻:蝙蝠侠可以放下对高谭市的挂
念了,因为下一代自己会更加茁壮,而罗宾也就是那个和他拥有相似
的过去,因而继承他一切的接班人。
而尽管对笔者而言,诺兰这次似乎有点失守了,但好的导演总是
能意识到自己作品的问题,并且在下次创作时卷土重来;因此笔者依
旧期待在两年后能够看到这位把自己跟Hitch相提并论的导演,能够再
次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作者: n911303 (I`m Eva)   2012-08-05 21:30:00
很棒!
作者: Cowton (zzz)   2012-08-06 00:31:00
作者: opsddb (opsddb)   2012-08-06 01:38:00
话说诺兰把自己和希区考克相提并论,是说不只是一位导演,更是富有fantasy的人。原PO这样高标准检视他好像偏离诺兰那句的本意了XD
作者: qn123456 (Q.N.)   2012-08-06 02:07:00
我不太懂“蝙蝠侠前后设定不一致”那段的意思耶,是指布鲁斯在这八年应该继续行侠仗义,当个暗地里守护高谭的黑暗骑士而不该自我放逐吗?
楼主: prc (小波的大玩偶-:D)   2012-08-06 04:50:00
没记错他在TDK最后说了I can take it才奔向光明处作为结局结果TDKR一开始他拿着拐杖我真的有点反应不过来...那句话我已经有点忘记是在哪看到的了 希望不要差太多Orz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些他和Hitch有趣的关联 像是Prestige和Vertigo的核心设定 还有Nolan一些剧照 真的会让我想到Hitch一些以前的剧照 TDK的剧照有一张最夸张的是Nolan有两个影子我文章一开始放的他的那张照片也是 那个景深意思很简单明确
作者: qn123456 (Q.N.)   2012-08-06 17:05:00
那句“because he can take it.”应该是高登说的才对但事实是,或许蝙蝠侠承受得了,但布鲁斯无法承受
作者: opsddb (opsddb)   2012-08-07 12:51:00
"I am Christopher Nolan, a typical Englishman, AlfredHitchcock, as my predecessors did, is not only adirector, is also a capable person with fantasy."
楼主: prc (小波的大玩偶-:D)   2012-08-09 00:57:00
我还是觉得这句话多少有弦外之音 会把自己跟Hitch相提并论其实是满大胆的一点宣称另外关于第三部男主角出场的设定 或许导演没想那么多但既然他已经回溯前几集的画面 那么就要有被三部前后解释的心理准备 而且我的解释对他来讲是合理的 除非他是一个不会处理画面的导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