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你所不知道的台湾月老信仰

楼主: jchin (Jacque)   2023-09-03 14:45:55
原来第一座主祀月老的庙是光华岛(拉鲁岛)月老祠, 而且是模仿自浙江西湖. 迟至
1980年才有, 建不到20年, 1999年921大地震就毁了. 有人记得在月老祠之前, 拉鲁
岛上的建筑物是什么吗? 还有更早之前, 有听过老一辈的去拜过月老的吗?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3710W0151
幽冥之人定婚配?你所不知道的台湾月老信仰
温宗翰 ( 民俗乱弹执行编辑、静宜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长)
月老是台湾古早时代就有的信仰吗?
“月老”最早出现于中国唐代李复言所写的《续幽怪录》,是小说“幽冥之人”的一个角
色,后来深入民间思维,成为民间信仰祀神。综观台湾民间信仰,月下老人与中国众多原
乡信仰神明被记述的情形有极大差别,台湾史籍对月下老人的记录,甚少有提到信仰祭祀
的行为,大抵都是将“月下老人”或“月老”一词,用来指称婚姻介绍之媒人。
除了2002年由古亭书屋重新整编再版的《台南州祠庙名鉴》,宣称是1933年相良吉哉汇整
的寺庙台帐资料,书载台南极少数庙宇有“月老公”祭祀以外,其余清治时期地方志书,
或日本时代报导资料,再至战后初期的文献,也都未见具体描绘民间对月老的祭祀行为。
可以这么说,月下老人信仰若确如《台南州祠庙名鉴》所载,是于日本时代以前即设有月
老祭祀的话,那么相较于晚近十几年来,民间信仰对月老祭祀的盛情、每年大量媒体报导
,祭祀月老之庙宇,在中秋节或月老诞辰前后,经常借月老名义办理的百人联谊、集体结
婚活动,以及民间对求取月老红线蓬勃发展情况,清、日两时期,乃至于战后初期的月老
信仰,都显得相当沉寂寥落,故借此或可推估,月老恐非早期汉人移民入台时,便被积极
祭祀的信仰神灵,而是在某社会发展时期创生的祀神。
值得注意是,由高贤治主编出版之《台南州祠庙名鉴》是否如实登载1933年相良吉哉所汇
整之资料,尚值得史学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比对。比如,该书记录天公坛沿革时,采中日两
种文体对照,日语所写沿革从未提及月老信仰,但中文翻译却加进月老之陈述,也就是说
,该书虽记录不少台南庙宇都有月老公信仰,但究竟是1930年代的相良吉哉所录,或2002
年出版时所加,都还有进一步讨论空间。
台湾第一座主祀月老的庙宇:拉鲁岛月下老人祠
若就已知月老信仰研究成果而言,最早出现“主祀”月老之祠庙,是南投县日月潭拉鲁岛
,该地原为邵族重要祖灵地,战后被改冠光华岛之名。1978年,南投县政顾问黄大受教授
进行演讲,对当时南投县政府提出建议,模仿“西湖”建立月下老人祠,以发展日月潭观
光。
据黄大受教授说:浙江杭州西湖南山的白云庵,旁有月下老人祠,是游人必经之所。祠中
备有许多来字典雅的签词,游湖仕女,不论已婚未婚,都喜前往瞻礼求签,以为感情婚姻
抉择之助。兴建光华岛的月下老人亭,灵感大概就是得自西湖月下老人祠吧!
不久后,南投县政府正式于1980年,适逢南投县建县30周年纪念,于拉鲁岛上设立月下老
人像,并于10月21日揭幕时,举行盛大水上集团婚礼活动,由30对佳偶共乘“喜船”登上
拉鲁岛,并在月下老人亭集体结婚。此后,日月潭月下老人不仅是游客乘船游湖必往之地
,也是电视节目取景之处,且南投县政府几乎每年办理水上集团结婚活动,吸引众多情侣
来此进行结婚典礼,颇负盛名。
1980年中台湾首次出现月下老人祠以后,全台湾月老信仰并非因此蓬勃发展,拉鲁岛上的
月下老人,仍是被视为“观光”性质居多,不见得是有强烈的信仰心理。即连宣称有古老
月老传统的台南,也都迟至于1990年代才出现月老的蓬勃祭祀情况,民间对日月潭月老信
仰仍然抱持着疏远态度。
拉鲁岛上的月下老人,一直到1999年,因受921地震影响,月下老人亭坍毁,在重建工作
时,日月潭邵族族人争取恢复祖灵地,这才于2000年底,由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将神
像迁往日月潭北岸的龙凤宫祭祀。1990年代可以说是台湾月老正式开展的关键时期,进入
2000年以后,全台月老更加蓬勃发展。因位处知名观光胜地,原本设于拉鲁岛上之月下老
人亭即已有相当大量信徒登岛旅游、祭祀月老,移至龙凤宫以后更为知名,享有庞大香火
,成为中台湾月下老人信仰重地。
今日,龙凤宫为解决信徒求签之需求相当兴盛,甚至于2012年开始,除原有庙务管理人员
以外,还需另聘请专职解签员,于庙内驻点,指导来访信徒如何祭拜,并为信徒解月老签
释疑,并因来访者众,人手严重不足,预定再聘第二位专职解签员,足见其发展态势。
台湾庙世界/幽冥之人定婚配?你所不知道的台湾月老信仰
昔日为拉鲁岛月下老人,今日为龙凤宫月下老人 ,参拜者盛。
台湾社会为何需要月老信仰?
月老信仰是因应人们对婚姻的需求而生,1980年由南投县政府以观光需求创设日月潭月下
老人祠后,1990年全台各地渐渐出现“同祀”月老的情况,由较知名的庙宇开始设立月老
祭祀,并迟至2000年以后,台湾正式开始掀起一波月老信仰风潮,甚至出现许多以月老祭
祀闻名的特殊宫庙,信仰网络更显复杂多样,并有相当强烈的“文化属性”,模拟早期联
谊、婚配的发展情形。
比如1983年创设于台中的慈德慈惠堂,原先是以济公活佛为主祀神,常态性办理济世服务
,透过灵乩提供社会大众问事;2005年增设姻缘堂,除主祀月老以外,并同祀有张仙大帝
、注生娘娘、送子观音、卫房圣母等,并鼓励信徒,在祭祀月老求得姻缘、结成连理后,
返回姻缘堂还愿,并同时祈求注生娘娘、送子观音庇荫怀孕生子,若得子嗣,再返姻缘堂
还愿,向张仙大帝、卫房圣母祈求庇荫怀胎、生产顺利,形成特殊信仰现象。2011年10月
1日,慈德慈惠堂工作人员于开庙门时,发现有信徒雕赠一尊氤氲使者,据传是信徒向月
老祈求防止丈夫偷情,后因丈夫梦见氤氲使者施以惩戒,遂改过自新,妻子便雕神像寄托
慈德慈惠堂开光祭祀,短短十年的经营,慈德慈惠堂月老信仰发展相当蓬勃,并于2013年
、2015年都获邀参与台中市中区区公所办理的“一区一特色计画”,以古礼迎亲、踩街祈
福的文化活动,赢得众人注目,并持续于2015年接续办理。
台湾社会究竟为何出现这么样一波月老信仰呢?若比对台湾婚姻人口比率,其实可以立即
看出这段时间台湾社会对婚姻的渴求状态,李美玲〈二十世纪以来台湾人口婚姻状况的变
迁〉一文,蒐集日本时代1905年、1915年、1920年、1925年、1935年的人口数据,并比对
战后1956年、1966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90年的数据资料,对20世纪台湾婚姻
状况的变迁有诸多具体分析,其中,战前台湾社会的男女性别已婚比率,可以看出很少有
人拖过25岁未婚,战后大抵上都还具备一定程度的维持状态,只是到了1980年代,婚姻延
缓的情形,从三十岁以下男性及女性已婚比率的减低看得相当明显,整个期间,先是二十
岁以下者已婚比率降低,再是20-24岁群,然后推及25-29岁群,一浪一渡逐后移动。因此
,我们可以就此知道,1980年开始,台湾的婚姻型态变迁,开始出现“结婚时机的延后”
问题。
晚婚是1980年代台湾社会婚姻型态变迁的重要现象,李美玲所统计之人口数据,1980年女
性介于20-24岁的已婚率尚有41.5%,至1990年则明显锐减为24.6%;至于25-29岁间的已婚
率,1980年为82.7%,至1990年则明显锐减为68.7%;再看30-34岁,1980年为94.3%,1990
年则减为88.9%,数据减少的幅度都远较过去更为剧烈,如对比1975年而言,20-24岁已婚
率为43.3%,25-29岁为85.9%,30-34岁为97.4%之数据,各年龄层相较于1980年都减少不
到2%之程度,但1990年的剧烈锐减显然已经成了具体而明显的社会现象。
这也无怪乎台湾社会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陆续出现如我爱红娘(1982-1993)、来
电五十(1989-1996)、非常男女(1996-2003)等交友联谊节目并有延续至今的情形,乃
至于各社团、公司婚姻交友活动频繁,或如1999年也出现以月下老人为故事主轴的电视节
目《月老笑姻缘》等等。晚婚现象所带来的复杂社会文化现象,自然不下言尔,反映在民
间信仰表现上,恐怕即是对姻缘、婚姻的信仰需求,或也是为何台湾民间信仰于1980年出
现月下老人祠,并每年办理集团婚礼,延续至2000年以后,整个月老信仰迈入高峰发展期
的社会背景因素。
台湾月老信仰的特征
1、月老信仰始终以属神型态出现
一如前述,原有日月潭月下老人祠主祀之月下老人,是最早以月下老人为主神之祠庙,但
时日变迁已废庙另祀,成为龙凤宫之同祀神灵之一,更何况设立之处原是有观光目的,信
仰为辅。龙凤宫接纳月下老人信仰后,虽然特别尊崇另立祠庙,却依然未使其与主神关系
脱节,甚至反向要求信奉者必须先祭祀龙凤宫主神,即使信徒来访目的不在祭祀惭愧祖师
或玄天上帝、妈祖等原有主神,但进入龙凤宫祈求月老庇荫前,依然得跟主祀神有所接触
。独立设殿又必须祭祀主神的信仰方式,使龙凤宫月下老人祠既独立又与“主庙”有所系
连,成为较受尊崇的属神同祀现象。显然,在寺庙祭神地位之中,普遍民间信仰依然将月
老视为一种“属神”型态。
2、月老灵力展现仅于单一仪式功能
月老信仰与一般神灵信仰迥然不同,月老灵力来源主要彰显于与信徒的仪式互动过程,亦
即祭祀月老必须取得红线或是获得特殊加持品,如取用植物:红花、白花、桃枝等,或是
透过个人元辰的对应,来取得或改变现有姻缘不足的现象。在这些求取仪式以外,几乎很
少见得月老对其他事务的直接帮助,即便如有信徒希望月老协助斩除另一半的外遇情况,
月老也并非透过个人灵力互动来满足信徒信仰需求,而是借助其个人之从祀神,如:月老
婆婆、氤氲使者等等。这显示月老在民间信仰思维里面具有单一性功能特征,他必须透过
更多人、更多神灵的相互扶持,才能使灵力有所展现,成就神明的灵验性。
3、临时信徒多于长久信徒
月老信徒大多是临时性组成,有些信徒是透过观光体验来接触月老信仰,这以日月潭龙凤
宫最为明显,有些信徒则是在寻访需求的过程当中,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与认识。也就是说
,月老信仰较难出现常态性、长期性信仰群体。但如前引慈德慈惠堂,则也有特殊例外的
表现,其每年固定征集月老契子女会,进行联谊活动,产生另外一种社会互动的效果,只
是契子女对月老的信仰需求,除了感情、姻缘、婚姻的守护以外,几乎无法跳跃至日常生
活其它琐事,最后依然得靠慈德慈惠堂中其他同祀神灵来满足。因此强调功能性的月老信
仰较难累积长久性信徒,大多是临时性,为求一时姻缘、婚姻而来。
4、社会仪式与文化活动建构月老信仰
月老信仰是因应时代而生,如前引文,1975年至1980年,是台湾第一波开始延迟结婚年纪
的时间,越往后发展情况越显严重,因此促成社会价值观互动上的剧烈对话,晚婚趋势对
月老信仰形成与扩张有相当大的推波助澜效果,这也造就月老信仰扩张时,就带有强烈的
社会互动仪式,尤其是集团结婚、联谊活动,目的用以增加人际关系,缔造婚姻的可能性
,虽谈不上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但几乎积极经营月老信仰的民间信仰庙宇,都有办理这类
文化活动的情况。由日月潭集体结婚到今日许多庙宇都办数百人联谊活动,这些社会性仪
式都是月老信仰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月老信仰“灵力”的展现,属于社会力影响
民间信仰灵力生产的一环。
作者: cloudeda (面包)   2023-09-03 22:44:00
推温宗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