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纲] 从台湾小说走过二二八 08.10.17

楼主: fuzzybear ( )   2008-10-18 00:40:12
浊水溪社读书会讲纲                          雪雪
从台湾小说走过二二八
文本:吕赫若《冬夜》、伯子《台湾岛上的血和恨》、宋泽莱《抗暴的打猫市》、
   叶石涛《红鞋子》、林文义《风雪的底层》
  (皆收录在林双不先生主编的《二二八台湾小说选》...但好像绝版了囧)
¥日治时期左翼作家发展轨迹(赖和~吕赫若):
˙1920左翼运动在台湾的崛起~1931东三省战争肃清左翼
˙台湾左翼文学:1.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关怀2.对阶级的批判3.对国际殖民和
资本主义的反抗4.以中国(台湾)为本位的民族主义追求5.跨国际无产阶级联合阵线的号

¥吕赫若的左翼文学:
˙不是指为社会主义发声,是指绝对站在弱势者的立场(风格:冷凝纯厚)
¥二二八事件的前兆:发表于1947.2.1的《冬夜》
˙台湾:彩凤 vs 中国:郭钦明(显示中国台湾的接触经验为被迫)
˙将早期反封建、反家庭,以女性为中心的书写特色带入政治想像中
˙暗喻台湾人已经习惯荒凉的政局
“吕赫若最初自认为‘黄帝子孙’,但这种血缘关系并没有使他失去观察政局的能力。以
著民族主义假面君临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继续维持日本帝国主义式的统治时,吕赫若终于
也恢复了早期的抗议精神,极其凌厉地暴露国民党的统治本质”
                ──陈芳明《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
˙问题讨论:对于“赤色台湾”的想像。
¥二二八的纪实、争议与延展:
伯子<台湾岛上血和恨>1947.5~宋泽莱<抗暴的打猫市>1987
˙描写群众暴力的可怕和群众自治的热情与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出新政权的背信弃义
和政治暴力。为作家真实经历,第一手的资料纪实,具震憾力
˙避免落入“本土八股”的写作模式:二二八不只是族群对立那么简单,却常被政治人物
简化和渲染。
“……往往将主要笔触放在事件发生经过﹑群众和军警对抗的场面以及事件发生后对于当
事人和整个社会延绵数十年的重大影响。这样的描写显然仅及于表面现象而显得肤浅。…
…而作品中却或多或少都要提及并渲染外省人﹑本省人乃至战后从大陆回到台湾的本省人
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倾轧﹑仇杀……由此模糊了事件发生的真正主因:官僚统治阶段与广大
民众的阶级矛盾这一当时台湾﹙其实也是整个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朱双一<与本土八股的对抗与超越> 
˙台湾独立运动的起迄站(1945~1947)(1947~?)
终战后以迄国府来台的历史真空期,台湾主体对于自我如何完形的过程,即和祖国意象展
开一场想像关系(imaginary relation)的幻象追戏;经过二二八事变台湾本土认同即出
现了危机,在疏离身份里恐惧被压抑的沉默,象征秩序阶段(the symbolic order)的
主体认同
“事件中所提出的诉求,事实上都仅止于“高度自治”而已,在国家认同的层次上,基本
上仍以中国做为认同的对象。但是,在这次事件以后…”(李筱峰)
“台湾人民对于政治的畏惧,对现实的疏离,对历史的逃避,都可以在1947年的流血经验
中找到原因。同样的,台湾人民对国家的认同、主权的探索、文化的重建,也都是以二二
八事件为主要分水岭。”(陈芳明)
˙政治小说在八0年代兴起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出政治生态的转变,也在于说明当时的
社会问题。归属此特质的政治小说,虽有政治批判的意图,却无明显的攻击目标(整理者
认为有攻击目标则属于革命文学),可以说是比较趋近于社会小说
˙问题讨论:Anderson强调国家叙述的完成式,总是在新/旧时间的展现上,传达一种
深刻的断裂,而作为写作民族传记的行为,便必得赋予“死亡”一种别类的目的。这样的
国家叙述,在历经了一连串革命符号的冲动与被语言认同的叙述之后,正是透过“国家自
传体的汲养过程,以持续累计的死亡率、具代表性的自杀、深痛的殉道者、暗杀的任务,
以及战争中的屠杀为由。但它为了拯救叙述的目的,这些暴虐之死,必定也在记忆与遗忘
之间,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份’。”
我们是如何面对228大量死亡意象所经历的叙述?这些叙述是如何面对历史的记忆/是否
有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今日是否还有面对、共生的可能?当遗忘成为大多数人面对伤
痛的手段时……
*Symbolic order(象征域):许多象征符号、能指的境域,是主体的真正欲望无法被满
足或被实现的状态。
¥五○年代政治困境,叶石涛的心境转折:
˙耽美文学(皇民化书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