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cjol 信箱]
作者: smallcan (I am tired)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新闻]台大博士连丢7履历全摃 还有人流浪15年
时间: Mon Jun 1 18:22:11 2020
1.媒体来源:
联合报
2.记者署名:
冯靖惠
3.完整新闻标题:
【土博士悲歌1】台大博士连丢7履历全摃 还有人流浪15年
4.完整新闻内文:
本土博士注定要流浪?中央研究院蔡姓博士后研究员曾拒绝大陆大学的工作机会,想留
在台湾,但投了七间大学的助理教授职缺都石沈大海,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近日也
传出有国立大学校级主管拿“博士不是国外毕业”否决系所聘人的提案,或是备审资料一
收到,助教就先把土博士抽件的潜规则。甚至有人当了15年流浪博士。
文科土博士 平均花4年才找到正职
台大历史系、历史所、国发所博士毕业的蔡姓博士后研究员正在求职中。他说,相对于洋
博士,土博士的求职和就学过程都比较不利,从就学来讲,不管是自己读得久,或者学校
没有帮忙让博士快点毕业,就“输在起跑点”。此外,大学就业市场又因为少子化、老教
授不退休等原因,以及对土博的轻视,文科博士平均至少都要花四年以上才有可能找到正
式职缺。
他去年9月有被大陆的大学邀请去面试教职,聘期五年,年薪人民币20万元,但他拒绝了
,还是选择当中研院的博士后,“因为我比较爱台湾。”他也觉得自己运气好,加上学术
表现不错,“不然很多人连博后至少得等半年以上都不一定找得到。”
找大学教职 投7校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蔡姓博士后研究员在中研院时间,也一边寻找大学正式教职,但至少投过七所大学,国立
私立都有,却连一次面试机会都没有。蔡姓博士后研究员的学术出版算强,已经发表五篇
人文学核心期刊(thci),但因为现在竞争实在太激烈。
后悔在台念博班吗?他说不会后悔,但不敢随便推荐别人念土博,因为现在确实比较难找
工作,而且台湾的博士容易读太久。
“我不会把希望放在大学,现阶段是靠创作靠接案靠演讲养活自己。”在政治大学担任兼
任助理教授的李律,15年前为了大学教职决定念政大博士班,毕业后在母校当博士后研究
员,却一直没有大学专任助理教授的头衔。他说,可能自己不优秀,也可能他没喝过洋墨
水、研究发表可能太少等原因,“我流浪博士的身分从2015年博士班毕业一直维持到现在
。”
求职传说潜规则 看到土博就抽掉
对于现在想念博士的学生,会支持他们吗?李律说,“我一定会打断他们的脚”。他说,
土博士唯一的优点就只有每年都要去个研讨会发表。基本上土博士毕业后,有的人会直接
去大陆,或是去私校当教授,但最近私校也开始供过于求。有些国立大学都是备审资料一
收到,助教就先把土博士抽件,求职的博士都知道这个潜规则。
现在在日本东京大学Kavli数物联携宇宙研究机构(IPMU)做博士后研究的赖昀枞,台大
物理所博士班毕业后,在台大同样的实验室当博后约一年,接着就远赴日本高能加速器研
究机构(KEK)博后,现在则是东京大学Kavli IPMU博后。他说,能在第一线(KEK)工作
是最好的机会,接触其他各国一样在第一线奋斗的研究人员,对实验的运作能有最直接的
贡献。
大学教职重经历 建议博士后要慎选去处
赖昀枞表示,如果在学术圈,洋博求职通常会比土博有利,这是他听过概略的经验,但是
业界的话就很难说,但毕竟他没有在业界求职的经历。他认为,大学教职需要“足够的经
历”去竞争,所以博后的经历,要尽量到能见度更好的地方会更有利,例如实验室规模大
、排名高或是经费更多等。经历博士学位和数个博后,每一段经历通常会换学校机构,接
触不同研究主题方向,让自己履历更多样化。
“这说穿了就是迷信国外回来的会比较擅长英语教学。”台北医学大学医学资讯研究所助
理教授吴育玮说,他是洋博,只是一直看不惯台湾学界对待土博的态度,“明明强到爆炸
的土博也是一大堆”,可是偏偏有着洋博比较可以顺利进行全英语教学的迷思。他认为,
英语教学好坏与土洋无关。写过论文参加过研讨会的土博英文一向也不错。教学技巧也与
英语能力无关。
时势比人强 在国外单位待过较吃香
吴育玮说,他的确会建议土博毕业后找个国外单位待一阵子,三个月都好。因为时势比人
强,有着在国外单位工作一阵子的经验,“理论上”比较不会在这个面向上被刁难,找工
作会比较顺利一些。
“最讽刺的是,大家都说要增加博士班招生,但聘人时却不用自己培养的人。”一名顶大
资深教授说,本土博士的求职问题,不外乎供给(竞争力)和需求两方面,科技与人社领
域的问题亦不同。从竞争面看,名校有外国名校迷思,如何培养国内博士具有同样的能力
水平是关键。顶尖大学的指标应该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国际竞争力,这比论文数更重要
。
台大研究生前会长,台大电信所博士新生许瑞福表示,关于本土博士的出路,从政府端到
系所端都需要重新思考检讨,也就是本国人才的定位和资源配套,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和招
揽之间的关联,不然大学端就只是昧著良心招生,“这很吊诡也很没肩膀”,他认为应该
从严筛选,但都能适才适所发挥才合理。
许瑞福说,高阶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某个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国教育及公共体制的进步程度
。他举例,剑桥大学就设立了博士后职涯中心,投入许多资源在博士的职涯衔接,认为说
要有好的品牌,也就是校友表现才能有正向循环。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605520
6.备注:
※ 一个人一天只能张贴一则新闻,被删或自删也算额度内,超贴者水桶,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