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大怎么上:谁是台大学生2.0

楼主: qweewqq (風一樣的男子)   2017-12-19 23:19:46
台大怎么上:谁是台大学生2.0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谁是台大学生2.0版以2001-2014的台大学生学籍资料,分析不同入学管道的学生组成。
2014年考试入学仅占50.3%、个人申请占40%、而繁星推荐则占9.6%。就入学管道来说确实
有变得比较多元,但实际上对学生背景的组成来说有没有影响呢?还是依然让既得利益者
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学管道而已?
文:呱牛
PTT乡民最常引用的学术论文是哪篇?毫无疑问是台大经济骆明庆老师2002年发表的〈谁
是台大学生?〉。联考时代怎么上台大?〈谁是台大学生?〉拿出数据证明,投胎投在台
北市大安区就赢在起跑点!那在废除联考后的过去十多年呢?那就要看本篇介绍的续集:
骆老师在2016年加码推出的〈谁是台大学生〉2.0版。
谁是台大学生1.0:联考没有多公平
过去14年,所有扯上教育的战文如果想引用个研究来打脸对手,起手式必然未看先猜〈谁
是台大学生?〉。然而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未看先猜,1.0版虽然传唱PTT八卦版与台大版,
大多数的人还是“未看”。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1.0版说些什么。
1.0版叫作〈谁是台大学生?──性别、省籍与城乡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探讨在台大学
生中,不同的性别、省籍和居住地区的学生上台大的机率有什么不同。1.0版出版于2002
年,使用的资料是1954-2000的台大学生学籍资料。这段期间的主要入学方法就是一试定
终生“大学联招”。对于怀念联考那个看起来好像比较公平、三级贫户可以翻身选总统的
时代的人来说,1.0版分析的期间就是他们的黄金岁月。
然而这段黄金岁月真的有比较公平吗?这就是1.0不只有经济学家在看,而是PTT乡民也会
引用的威力所在。1.0检视近50年的资料后发现,原来号称最公平的联考只是骗人的童话
故事:
男女比:1960年代末期,女性占台大学生比例就已到4到5成之间,但学院之间的分配
比例悬殊(而且看起来学院男女比和2016没差多少);
省籍:外省人上台大的机率比较大;
高中集中度:台大学生集中来自明星学校,1982-2000年间大约82%的台大学生来自考
试前20名的高中;
城乡差距:台北市的18岁人口上台大的机率比省辖县的人口高2.15%。觉得这数字很
小吗?这是省辖县上台大的机率的7.3倍!
[(0.0215+0.0034)÷0.0034=7.32]
然而天龙国这7.3倍的优势里,县市平均的父、母大学毕业比例、公务员家庭比例、
以及平均家庭所得等变量,只能解释这优势不到五分之一的成分。
台大生的家庭背景:以法学院为例
因为学籍资料不包含个别学生的家庭背景,所以只能粗略的用县市平均代替。但是1.0还
是逐一登录2000年台大法学院(当时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4系)大一到大四学生入
学时填写的基本资料,来看看考台大在家庭背景上的筛选效果。
结果42.42%的法学院学生的父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这样算多吗?1998年18-22岁的大
学生中这个比例是17.19%,如果范围扩大到该年全部的18-22岁人口,这比例只剩5.85%。
学生的母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这数字分别是26.69%、7.53%、以及2.23%。
另外有个传说是以前经济起飞的年代,公务员家庭的收入比较低。那么他们的子女上台大
法学院的机率如何呢?在2000年的台大法学院,父母之一是公教人员的比例是41.69%,对
1998年的全国大学生来说这比例是21.73%,对全国18-22岁的人口来说则是11.5%。
啊不是三级贫户都可以变总统?怎么投胎投在台北市或公务员家庭就可以赢在起跑点?这
显现如果只拿一些不世出的练武奇才当例子,其实无助于讨论联考的真实现象。1.0分析
之下的联考就像打棒球,只是其他人从本垒挥棒开始,天龙国的小朋友则是从三垒起跑。
就算有些人天生神力,脚上绑个30公斤的铅球还是可以在30个外野手的夹杀下跑回本垒,
那也不代表在他脚上挂铅球还有放30个外野手抓他是合理的规则。
其实如果认真想一下,不难理解看起来很公平的联考为什么独厚天龙人。假如有两个天资
相仿的小孩小智与小茂:小茂出身书香世家,爷爷还是地方上的学术角头;小智出身一般
家庭,偶尔还要去夜市帮忙摆摊维持家计。就算考试考的东西有唸就有分,但小智下课还
要去摆摊,小茂可以在家好好学习认真向上,考试出来小茂要是考输小智,那大概就是小
茂把多出来的时间都拿去把妹了。
以上是〈谁是台大学生?〉1.0的研究结果。1.0分析的资料最晚到2000年,而大学联招在
2002年由“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取代,传统的“一试定终身”走入历史。这个号称等于“
多钱入学”的万恶多元入学制度,表现又是如何呢?在1.0称霸八卦版论文引用次数10余
年后,这就是2.0:〈谁是台大学生?(2001-2014)──多元入学的影响〉要回答的问题
了。
过去几年的多元入学制度经历数次变革,即使是废除联考后的读者,印象中的多元入学应
该也和现状有些落差。虽然联考要到2002年才正式废除,从1994年教育部就已主导办理“
推荐甄选”,1998年也开放大学自定招生规则办理“个人申请”,因此全面性的“一试定
终生”只持续到1993年。1.0分析的台大招生年间,联考分发的入学比例都还是占了超过
90%;实际上的制度变化,要到2007年教育部以“照顾弱势、区域平衡”为目的增设“繁
星计划”招生管道,然后在2011年将“繁星计划”和“学校推荐”合并为“繁星推荐”。
而个人申请虽然比例是新增管道中最高的,但因为实际效果可能只是让本来在“考试入学
”就会上台大的学生提早放暑假,所以很难说对学生组成有什么明显的影响。2.0的分析
主轴,也就放在繁星是否真的“照顾弱势、区域平衡”,而繁星推荐可以视为规模扩大的
繁星计划,因此比较的基准就定于2011年繁星改制前后的对照。
“繁星推荐”的设计是将大学的科系分入7个学群,每间高中都可以对各大学的所有学群
各推荐2名学生,但每个学生都只能被推荐给一间大学的一个学群。以台大共3个学群为例
,就是每间高中最多可以推荐6个学生给台大。在这个方法之下,明星高中和地方高中都
只能推荐6个,相对于最会考试的建国中学一年大约3成的学生会进台大,在繁星推荐的名
额内所有高中的机会都一样,借此将机会分散到明星高中之外。
多元入学后,谁是台大生?
接续1.0的分析,2.0以2001-2014的台大学生学籍资料分析不同入学管道的学生组成。在
2000年,当时90.4%的学生透过联考入学(对比考试入学)、5.4%的学生来自推荐甄选(
之后的学校推荐)、4.2%的学生来自申请入学(之后的个人申请)。在2014年考试入学仅
占50.3%、个人申请占40%、而繁星推荐则占9.6%。
就入学管道来说确实有变得比较多元,但实际上对学生背景的组成来说有没有影响呢?还
是让既得利益者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学管道而已?一些结果如下:
性别比:个人申请的学生组成有助平衡各系性别比:男生多的系在个人申请会多招到
一些女生,女生多的系会多招到一些男生,整体而言台大学生的女性比例降低;
高中集中度:繁星推荐有效分散台大生毕业的高中:台大生毕业高中的总数从
2001-2003的183所、2007-2010的206所,增加至2011-2014的298所,在繁星推荐下成长了
44.7%;
地区分布:繁星计划和繁星推荐显著改变了台大学生的区域分布,降低台北县市和其
他都市学生成为台大生的机率,也提高其他地区的机会;
居住地区所得水准:繁星<考试入学<个人申请,这部分请见下节“多元入学有‘多
钱’吗?”
高中集中度
高中集中度的资讯显示为什么明星学校对于多元入学如此抗拒:在2001-2003年之间,前5
名高中的毕业生就占台大生的46.6%,在2011-2014则稍微缩减为39.7%。前5名明星高中占
台大快一半对于这些高中来说是种光环,对于没有这机会的学生来说就成了噩梦。
地区分布
然而就像1.0一样,不同地区的18岁人口成为台大生的差距依然是个惊人数字。为了避免
流失资讯,2.0仍然比照1.0使用五都改制前的县市化分。下表列出天龙国(台北市)、天
龙国中的天龙国(台北市大安区)、以及花莲县相对于全国,18岁人口成为台大生的机率

台北市和台大所在的台北市大安区相对于全国的机率虽然惊人,但在多元入学政策演进的
各阶段大致是逐年下降。花莲县则是持续上升。2001-2003年间,台北市18岁人口成为台
大生的机率是花莲的是13.64倍,而大安区是花莲的27.56倍。到了2011-2014年间,台北
是花莲的7.37倍,大安区则是花莲的12.83倍。虽然这只是单纯比例而非因果关系,不代
表大安区的真的有什么天地灵气适合小朋友考台大,但看来投胎选对地方还是赢在起跑点
,只是大安区距离起跑点比起以前近了一些。
居住地平均所得水准
然而在高中和地区分布都有显著改变时,地区平均所得却没有明显的变动。平均所得在前
5%的地区占台大学生比例,从2001-2003的40.79%降到2011-2014的34.77%,但后50%所占
比例只从4.62%微幅增加到5.35%。多元入学成功将学生由平均所得前5%的地区分散出去,
但仍没有成功将学生所得分布移往中位数以下的地区,而且繁星推荐的影响似乎十分微小

多元入学有“多钱”吗?
从资料上看来,个人申请的高中和地区集中度都高于考试入学,地区的所得水准也比较高
,因此就会出现媒体与舆论对于“多钱入学”的解读。然而如果考虑到制度上的设计,就
会发现这样的结论其实站不住脚。个人申请的时间早于考试入学,所以对于想考台大的学
生来说,一般都是在个人申请不如意后才会参加七月的指考。因此高中集中度上升,很有
可能只是因为那些本来考试入学就会上台大的人,在个人申请的制度之下选择提早解脱。
贸然从这样的结果中推论出“多元=多钱”其实是逻辑上的谬误。
居住地所得:按入学管道
如果实际上看一些数据,就2011-2013年学生居住地区的家庭所得排名来说,所得水准前
5%的地区在考试入学和个人申请分别占35.36%和36.9%,以地区平均这样比较粗糙的数据
来说相差无几,但在繁星推荐这数字只有22.11%。如果是看所得排名的后50%,考试入学
和个人申请分别占5.05%和4.33%,而繁星推荐则超过它们的两倍:11.56%。从这组数据看
来,多元入学非但不是多钱,反而还有助收入较低的地区的学生上台大。
低收入户比例
和1.0一样,因为没有个别学生的资料,我们只能知道多元入学有成功将机会带给弱势地
区,但没有办法知道这些机会是不是分配给弱势家庭。不过从低收入户比例还是可以看出
一些端倪:2011-2014年间全台的大学生低收入户比例为1.38%,而台大仅0.56%的学生属
低收入户,但繁星入学的学生中1.6%的学生属低收入户,显然繁星推荐对低收入户子女进
入台大有其助益。另外,指考生的低收入户比例也高于个人申请,但因为还是无法排除“
本来就会上台大的人提早放暑假”这因素,我们仍然无法推论“个人申请=多钱入学”。
想想一般宣称“个人申请=多钱入学”的逻辑,大多是说家境好的小朋友可以从小补英文
、补才艺、懂穿衣也懂吃饭,在面试和准备申请资料时有优势。但这优势难道负责面试的
教授会不清楚吗?如果担心面试会偏袒家境好的小孩,系所在审核学生时大可以忽略所有
的才艺证书、甚至是刻意为没学过才艺的小孩加分。反而是只看考试成绩的审核方式,没
钱补习的学生相对于家境可以负担补习费的学生必然处于弱势,而且还无从补救。
2.0缺了什么:繁星与指考
这些结论显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多元入学确实有成功分散台大学生的来源。然而它们
也有一些共同的限制:
缺乏个别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只能以居住地区的平均值代替;
我们知道这些学生来源有分散,那他们进大学后表现如何?
这两点都是资料本身带来的障碍,所以也只能两手一摊说我们已知的就是这么多。李浩仲
、李文杰以及连贤明(forthcoming)分析1994-2012政治大学的学生入学资料,同样只能
以居住乡镇的平均报税所得代替学生的家庭收入。他们也发现多元入学将机会带给更多非
明星学校的学生,也让居住地区平均所得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政大。
以第一点来说,更多的学生来自平均收入低的地区,会不会是因为地方角头之子上了台大
,而角头邻居全都一穷二白,所以拉低了入学地区的平均收入?这有可能,但资料上也无
法验证。不过从笔者呱牛的经验来说,那些来自过去没有人唸这么难考大学的环境的学生
,他们的示范往往能鼓舞其他同乡来尝试。过去他们老家没有人来试,很有可能只是因为
以前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个选项”。
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也都指出“榜样(rolemodel)”是提升地区教育水准的关键。研
究上大家都还是希望能取得更详细的资料来验证“角头之子假说”,但就算真的得利的是
低所得地区相对有钱的家庭,基于鼓舞人心和开拓选项的作用,应该也是好事。
第二点就比较困难了。做研究时无法取得取得学生在校表现的资料,我们怎么知道繁星学
生收进来没有被惨电?台大的资料无法回答这问题,但中山大学的叶高华老师根据2015年
该校的学生按系级抽样的调查进行分析,发现繁星入学对自述名次有显著的负向关联,也
就是其实是繁星生入学后平均表现优于指考战神,而申请入学的学生与指考生则没有显著
的不同。另外因为自述名次可能有偏误,叶老师从中山大学教务处取得全校学生匿名的成
绩资料,结果以2007年入学者的毕业平均成绩来说,繁星生79.2分、申请生76.6分、指考
生77.1分。再怎么算,被电的还是指考生。
别忘了:考大学只是特技表演
然而用学生进大学后的表现来质疑繁星计划,其实就是搞错了繁星的政策目标。2007年教
育部推动繁星时宣布的目标是“照顾弱势、区域平衡”,因此如果繁星生入学后表现不佳
,点出的问题不在繁星选到不会唸书的学生,而是单纯在筛选阶段推动公平还不够,需要
在入学后持续帮助繁星生才能真正达成区域平衡。
国外不少大学会对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课业资源,但在台湾基本上是进了
大学后自生自灭。好在繁星生们十分争气(或是其他人太混),在考试就是真理的台湾,
为多元入学在砲火中保存一些颜面。
此外,以繁星入学成绩门槛较低来判断学生不适合唸大学,这是有效的方法吗?咱们就打
开天窗说亮话:考大学是个毫无用处的特技表演。学测或指考的前一天,大概是各位这辈
子记得最多无用的资讯和一个月内会忘记的资讯的一天。在学习与生活中,大多数的问题
都会以我们不曾认识的型态出现,但考试考得高只是把特定的答题技巧练到炉火纯青。我
们为什么要以这么没用的技能,来粗糙判断说繁星学生表现会比较差呢?
哈佛法学院第一个非白人的女性教授Lani Guinier曾做过一份研究,看法学院入学考试(
LSAT)能不能有效预测哈佛法学院学生的表现。虽然美国申请大学的制度很灵活,但申请
法学院其实和我们考大学很像,几乎完全以大学成积和LSAT分数作为基准,而且各校法学
院之间的排名也非常的固定且受广泛承认。
LSAT作为这么僵固的体制里一个特定领域的入学考试,预测学生表现的能力应该要比我们
的学测或指考准得多。结果呢?LSAT只能解释法学院一年级生14%的成绩差距,远低于
LSAT与家庭收入间的相关性。笔者曾在Guinier的一场演讲中听她如此陈述这结果:用
LSAT成绩预测你爸妈开什么车,比预测你在法学院的表现还准。
结语
在接触多元入学的相关研究之前,笔者呱牛还真没想过我会有称赞教育部的一天。台湾教
育有个特色:人人都同意教育有问题,问题到底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任何共识。我们的教育
辩论也常在各式各样的细节和假议题上打转,要能触及问题核心总不容易。然而从〈谁是
台大学生?〉1.0、2.0到政治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繁星纵然不完美,却已经是
现行制度中较能将机会拓展到相对弱势地区的。
现在反对多元入学的声浪中,不少意见其实都源自忽略真实的现况,以及想像力薄弱使得
对“公平”产生误解。1.0与2.0前后相隔14年的两篇研究,应该能告诉我们就现实来说,
联考没有比较公平,而繁星确实也把上台大的机会带给更多弱势地区。坚持考试才公平的
人,除了要努力忽略这些事实,也需要避免成功想像出联考会如何优待家境适合考试的学
生。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前者,希望这篇能稍为解决;而针对后者,那就是笔者认为多元入学最
重要的效果:除了让以前没有机会的人进台大,也是让目光狭隘的“好学生”多多认识出
身与他们不同的人。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5532
作者: siscon (laisan)   2017-12-19 23:36:00
讨论到烂了都讨论几十年了
作者: sam85sam22 (degrom165)   2017-12-19 23:37:00
没空
作者: siscon (laisan)   2017-12-19 23:37:00
教育这块现在大众比较不关心吧 政治操作范围不大
作者: online135 (98分美元宇宙星尘)   2017-12-20 00:00:00
没空
作者: ccatter (心之所向 道之所在)   2017-12-20 00:43:00
先推再看 在台大这几年很有感触 身边一堆钱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作者: bluekuotz (锅子)   2017-12-20 01:54:00
作者: jiselle (jng)   2017-12-20 02:29:00
推 努力看完了
作者: KH21 (nihonium)   2017-12-20 09:14:00
文长还是看完了
作者: mayonaizz (zizi)   2017-12-20 09:47:00
繁星学生的素质有好也有坏 但是我觉得共通点是都蛮努力的~
作者: marsonele (marsonele)   2017-12-20 11:36:00
我妈15年来一天吃一个便当养我 我到台大也是一天吃一个便当养活自己 怕人家发现我很穷都自己吃还好男二女六饭面吃到饱 我都吃三碗^^还同学说不合群怎么一直家教这么爱钱 呵呵
作者: sekihantb (sekihantb)   2017-12-20 12:12:00
路过的天龙人惭愧推,身边的繁星同学真的比我努力很多…
作者: happy520983 (大栗旬)   2017-12-20 13:12:00
繁星上的比较能适应才正常吧 高中三年都很努力的人怎么可能输给只拼一次考试的人
作者: RoberBud (假安徒生)   2017-12-20 13:58:00
拨接?抱歉看错篇...
作者: vankojau (撷把绞众)   2017-12-20 20:49:00
三级贫户念南一中的阿扁也是本篇要斗的对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