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
看到这篇,就忍不住想上来补充<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吕世浩老师的观点
简而言之,他觉得推甄越来越盛行,让穷学生上台大的机会越来越少
中国行之千年的科举制度,到后来演变成僵化的八股文取士,为什么呢?
老师说这其实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啊,因为这是想了很久想到最后,
唯一一个公平的方法,可以消除贫富贵贱的先决条件,完全就是看你多会写
格式化的八股文啦><
只要制度有一点灵活度,就是有钱人占便宜
我是觉得老师说的这句很合理,他举出,如果你是教授,看到两份备审资料,
一份是有钱人家的小孩,有从小到大,学过各种才艺的经验,有许多检定的证书,
而且还有精美的排版和装订;
一份则是穷人家的小孩,内容除了优秀的成绩外,则乏善可承,
这时候你会选哪一个?答案很明显嘛!
以上是教授说的,但我觉得更可怕的是,即使今天审资料的人想多给穷人家的孩子
多一点机会,也完全没有理由把乏善可承的资料给得比较高分!
制度越复杂,穷老百姓越吃亏
以前的联考制度,和现在的学测相较起来却实是简单多了,考完之后选填志愿,
一战定江山。
但现在的学测推甄,评比项目除了学测级分,多了备审资料、面试等等,
什么时间之内要送资料,最多只能报多6个系,怎样报名比较保险,报哪些系
面试时间才不会撞到,有太多要考量的因素了。最后,还要缴推征报名费,
6个系都报就要将进万元,穷人家的小孩,有可能吗?
那他可以报少一点啊?但这样机会一比就比有钱人家的小孩少了许多
小弟我也是学测推甄上的,觉得学测就是比较保障程度好的学生,不会因为一场联考
失常就落榜,综合在校成绩、备审资料等比较能反映真正的能力,面试更能直接挑到
适合的学生,制度设计原是美意。
但是制度的灵活度很容易造成对有钱人有利,这不能怪有钱人利用制度,他们只是运用
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在制度下作最完善的准备,可以把备审资料做到尽善尽美,参加各种
考试检定取得证书,多上才艺班,或是预先练习模拟面试。对于穷人家来说,这些资源
难以取得,自然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台大作为台湾最高学府,推甄的比例却越来越高,有些系甚至几乎全面推甄,我认为是有
瑕疵的。
教育,不应该独厚某些族群,应该让每个人的机会均等,让阶级有机会流动。
过去,许多人家的父母即使家境不好,但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在联考取得好成绩,带给
我们现在小康的家庭。
但反观现在,我们偏乡的孩子、家境不好的孩子,真的有和其他孩子均等的机会吗?
连繁星计画,也都成为有钱人特地去念私立学校然后占掉了那本来就不多的名额。
台大出来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居于要职的机会比较多,在政府机关内也很可能是制度的
设计者,是政策的规划者,如果这里面都是较有钱的阶级,他们永远不会了解在这个国家
里面穷人的苦,有钱人设计的制度总是对有钱人有利,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从Teach For Taiwan的发起,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偏乡,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品质较低,师资
确实比较缺乏,而通常,偏乡的孩子比都市来得要贫。他们一开始就输了,进入好高中的
机会很少,即使在好高中靠自己努力拿到好成绩,最后却很可能因为推甄制度而还是挤不
进台大。
公益平台董事长严长寿先生也不断重申教育要均等的重要性,在台东创办均一中小学,取
名均一,就是要强调均等。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说:人才、制度、民族性,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吕世浩老师
也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制度,要靠人去不断补救与修正,但是我们现在在制度上
的改变,是越来越趋近完美,还是走错了方向呢?
我想我指的所为有钱人,也不是多富有,只是相较于穷人有钱的意思,包括我自己算是小
康的家庭,大家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到一流学府,不是靠特权推甄,不用因为制度,而
对那些制度下的不利者有什么愧疚,但应该回头想想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最后补充一下,虽然不太知道其他学院怎么样,但以工学院来说,推甄几乎都是看笔试,
等于考完学测后再来考个笔试,相较于备审资料和面试,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比较有机会
,不过明明只是考个笔试,推甄费却要收到最高的$1500,简直就是摆明了我是台大,
收多少钱你都会来考......虽然工学院是穷啦,但这样抢钱实在有些过分。
作为一个工学院的学生,实在不太会写文章,我不敢说这文章论述很有逻辑,但引用老师
的话都是回去看笔记的,应该不会错XD大家鞭小力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