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China_travel 看板 #1L1qGrXx ]
作者: juandon (celebrate) 看板: China_travel
标题: [情报] 拥抱人文价值 青年携手创新创业
时间: Tue Mar 17 04:59:30 2015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0001062-260306
(张希慈/青年创业家)
“你觉得大陆和台湾年轻人的创业有什么差别?”
今年初,我和一群台湾年轻创业家朋友,到了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参加一场路演活动
(pitch show),整场活动来了超过一百人,好不热闹的梦想家聚会。一家北京当地
的电视台记者看到我站在旁边沉思,便问了我这样一道问题。
“很多人说,台湾创业家的外在困境在于市场太小、愿意投资初期创业家的资金太少
,而内在困境则是台湾创业家多选择满足台湾自身需求、在资源少的情况下仍常常单
打独斗,于是创业的死亡率高,难以跟拥有市场与热钱的大陆青年创业家一争高下。
”我想起在各种创业家聚会的场合中,许多创业家前辈都共同有的殷殷叮嘱。
敢于走上不同的路
“然而,其中有一件事情我觉得两岸青年的创业很相似的,也就是彼此都越来越认为
‘创新’很重要。”
“怎么说呢?”记者问。
“两岸的青年都越来越敢尝试,走上学校没有告诉我们的那条路,我们越来越喜欢自
助旅行、喜欢挑战自我与旧规则。”我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采访我的记者跟我年仅差一岁,她看起来也是对这观察有些好奇
,接着问道。
“这些青年想要改变、想要创造些不一样的可能,或至少创造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尝
试突破新鲜人的薪资线瓶颈。而同时,‘大人们’也开始觉得这一世代的发展也不再
能按照以前的发展逻辑走了,于是,他们也开始支持‘创新’,期待年轻人可以用创
新方法,解决他们以前留下的各种问题与困境。”
这些感触很深,因为我就是台湾这一代的年轻人。面临着低薪资、高房价的挤压,面
对着社会问题在科技发展与公民意识抬头后越来越清晰,我们好像不能再只相信上一
代教给我们的生活逻辑。有很多问题与需求等着我们去挖掘,有很多改变世界的机会
等待我们去实践。而这些挖掘与实践的周期,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短了
。
大陆很快追了上来
两年前,我曾在北京大学读书当交换生。当时选了一门与“社会企业创业育成相关”
的课程,班上不过三十名学生,而同侪们对于这门课多半抱持着观望的态度,比起同
时间台湾校园由下而上推动社会创新的氛围,两岸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度高下立判。
也别说创业了,当时我在大陆的好朋友,连要休学一段时间,参与一趟由国际知名杂
志赞助的自助旅行,都遭受学校重重质疑。
“那时候,‘创造’对于大陆来说好像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我回忆起当时同期赴
大陆交换的同学,他带着满腔热情在大陆修习创新创业课程,却因为创新精神尚未普
及,而在课程讨论中屡屡受挫。
回到台湾后,一年后我离开了校园,带着青年教育的公益创新计画走入社会。去年,
因缘际会参与了大陆知名的公益提案竞赛。在那场比赛中,我遇见了无数正在推动大
陆社会创新的青年学子。他们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早已了然于胸,他们同时也很尊重
敬佩出席的台湾年轻人,因为他们觉得台湾年轻人的社会创新精神比他们更深,看得
、做得都比他们多多。
“我倒觉得不是台湾年轻人天生特别优秀,而是我们的学校、非营利组织、政府都不
断在提供年轻人机会与资源,让我们可以练习用‘创新方法’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
年轻人会创造奇蹟
面对这些来自大陆的赞誉,对我来说,事实上是台湾社会对于青年的期待与支持,所
成就出的一道台湾美好风景线。年轻人想做点事情,政府、学校、营利组织与非营利
组织愿意当青年的推手。于是,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般逐一茁壮成长。
后来,我透过这群优秀的大陆青年,很快便发现在大陆各个重点城市,针对社会创新
创业的培育组织已是满地开花。黑苹果、创行、AIESEC、恩派、友成基金会、南都基
金会……这些组织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支持公益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其中
投资超过千万元的组织也所在多有,许多国际非营利组织、名人也愿意与大陆相关组
织合作,一起解决大陆的社会问题。
于是,大陆便也出现了“青年导演计画”、“多揹一公斤”、“iJoin”、“无障碍
艺途”等优秀的计画、组织。虽然起步慢了一些,但是当大陆的社会也期待年轻人
负起社会责任,并且也愿意为这些年轻人创造更多舞台时,夹带着更多的国际资源,
这群大陆的年轻人未来将会创造出多少奇蹟?实在令人期待。
人文关怀日趋接近
如今,创新概念已经开始植入大陆青年的脑中。台湾现在还走在前头的,是我们对于
文化的重视、生活方式的尊重、弱势的关怀、人民之间的互信。唯有带这些自觉,结
合创新创业的能力,创造出我们认为更有经济、社会价值的服务与产品,我们才有可
能持续成长。
“两岸的年轻人心中的关怀越来越接近,而此时,就不再是我们要如何拼过对方、利
用对方;而是思考我们如何带着相近的背景,结合跨界的思维,共同创新创业。”
或许再跳脱一些,我们可以不再思考台湾如何如何、而大陆又如何如何,而是立基于
自己成长的土地,抱着越来越相似的文化、语言与价值,一起思考我们能为世界共通
的问题多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