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校园] 向生态借镜-社会资源配置行为的生态启发

楼主: shenerica (一朵小花儿)   2014-10-29 15:19:30
===10月份沈圣峰老师专题演讲的记录出炉===
也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我们11月份林裕彬老师的演讲唷
报名网址:http://ppt.cc/SNiP
11/3 [全球变迁与土地使用]
林裕彬教授(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系特聘教授)
=======================================================================
沈圣峰博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主题:向生态借镜-社会资源配置行为的生态启发
撰稿人:郭名扬
全球气候变迁的争论与议题,是当今学界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已经表示,全球气候
变迁将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导致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的关系上重新
布局,甚至有人推论,气候变迁将导致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人类社会将会为了资源的争夺
而相互竞争,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可能性。
然而,沈圣峰老师长年研究生态环境与生物社会性的关系,从他的角度来看,其实环境变
得恶劣,并不一定会扩大生物种内之间的冲突,反而有可能增加彼此合作的机会。此外,
当我们想要去探讨,人类的社会性行为对于气候变迁造成了重大影响后,会怎么样回头来
冲击人类社会时,沈老师认为,其实这时候反而应该要重新去检视,生态环境因子是怎样
影响生物种的社会关系,例如是合作或竞争?这样才能够更清楚知道气候变迁影响人类的
基本方向。
老师一开始,带我们从过去既有研究来看,明确指出人类的演化与发展关系最初从非洲而
来,在短短的十几万年里头,横跨了各大洲不同纬度,而这也代表人类这一物种,同时存
在于各种环境条件里头。但人类最初也有不同人种,包括我们所熟知较晚期的智人、直立
人、和尼安德塔人。社会大脑假说(Social Brain Hypothesis)认为,脑容量比较大的
人种会比较聪明。要维持社会接触、配偶关系等,甚至于辨识同一群体,其实都是要有一
定的认知能力,而这样的能力被认为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原因。可是这样的推论经常是
由研究化石而来,所以还是有很多的模糊空间。
之后老师提到,Edward O. Wilson的著名假说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此假说认
为,蚂蚁与人类各别是无脊椎、脊椎动物之中生物数量最多的,是因为他们之间懂得合作
,合作提高了群体的效益,所以成为最强势的组合。但是沈老师认为,我们还必须进一步
去探讨更基本的问题,合作的关系与生态上成功的原因?好的环境或是不好环境会如何促
进社会行为的演化?是什么条件会演化并促进物种成功生存?
有两个假说试着回答,一个是Emlen (1982)所提出的Ecological Constraint
Hypothesis (注1),另一个则是Fluctuating-Harsh Environments Promotes Sociality
(注2)。前者认为,稳定而好的环境之中,大家可以独立繁殖,造成群体密度增加,合作
其实是要辨识彼此并对抗种内竞争的压力。换句话说,合作并不是为了对抗生态环境,而
是好的生态环境下的另一个副产品。原本在生态上已经很优势了,所以才有合作的行为。
然而后者却认为,在一个变动的、不稳定、恶劣环境之中,才是促进合作的行为,合作是
为了要对抗恶劣的环境。
而沈老师如何回应这样的假说呢?老师就尼泊尔埋葬虫的研究,给了许多启发性的发现和
观点。尼泊尔埋葬虫会将动物的腐尸处理并埋藏在地底下,作为下一代破卵而出的营养食
物。埋葬虫的竞争者是同样具有腐食特性苍蝇,苍蝇在温度愈高的地方,活动力和分解力
就愈强。因此,在苍蝇的数量愈多的环境,对于埋葬虫而言,其生存环境愈恶劣。沈老师
的团队借由不同海拔的野外箱子作实验,以控制埋葬虫的数量,并且允许苍蝇自由进出,
并透过加热器来使海拔因子限缩于温度因子上。研究发现,温度低的环境中,苍蝇的分解
力较低,对于埋葬虫来说是好的生存环境,可是他们却花了很多时间在打架;可是相反地
,温度高的地区苍蝇分解能力加强,埋葬虫的生存竞争加强,就花了比较少的时间在打架
,合作的关系多了。换句话说,如果单就海拔来看生存环境的范围来说,在不合作状况下
,生存区域比较窄,如果合作的话,生存的区域扩张,也代表其竞争能力变强。
沈老师从另外一个研究当中,更细致地以赛局理论,探讨环境与生物社会性的关系和结果
。沈老师研究梅峰的冠羽画眉,在雨天的恶劣环境和良好的天气作比较,探讨这些不是亲
戚的个体,需要一起下蛋在同一个巢时,是否会一起合作?研究发现,在下大雨环境恶劣
时,冠羽画眉打斗时间就会比较短,平均生蛋的数量也比较少,雏鸟的重量会比较重。而
如果雨量减低,则冠羽画眉打斗的时间增加,生蛋的数量也增加,但雏鸟的平均重量就比
较轻。因此,沈老师发现,环境愈恶劣打斗与生蛋的代价就会愈高,但环境愈良好,合作
同时下蛋,雏鸟的重量都较轻,比较容易死掉。回应了经济学之中,著名的公共悲剧例子

基于以上的两个研究,沈老师表示,他的看法相当符合战国时代孟子的论点:“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故称为“生于忧患”假说。也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之中,物种会形成社会
群体合作,有利于提高物种竞争力。然而,回到一开始的讨论,人类的扩张究竟是因为生
于忧患?还是从种内竞争开始?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合作?或是合作而提高竞争力去扩张
?也许我们需要更全面的来检视,透过动物的行为研究,作为人类社会的反思,让我们重
新回来看,竞争与合作跟环境变化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动物学(Sociobiology)的基础。
老师引用Robert H. Frank一书《Darwin Economy》,认为经济学总是说看不见的手,但
从动物社会学来看,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看不见的手,而有更多的动物个体、以及群体
之间,在环境条件变化下的复杂社会关系。
后续现场延伸问题:
1.如何从物种的数量大小,来看待台湾的出生率和人口结构的问题?
2.动物行为学如何有效解释人的行为,人类有更特殊的原因采取合作,或是文化造成的不
同制度?动物的同理心?以及人和动物的差别?
(注1) 此假说以非洲塞舌尔郊鹰为例,指出塞舌尔郊鹰移到新的小岛后,以一夫一妻的繁
殖方式直到愈来愈高的密度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合作的行为。
(注2)Emlen,1982 ; Rubenstein and Lovette,2007 。
※ 引述《shenerica (一朵小花儿)》之铭言:
2014年秋季
台湾大学全球变迁中心系列演讲
生态与社会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中午12:30-14:00
地点:台湾大学全球变迁研究中心后栋4楼403室(近台大醉月湖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