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105上 陈东升 社会学甲上 期中考

楼主: tchen (泰伦斯)   2016-12-01 00:04:34
课程名称︰社会学甲
课程性质︰社会系大一必修
课程教师︰陈东升
开课学院:社会科学院
开课系所︰社会学系
考试日期(年月日)︰2016年11月22日
考试时限(分钟):180分钟
试题 :
第一部分简答题(请不超过七十个字来回答下列问题,每题3分):
1.Christine Williams的研究显示透过符号诠释的社会互动,社会行动者(顾客或是女店员)是有相当的自主性来协商互动规则或是创造互动规则,根据她的研究,请说明社会行动者有哪些具体的行为,可显现出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
2.邱淑雯研究日本旅行产业女性工作者对于台湾旅客的看法,这些女性工作者是透过什么样的符号互动过程来形成对于台湾旅客的想法呢?
3.Edin和Kaflas的研究指出一些对于未婚怀孕的问卷调查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和他们的研究有何不同?他们的研究又是如何来履行社会学家的允诺(promise)呢?
4.请说明功利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自由至上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对于政府向有钱人征税会不会有差异呢?为什么?
5.工人阶级学生进入精英法律学院就读时,选择成为中上阶级的成员,他们所使用的污名身分(认同)管理策略和女性脱衣舞者管理职业所形成的污名身分(认同)会有差别吗?使用这些策略后会有什么后果呢?请说明。
6.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分为三个阶段,从个人享乐主义、规范服从到自我良心原则,请你举一个道德矛盾的案例,简单说明社会行动者在三个阶段所采取特定行动的理由。
7.请你简单说明以下这段文字的意思,并且指出这段文字有什么社会学的意涵?
"Thus, there is a double bind in undergoing a double-eyelid op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women are rebelling against the notion that one must be content with the physical features one is born with, that one cannot be creative in molding one's own idea of what is beautiful.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conforming to Caucasian standards of beauty."
8.我们上课时讨论过文化的移转扩散,大多数的例子是台湾引入的文化元素(饮食风格、子女教养、生活方式等等),而茶艺文化则是台湾向中国输出的文化。中国旅客特别重视台湾茶艺文化,并视为是传统正典中国文化的精华,为什么?张静红的研究中,对于什么是正典文化的讨论有何意义呢?
9.米德有关于社会化的理论分为模仿期、玩耍期、游戏期,请说明玩耍期和游戏期的社会化方式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10.Mills在社会学想像的第一章说到“我们经常听说,我们世代的问题,甚至于我们世代的危机,现在已经从外在的经济领域,移转到个人生活品质的问题——事实上,他们的问题是,在不久的未来,所谓个人的问题是否会出现。所以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童工而是漫画书,不是贫穷而是大众休闲”。Mills在这里想要传达的论点是什么呢?
11.吉见俊哉指出博览会与帝国主义的结合早在1851年伦敦博览会就已经显露,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帝国的统治者又是透过什么做法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12.Goffman的戏剧论提到社会互动要理想化(完美的演出)与戏剧化,要达到理想化的目标,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根据镜中之我的概念,你要如何创造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接着,请你说明为什么外科护士相对于内科护士在社会互动过程比较容易达到戏剧化的目标呢?
13.社会行动者透过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所传递的讯息,前者就是Goffman所说的表达(give),后者就是流露(give off),哪一种传递讯息的方式比较能够显现出社会行动者的心意呢?请举例说明之。
第二部分申论题(每题15分):
1.
a)Goffman指出我们在公共空间和别人互动时,我们对于即将出现的他者会有预期的社会身分(虚拟社会身分),而他者的真实身分与预期社会身分会因为身体、人格、社会背景特征等缺陷出现落差。请问一般公众对于女性脱衣舞者可能会用什么样的预期社会身分呢?为什么?又会出现什么落差?
b)菁英法律学院中上阶级的学生对于劳工阶级学生会用什么样的预期社会身分呢?又会出现什么落差?这些劳工阶级出身法律学院学生的家人又会对劳工阶级的学生用什么样的预期社会身分呢?可能又会出现什么落差?
c)当预期社会身分和真实社会身分产生落差时,要跟他者进行互动时,他们会“演”得很辛苦,为什么?(你的说明必须要包括察觉的无限循环等重要概念)
d)受污名者开始受到指责贬抑时,他会认识一些和她有相同真实社会身分的朋友,并加入这些人组成的团体,但是她可能会产生入会的反复循环,请说明其理由。
2.文化包括物质、认知、规范与情感等四个面向,彼此是交互影响的。
a)互联网、卫星定位系统、智慧型手机、应用软件等物质层面的创新,对于强互惠的价值观(共同搭乘、维基百科)或是仇恨情绪(挑衅留言、种族歧视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从强互惠或仇恨情绪择一讨论之。
b)信念(beliefs)是对于世界或是外部事务的想像,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人对身体的看法等。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者Rydgren探讨信念的形成机制,他提到三个不同的机制:i)Categorization(类型化);ii)Inductive Inference(归纳式的推论);iii)Analogism(类比)。请你运用这三个机制来说明为什么许多公众对于日本辐射污染地区食物开放进口,会认为对于身体健康有伤害(一种人对于身体的信念),因而采取反对的态度。
c)认同是属于情感层面的文化元素,认同包括种族、性别、地域和国族认同等等,台湾国族认同在1970年代的世代(回归现实)和千禧世代(自然独)是形成或转变的过程是不一样的,请讨论之。
3.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及冯涵棣的研究都是在跨文化比较上进行,
a)请应用Mills社会学想像的概念来说明冯涵棣的研究是如何连结这些参与羞耻感教化的个人生命史(作者、小孩、或母亲)和社会历史呢?如何把个人困扰变成社会议题(例如,只有外部要求的羞耻感却没有罪恶感所以华人社会是不够文明的)呢?
b)接着请你比较一下冯涵棣研究的结果和吴齐殷严酷教养的研究发现有何不同,那一个比较符合镜中之我(looking glass self)的论点,为什么?
c)当一个小孩从家庭进入到学习机构后,除了老师的教导之外,最重要的是来自同侪朋友的社会化,请你根据上课所讨论到的阿鲁巴游戏来比较同侪和家庭社会化有何差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目的)?
d)瑞士学者的研究显示分享游戏的结果显示相对(2,0)选择(1,1)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可不可以用来说明同侪的社会化对于小孩强互惠价值的内化会有正面影响呢,为什么?
4.东华大学环境资源学系的戴兴盛教授暑假到瑞士开会,参访瑞士高山的小农庄,写了一篇有关公有财治理的短文(https://goo.gl/KB24xb),请你阅读这篇短文后,回答下列的问题:
a)他提到Garrett Hardin在1968于Science上发表了影响力重大的论文〈共有财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请你说明如果每个人是自私自利的,为什么没有办法创造社会最大的利益呢?
b)请从他的文章整理出瑞士高山的农民是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治理共有财(森林、牧场)呢?这些治理方式和市场、科层体制的治理方式相同吗?请说明之,但要从短文内找到资料来支持你的论点。
c)这些瑞士的农民有展现出社会行动者强互惠的特质吗?有展现出社群主义伦理原则吗?请说明之,但要从短文内找到资料来支持你的论点。
d)如果你是系学会会长,根据这篇短文的论点,你要如何建立一个制度来管理系馆大学部学生使用的联谊室(经常是脏乱、吵杂)或是(经常有人长期占用、乱丢垃圾)的读书室。
补充:
今年据说是因为一开始改太严,所以后来有调分,应该是每个人加十分,加完之后老师是说平均跟往年差不多(应该是七十出头左右吧)。
另外,老师说全班一百三十人中有八十个在七十分以上,最高分九十七分,供各位参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