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103-1 吕欣怡 人类学史二 期中考

楼主: DefierFelix (菲力)   2014-11-14 16:27:25
课程名称︰人类学史二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教师︰吕欣怡
开课学院:文学院
开课系所︰人类学系
考试日期︰2014年11月14日
考试时限:180分钟
是否需发放奖励金:是
(如未明确表示,则不予发放)
试题 :
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8%*5)
1.性/社会性别制度(sex/gender system)
2.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3.多点民族志(multi-sited ethnography)
4.从Talal Asad对殖民主义遗绪的批判观点来说,1960年代之前功能主义或结构功能学派
 成为英国社会人类学的主要典范,是因为这套知识体系符合了殖民者的那些目的及价值
 观?
5.请简要解释,James Clifford在〈部分的真理〉(Partial Truth)文中提到的,传统人类
 学调查方法的“视觉主义”(或翻为“视觉至上论”,visualism)是什么?
二、申论题(请选五题作答,12%*5)
1.“东方主义”这个词,指涉了什么样的知识?这套知识的发展,与欧洲帝国主义的扩张
 ,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连?
2.早期的女性主义人类学者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起源有不同看法,请解释Michelle
 Rosaldo及Gayle Rubin分别如何解释性别不平等的原因。
3.Arjun Appadurai将一个场域(site)中可观察到的全球文化流动区分为五个向度—族群景
 观、科技景观、财金景观、媒体景观、意识型态景观,请选择其中三种“景观”,各以
 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它们的意涵。
4.请说明,“想像”在Arjun Appadurai所说的“全球文化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意涵及
 重要性?又,我们可以怎么研究“想像”?请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5.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遍及台湾各地的社区总体营造,可说是台湾社会在全球化过程
 中重新建构地方性的集体工程。请举出一个社造或部落营造的实例,说明这个社造个案
 是否符合Arturo Escobar所说的“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意即,弱
 势群体借由地方意识的觉醒及地方界域的重新巩固,以抵抗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又
,我们如何判断,这个社造个案是真的凝聚并强化了当地人的地方情感,而不只是政府补
 助或市场需求下的衍生品?
6.据Gupta & Ferguson的说法,马林诺斯基式的田野规范包含哪些要点?“马式”的田野
 规范对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以及研究者的家园与田野地点之间的差异,做了什么样的
 假设?这样的假设,为什么不适用于全球化时代的田野现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