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法鼓山菩萨戒~能在此生正受菩萨戒,真的很幸福

楼主: jul0204 (jul0204)   2012-03-05 20:47:33
很多人,因为读了师父写的‘戒律学纲要’,便发心受菩萨戒。
很多人,因为读了‘梵网菩萨戒本’,所以不敢贸然求受菩萨戒。
很多人,因为只知道受菩萨戒有大功德,却不知菩萨戒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便受了菩萨戒

这是圣严师父所写的三句。仔细对照一下我身边的情况,还可以延伸成:
很多人,因为觉得戒律会让自己生活的不快乐,绑手绑脚,无法开心过活,所以不敢受菩
萨戒;
很多人,因为认为受戒之后再犯戒,会受到处罚与报应,所以不敢受戒;
很多人,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持戒,善根不够,无法发菩提心,所以不想受戒;
很多人,因为听说菩萨戒戒期期间很辛苦,听说要跪很久,膝盖会很痛,会黑青,所以不
敢受戒;
很多人,因为听说受幽冥戒的时候,有冤亲债主来找,会有些情况导致不能受戒,所以不
敢受戒;
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受菩萨戒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菩萨戒,所以不来受戒。
而我呢?去年是因为认为受戒之后再犯戒,会受到处罚与报应,所以不敢受戒;今年则是
因为害怕未来想受戒可是却没时间受戒,所以今年来报名菩萨戒。虽然原因不同,但本质
却是相同的:‘完全不知道菩萨戒是什么?也觉得戒就是戒条,更觉得受戒之后再犯戒是
罪加一等’。
对于菩萨戒的正知见:
以上,很多原因让法鼓山菩萨戒被误解,很多原因让很多人因此却步,弟子真的觉得很惋
惜。若要我说在这次菩萨戒我得到了什么?我会说‘我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菩萨戒有
了正知见。更发愿从此以后要把菩萨戒让更多人知道它真正的意义,使其更多人来受戒,
早日达成人间净土的目标’。因为如此,我决定写一篇心得,告诉大家我以前的错误见解
及菩萨戒的真正意涵,希望大家有所受用。
菩萨戒的本质与特色:
很多人都想成佛,想解脱三界,殊不知诸佛在成佛之前,皆是在人间受菩萨戒而后成佛的
,由此可见菩萨戒是走向成佛之道的开始。所谓戒,可说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同每
个人都知道随地乱丢垃圾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在台湾因为没有法律规范,所以即使知道是
不好的行为,也会‘故意’或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身边目前没有垃圾桶或塑胶袋时
,就会随地丢垃圾;反观新加坡的街道,清洁干净,看不到一小片垃圾或口香糖在马路上
,因为每个居民都知道这是不对的行为,大家也愿意遵守,并且由于法律的保护下,使得
新加坡的生活品质是国际著名的。所以‘戒’,是可以来‘保护’我们。
外传菩萨戒难受,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些道场所用的菩萨戒戒本是以‘梵网菩萨戒本’的戒
条来受菩萨戒。但是里头有许多戒条已不合时宜,如‘要断臂、断指、烧脂来供养诸佛’
等。看到这种戒条相信应该很多人都吓到不敢受戒,而当菩萨法师问说‘能持否’时,却
又回答‘能持’。这样不但戒条已流失意义之外,更使得更多人害怕的不敢受菩萨戒。
法鼓山的菩萨戒的本质,是在鼓励信众‘能发起菩萨誓愿,也就是我们常念的四弘誓愿,
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师父说‘这样的菩萨戒,既能使人欢喜的发起菩萨愿,种下
修行菩萨道的正因,却不会给受戒者带来犯戒破戒的罪恶感的心理压力’。
菩萨戒最重要的特色,则是它是属于‘心法’,与比丘比丘尼戒、五戒的‘色法’不同。
‘色法’在人死后,就不存在了,可是心法却是‘一受永受’。受菩萨戒,是用惭愧、忏
悔、感恩、虔诚的心来受的,对于三聚十善十无尽戒的戒条,也是真诚的相信并且也愿意
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在菩萨面前发愿的。当自己有坏念起来时,会非常的清楚知道这是不对
的,所以也不会去做。受菩萨戒,是用自己的菩提愿心来供养诸佛,而这菩提愿心,如同
我们人的第八意识田、如来藏心、本来佛性,是一样的。人死了之后,即使换个身体,如
来藏心依然存在、本心永远不会失去。这就是许多人受戒完之后,会说‘受完菩萨戒,能
让自己永远走在成佛的道路上’。讲得更仔细一点,师父说‘一旦受菩萨戒,便已进入诸
佛国土的菩萨数量之中,因为发菩萨誓愿,并受菩萨戒者,即是初发心菩萨。虽然常犯戒
,仍算是菩萨。若不发菩萨愿,不受菩萨戒,虽然无戒可犯,也不算是菩萨,只能算是个
好人’。可见若有一念之差时,即使是做好事,也可能会犯错,从以上可知菩萨戒对在家
人的重要性。
法鼓山的菩萨戒:
法鼓山的菩萨戒,是圣严师父以‘梵网菩萨戒本’及汉传、藏传菩萨戒内容做参考,以三
聚净戒:‘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做为菩萨戒的总纲,并以四弘誓愿:‘众
生誓愿度、烦恼誓愿断、法门誓愿学、佛道誓愿成’做为基础,再以净化‘身、口、意’
三业的十善法为准则,制定出适合现代人容易遵守且能利益众生的戒条。
戒的功能,在于‘清净与精进’;律的功能,在‘和乐与无诤’。换句话说,法鼓山的菩
萨戒,在‘拜忏,忏悔过去所造恶业’下,发菩提心,来正受菩萨戒,期许自己在这些戒
条的指引及精进修持的情况下,能成为一个不给自己伤害,也不要去伤害别人的菩萨。在
自己把自己做好的同时,也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并且使他们也愿意一起成长、一起为建设人
间净土而努力。
四天的仪轨,主要是在练习菩萨戒的礼仪、拜忏及帮助自己的历代祖先、冤亲债主受‘幽
冥戒’,所构成的。幽冥戒是先帮助自己的祖先及债主送上成佛之道,也保护自己在受菩
萨戒时能顺利完成。以下将四天的心得与各位分享:
生活作息:
说真的,这次菩萨戒竟然让我与禅七感觉起来,还更轻松。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很讶异,
因为还没上山之前,早就听很多人说很累等等之类的话,可是我却感觉不到,因为‘我什
么都不知道’。很多人都被那些话给吓到了,自己还没上山一探究竟之前,就有先入为主
的观念。菩萨戒的确每天有三次圣严师父说戒时间,也有很长时间是在练习整个菩萨戒的
受戒过程。但是,法鼓山的法师都很慈悲,而且时间的把握也很好。四天下来,不但可以
在早斋之后回去休息,中午也可以睡觉,晚上也是准时九点40分就让我们回去就寝(比禅
七的十点还早)。但这也是需要受戒的菩萨与法师们配合才能达到的。若每一位菩萨听完
师父的开示之后,明白菩萨戒的真正意涵,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升起精进的心,在那种氛围
下,都希望自己可以顺利受戒成为一位‘大人’,也就是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菩萨。所以
我们都很‘认真’但也很‘放松’的在学习菩萨戒的仪轨。其实很累的那些人,说不定是
听了别人说很累,自己才觉得累;也有很多人因为太过紧张,误解菩萨戒及幽冥戒的本意
,无法放松自己的身心,而累倒了。因为在做心得分享时,每个人都不觉得累,只觉得心
有法喜。
演礼:
演礼在这四天中占很大部分。想想看,把诸佛诸大菩萨请到大殿里面为自己受戒,若是大
家动作不整齐,或者心思散乱,这样应该对诸佛菩萨很不尊重吧!但动作步骤很少,除了
有三、四个需要特别教导以外,其余都是我们平常礼佛的动作。至于跪很久膝盖黑青的问
题,在参加前,山上就有询问是否能跪,不行的话可坐椅子,即使参加过程中无法负荷,
也可以到椅子区。我看到有些人撩起裤管,也没黑青,只有一片微红。这是因为我们不习
惯跪着,所以当长时间跪的时候,会不习惯,血管的血也会聚集在那边。但若是有膝盖受
伤过的,的确会跪的比较吃力,可选择是否坐在椅子区。本组的菩萨分享说‘当他觉得自
己快不行的时候,就一直跟菩萨发愿,所以他受完这次菩萨戒最开心的事,就是她全程跪
完’。而菩萨戒最重要的是要拿自己的菩提心及菩萨行来供养诸佛,不是着重在一定要跪
著,所以如果没办法跪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从正式演礼、幽冥戒及菩萨戒,每场跪的时
间也不超过20分钟,因为有时候是要站起来拜下、有时是要站立的。这样的交替之下,也
不会让人感受到很吃力。
拜忏及发愿:
拜忏在菩萨戒中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忏悔现在或者是无始劫以来造成别人的伤害。因为要
成为一个菩萨,首先就是要忏悔。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对于自己做错的事起忏悔心,那有
很多事情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很多错误及争执也会就此发生。除此之外,对于灵界众生也
要起忏悔之心,如这次日本大地震及八八水灾,若每人能起忏悔心、若能清楚明白有很多
大菩萨用他们的生命在示现在保护我们、若能断除自己过多不必要的贪欲,那就不会破坏
大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牺牲生命。一个人若没有忏悔之心,是没有办法成为菩萨的

第二梯次的总护果会法师的一段话,让我真的受了很大的感动:‘很抱歉,过去无量劫以
来对你们造成很大的伤害,真的很抱歉。可是,由于自己的愚昧,没有办法在现在起了很
大的惭愧心,也没有办法去体会你们苦到不行的痛苦,但是现在的我,愿意用很真诚的心
,来忏悔过去对你们的伤害,希望你们能原谅我,也希望能来受幽冥戒,早日脱离三界之
苦,成为一位菩萨’。这段话,是让我在这菩萨戒中,找到另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我
希望你们能够解脱轮回之苦,希望您们能与我一起成为初发心菩萨’。
每次演礼之前,我都会照着法师的这段话,向佛菩萨发愿、向自己的历代祖先及冤亲债主
说话,我觉得这是让我能在这次受菩萨戒有很大感动的重要原因。
圣严师父的说戒:
师父在四天的说戒,清楚明了的说明仪轨的步骤,以及为何接下来是这个仪轨。也明白的
告诉我们法鼓山的菩萨戒,条条不离三聚净戒,每条皆与其他条相关。十戒当中,师父钜
细靡遗的讲解每戒细节的部分,有哪些行为可能会伤害别人等等。师父以他在美国游泳池
旁边,按著小皮球看着水面涟漪的形成及涟漪撞到墙边反方向与下一个涟漪所形成更高的
浪花,说明很多人都以为动心起念没有事,却不知道起了坏念头就是在兴风作浪。‘风能
使水起浪,浪也能兴风’,意念与业力都是环环相扣的。
而师父希望诸位能从一位‘婴儿菩萨’开始做起,虽然刚开始时会像婴儿一样七倒八起、
东倒西歪,但是还是苦口婆心的奉劝我们能够遵守戒条,养成好的习惯。而十条戒律包含
了‘身、口、意’三种类型。
举例来说,常听到很多人说受菩萨戒之后不杀生就是要吃素?师父说:‘不亲手宰杀、不
叫人宰杀活物做为自己享用的食物,但是如果可以进一步吃素更好’。听完师父讲解不杀
生的真正意涵时,其实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要吃素,完全并不是因为要遵守戒条勉强
吃素的。这一点吃荤的菩萨可以放心。
另外,很多人都存有疑问,‘受戒之后再犯戒,是明知故犯,会罪加一等,所以不敢受戒
’,也很多人因为‘目前没有办法遵守戒条,还未想要发心成为一位菩萨,所以不想受戒
’。师父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你可以杀了一个人之后,跟法官说,因为自己不知道
杀人是犯法的,所以可以不用判刑吗’?果报,是当自己种下了恶因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了,不会因为有没有受戒,就可以免去,更不可因为受戒,觉得自己是一位菩萨,就可以
犯戒。但是受戒,可以帮助你在未来之后避免再次犯同样的戒。‘宁可受而犯,也不要怕
犯而不受’,原因就在于,若受了菩萨戒,犯错的话会懂得忏悔并可再重受,渐渐的就会
变清净,也越来越精进。但若不受菩萨戒,便无警惕心,常做恶事却不自知。前面已经说
过了,‘不懂忏悔的人,是无法成为菩萨的’。
而由于害怕自己无法持守,也还未发心要成为一位菩萨的朋友,更是要清楚:戒,白话的
说,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可以保护自己免于灾难,更可以保护别人不被
自己伤害。当七、八岁的小孩子耍任性时,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但当一个40岁的成年人
耍任性时,却会带给别人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戒’来保护我们及保护别人。所以师父说
‘如果不能将所有十善法全部领受,即使仅受其中一戒,也算是一戒菩萨’。但是师父还
是鼓励满分受,原因如‘宁可受而犯,也不要怕犯而不受’相同。
此外,师父也勉励大家,要做一位菩萨,在身仪方面,行为要中规中矩,因为威仪可以摄
化人,可以使人产生安全感;在口仪方面,要注意语言,语言会使人看轻自己,所以不用
‘低俗语、粗俗语、及流俗语’;而在心仪方面,观念有问题,心态就会有问题,情绪也
跟着出问题了,用佛法的正知见,让自己有正确的观念,也可以使自己身旁的人跟着改变

‘一个人的力量,其实不小,只要大家同心同愿,就能无事不办、无事不成’。只要自己
将自己的身、口、意做好,您身旁的人,也会变的跟您一样清净,因为他们在您身上看到
的就是这样。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那不就是很快就能达成人间净土了吗?
正受菩萨戒:
法鼓山菩萨戒的仪轨庄严,及在场所有新戒菩萨的愿力,是这次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其实
有很大部分都是有年纪的菩萨,但大家发愿要成为初发心菩萨的菩提愿心,真的在整个大
殿里面可以感受到。
从香花迎,香花请,请诸佛菩萨前来大殿为自己证明受戒,我就哭到唱不出来了。心里面
想‘不知道是哪里修来的福,可以请诸佛菩萨来为我受戒’。全心全意的,以自己的菩提
愿心来供养诸佛及迎接佛菩萨,每一个人在这一段,几乎是用自己全身最大的力气唱出来
。而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颗菩提种子时,那种内心的冲击及真诚的发
愿,更是自然而然的让我在接下来穿菩萨衣时,放声大哭到起不了身。师父说:本来菩萨
是没有服装的,但是我们还是有给大家服装,希望各位把这件菩萨衣当成忏悔衣,忏悔过
去所造的业并发心成为一位菩萨。
而大家最想知道的菩萨戒功德到底是什么?师父说‘功德,是遵循着戒在日常生活中、从
自己本身做起,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并发广大菩提愿心,种成佛因,这,就是功德了’
。师父也劝勉我们,‘凡夫菩萨,应以圣人做模范,而不是要将凡夫菩萨当作圣人来要求
’。这句话,完全点出了为何大家对菩萨戒、甚至对于佛教有一些误解。有些人回去之后
,由于遵守戒律,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却只是说‘你怎么可以犯戒’,这种话听在未受戒
的菩萨,或者对菩萨戒、对佛法不了解的人,是很大的压力,也会间接造成他们对戒律的
反感。这时应该要用柔软语帮助他们了解为何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在一开
始的时候就要求他当一个圣人。因为‘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
心得与发愿:
是焕然一新、是重新开始;是任重道远、是轻松自在无负担,是我受完菩萨戒之后的身心
状况。真的就像一位婴儿一样,重新开始学习生活的一切,重新开始懂得如何体贴别人,
重新开始知道如何帮助别人。有压力吗?完全没有!因为我只是把我过去不好的行为修改
过来,也发愿要帮助别人能够更了解他们自己,并且发愿希望世界的改变,从我自己本身
做起,如此简单而已!
师父说,能在今生受菩萨戒的人,过去必定也受过菩萨戒,如同前面所提的,本心是永远
不会消失,如来藏心依然存在,所以今生又再来受菩萨戒。希望诸位菩萨,若能看了这篇
心得有所感触,也希望您们能来法鼓山参加一年才举办两次的菩萨戒,更希望您也能将菩
萨戒真正的意含告诉大家,让法鼓山菩萨戒的精神可以流传下去,形成大家都想要来受菩
萨戒的风气。我相信,有朝一日,一定可以达成圣严师父为法鼓山所制定的理念,‘提升
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作者: suecle (你好)   2012-07-17 10:19:00
推!!好感动,光看文章就让我一直哭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