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黄厚铭老师写给同学的一封信

楼主: newNASH (http://nash.iwrock.net)   2007-04-11 01:55:01
※ [本文转录自 NCCU05_MJOUR 看板]
同学们,
我离开台湾、来伦敦进修的生活,已经渐渐步入尾声了。过去这段日子,不再需要忙碌于
教学、研究,也使得我有机会抽离地看待过去几年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但距离越远,却
也让我越加焦虑于系上、学校、乃至于台湾学术体制短视地追求效率及实证主义独霸的走
向。身为大学时期追随流行而转入社会学领域的我,我很清楚兼容并蓄、百花争鸣的开放
态度、以及理论思考的魅力,才是当时社会学之所以能够吸引各式学科背景的人带枪投靠
、并在校园里带动风潮的原因。而今,越来越建置化的台湾社会学主流,却宁可将这样的
学术地位拱手让给在他们眼中不够严谨、扎实的文化研究。但相对于对现有学术体制走向
的疑虑,其实我更焦虑的是,做为未来台湾社会中坚的你们,现在就已经呈现出来的老态
:现实、自私、冷漠、疏离。我在你们身上越来越看不到理想性,这让我对未来感到悲观
。但我并不绝望,所以我决定动笔写这封信。我所要说的是,其实社会学、乃至于政大社
会学系在校园里、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不只身为老师的我们有责任,你们也有责任。
先从一个和你们最切身的事情谈起。记得我刚到系上任教时,最不能习惯的是所里研究生
们上课时的沉默与被动。以致于后来的几年,我在每一门研究所课程之初,都得从各种角
度说服你们上课要多发言参与讨论。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我觉得你们过于温情主义。我看
到的是,你们非常在意同班同学的感受、逃避冲突,而宁可放弃学术研究的理想、精神-
-为了追求知识、真理而思辩的热情。这热情里应是要让你们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所相
信的对文本的理解、对思想、价值的信仰。乃至于,我常说,社会学经常做两种比较研究
来打破我们处在社会中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态度。其一是同一个社会的跨时代比较研究
、其二是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比较研究。我相信,你们也应该在我课堂上看到了其他系所同
学的参与,而发现这样的温情主义并非理所当然,也不是你们的唯一的选择。
甚至我也跟你们说过,轻易地以留面子给其他同学、而不提出自己对他的质疑,这才是真
正的自大与傲慢。想想,在跟对方有所意见交换之前,你又凭什么这么确定他的看法、解
读是错误的,乃至于他需要你留面子给他,而绝对不可能是你自己错了呢?但我在你们的
沉默里,看到的只是跟现实、跟社会妥协。那一刻你们所面对这个社会不大,就是课堂上
的同班同学而已。你们宁可为了这个小社会的和谐而牺牲了学术研究的精神、理想,果真
如此,我又怎么能够期待,你们有一天会愿意抱持着社会学的批判态度,去对抗大社会里
的不公平、不正义呢?还是你们宁可等待风潮起来,安全地当一个潮流的追随者、甚或是
搭便车的人呢?果真如此,你们又如何能够期待在校园里、在社会中,人们敬重会你们是
政大社会系所毕业的社会菁英、会敬重社会学、学术研究的所应发挥的影响力呢?
你们告诉我,你们有各种私人的因素,诸如,成长背景、修课负担、生命阶段等等而不参
与系务,但我却又经常不经意地得知你们对系务、对老师们以力服人的作风、对学科发展
方向的不满与抱怨,但你们大多也仅止于这样私下、口头上的埋怨而已。这景象,对我而
言,就像是新亭对泣,只是徒然相互打击对这个系所、对这个学科、学校的认同,以致和
其他同学一起越来越冷漠、疏离而已。你们只是等著有个人来带领你们,连读书、写论文
也是如此。只阅读老师上课开列的书单、要老师帮你们评估研究主题的可行性,而不是勇
敢地自己去挑战艰难的原典、去探索你们有兴趣投入的研究领域、去说服全世界你的解读
、诠释、还有你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有价值、有希望的,以及说服大家接受、相信你的研究
发现与主张。随之,我也无法想像,等你们毕业以后,你们对这个系所、对这个学科还会
留下多少认同、多少感情。
在知识上,你们可以朗朗上口地说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但
你们却在行动上却宣告著只有结构、没有行动,行动是不可能挑战、修正结构的。即使真
的有机会改变结构的话,也得交由一个没有来由、不世出的英雄来带领。你们轻易地把别
人的行动力与实践解释为个性、成长背景、生命经验、生涯阶段使然。而忽略了对社会学
的信仰、从不觉得有必要把知识跟行动、把社会学跟你们的生命结合起来。社会学对你们
来说,仿佛只是一门学科、乃至于仅仅是谋生的工具,而且还是一个不太有经济效益、不
太有生计保障的谋生工具。社会学从不是你们的生命态度。如此一来,我又如何能期待你
们在藉著社会学知识、藉著政大社会系所的文凭找到工作以后,能够突然不再继续顺从体
制、不再斤斤计较于个人有几篇SSCI与TSSCI的论文发表、何时升等,乃至于如何能够不
只是藉著社会学、藉著学术研究来累积个人的资源、利益、追求自己的社经地位呢?你们
猜想,那时候你们会不会也因为要适应、顺从体制,决定舍弃没有直接利益的教学、而选
择比较有效率、利益的研究呢?(要是我也跟你们一样,又怎么可能花时间写这封信叨叨
絮絮地来说服你们呢?)
我记得,顾忠华老师在台湾社会学会理事长卸任演说时,提出了公共社会学的主张。但我
看到的是,就像是C. Wright Mills所说的,社会学要不因着抽象的理论而与社会现实隔
离,要不就是自闭于高深研究方法的象牙塔。坦白说,我也因此很怀疑你们如何可能找到
对你们的生命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来写就一本让自己喜欢的硕士论文,更别提对社会、对
学术有何贡献了。
扣紧乐生疗养院的事情,我并没有要你们都非得反对乐生疗养院的拆除不可。但你们可曾
花些时间了解工程单位、新庄居民、乐生疗养院居民等等,他们各自的意见呢?我确实没
有要你们非得正气凛然地赞成或反对某一方的立场。而只是期待你们付出一点点时间、关
心一下这整件事情。因为,研读社会学,却一点也不关心社会,那么,社会学对你们的意
义会是什么呢?
乐生疗养院的事情,不禁让我联想到我讲授社会学课程时用过的一本补充教材--尾濑朗
的漫画书《家》。这本漫画书的故事是改编自1960年代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兴建前后,所引
发的一场横跨三十多年的抗争。机场原来的预定地,其实并非成田机场的现址。不令人意
外地,对于预定地的决定,人们总是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袖手旁观,反正只要不要盖在我家
就好了。等到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才来抱怨别人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这就如同我们大多
数人对贡寮兴建核电厂袖手旁观一样。如今,你们对乐生疗养院的态度也是如此,要不觉
得这是工程专业的事情、要不觉得这不干你们的事。但你们却忽略了Habermas如何藉著沟
通理性、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概念,对科技官僚统治(technocracy)进行了什么样
的批判。我深信你们之中的许多人都多少知道Habermas说了些什么,但除了用来应付考试
、写论文以外,Habermas的说法对你们有何意义呢?
在此,我愿意更清楚地说说我自己对乐生疗养院事件的看法。有人说,不应该因为五十个
人,而牺牲五十万人的利益。其实这说法也很类似于我们对待贡寮乡民的态度,我们用全
台湾人的经济利益,要求贡寮乡民接受核电厂的兴建,就如同我们要乐生院民接受疗养院
的拆除一样。要不,我们认为核电厂、捷运的兴建与否、乐生疗养院的拆除与否,该交由
工程师、学者、专家来帮我们做决定。但其实在另一方面,学术文化界与知识份子如果以
乐生疗养院的历史、文化、学术意义而片面要求新庄居民接受捷运工程的改弦更张,这也
一样是暴力。乃至于没有沟通的投票,也仍然是多数暴力而已。对我而言,这个事件是一
个让我们学习沟通、妥协、折冲的机会。一样引用Habermas的说法,我会说,沟通,而不
只是数人头,才是民主的精髓。而Habermas的理论究竟是不是蛋头学者不切实际的空想,
这端赖于你们决定把这套说法当成学术讨论、理论解读的议题而已,还是试着在生活中、
社会里去努力实践它,进而让理论、学术和现实产生对话。对我来说,社会学也是如此。
你可以选择让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系所文凭仅仅做为成就你个人社经地位的工具,也可以
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态度、生命哲学的指引。你可以继续心虚地不知如何说服别人学习社会
学的用处,也可以决心藉着你的实践让人们尊重你花了几年的时间、精力所培养的专业。
藉著一个不同于今日你们的选择,我相信政大社会学系、乃至于社会学的地位,也将逐渐
有所不同。至少,我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你们继续冷漠、疏离,政大社会学系与社会学的
地位,绝对不会有所改变。这是我对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应该是社会学这门学
科早就教给你们的。因为,我也很确定,社会学并没有告诉你们,面对结构,行动是毫无
可能的。不是吗?那么,为什么你们却藉著冷漠、疏离、与私下抱怨等等的举动,一再地
否认行动的可能性呢?
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黄厚铭
底下这个网址是一篇参与运动的学生,对他的行动与他的求学的反思。或许你们也可以藉
此对照看看,你们的不行动,可以让你们有机会得到这样的思考吗?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PotsView/2006/07/27/420_06potsv/index.html
作者: seanlee (芒果)   2006-04-11 00:53:00
我是个转信笨蛋,弄了好几次说...
作者: encounter123 (丝路分手旅行)   2006-04-11 00:58:00
不会啦。我到现在还不会跨站转信。Orz。
作者: kirkblue (macbook)   2007-04-11 03:14:00
廖小明 借我转
作者: spicy3 (坍塌)   2007-04-12 00:16:00
版主翘课:X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