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面来袭的四月天阴郁清晨,校园里响彻树叶的摩娑声,风虽称不上狂也不算小,
穿着短袖衣服仍不抵低温,然而我的心更寒,对学术这一回事,只能说无言。
没错,我写论文的进度慢之又慢,
因为我总是坚持找出原典,上网下载不到,就到图书馆去印,
传图没有就跑到国图去印,吃力地读著一篇篇英文期刊,
仔细做好笔记,绞尽脑汁想着要怎么样“让大师对话”,
找不到的资料、没亲眼读过的资料,就不敢放进论文里,
甚至连“转引自某某某”这种手法也不敢用,
搞得我累死了,念一堆东西也写不出个屁,
这不是研究方法课上面教的吗?这不就是学术伦理?写论文不就是这个样子喔?
但念得越多,文献蒐集越多,就慢慢发现不对劲了,
怎么A学姐的文献是抄B学姐的?
怎么B学姐的文献又是抄C老师的?
又扯的是,连C老师的文献还是抄外国某篇期刊的,
这些“参考”的手段不胜枚举,连错误也一并复制,
敢问这些前辈们真的有看过原典吗?
这样的研究态度真的会带出好的研究结果吗?
那在这样的抄袭参考风气之下,这几年的学术发展到底是不是空转啊?
拜托告诉我,还是有人认真努力的发展学术,
告诉我,还是有人用最神圣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论文,
告诉我,还是有人坚守学术伦理,
我的心好寒啊!
话说前几天,我发现了一件彻底打击我心灵的事实真相。
小时候,我念的国中是一间文艺气息浓厚的学校,
那时候的校长十分重视文学,集合了全校国文老师编纂了一本“吟诵集”
里面是古典诗词,每周要背一则,升旗典礼时要全校抽背,段考也要考,
总之,如果说我有那么一点文学素养的话,就是从国中开始的。
就如同其他学校一样,我念的国中每学期也会举办文艺奖竞赛,
得奖作品会刊登在校刊上,
记得在某一期校刊上,看到高中部新诗第一名的作品,是一个学长写的,
我惊为天人,那首诗的意象好美,深深打动了我,我真的非常喜欢,
于是启发了我,让我开始接触诗的世界,一直到现在我还会背那首诗,
没料到就在前几天,我突然想起这首诗,还有那个作者,
我已经忘了作者的名字,于是顺手在google上键入其中一个句子……
检索出来的结果是杨牧的〈水仙花〉,几乎一模一样,跟我印象中只差了几个字。
我当场傻眼,原来启发我的那首诗,不是我以为的那个人写的,
当年拿校内第一名的那个学长是抄来的,根本不是原创,
在我心中建立了十多年的想像瞬间崩溃,套句阿娇的话,我好傻好天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