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男子跳高选手助跑起跳后质量重心离地的极限?
国立体育大学 Jetlin
跳高时人体的跳跃高度是由三个垂直距离的总和所决定的,
跳高技术理论基础公式(张志铭,1993):
H=H1+H2±H3
H—能够跳过的横竿高度
H1—起跳时人体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
H2—通过跳跃使人体重心升高的高度
H3—人体重心腾起的最高点至横竿间的距离
以一个跳220cm的选手来说(大约是国内最佳成绩),
身高约略190cm,身体质量重心约为104.5±5.7cm,
(参考何维华等人(2004)的以MRI法建立台湾青年男子人体肢段参数之研究而设)
也就是说H1大约为98.8cm~110.2cm,
以H1值来说,一个跳高顶尖好手,
质量重心应该是比国内男子平均值要高许多,
但因手边没资料,不敢乱推测,
所以使用何维华等人(2004)的以MRI法建立台湾青年男子人体肢段参数之研究而设定。
H3值在接近极限的跳高成绩时,
几乎可以说刚好过竿的状态,
我设为H3=5cm~10cm(7.5±2.5)应该算是合理的,
以H3值来说,技术越好者H3值越大,
但已经是接近国内记录的成绩,
H3值相对来说应该很小。
H=H1+H2±H3
套上推估出来的数字后,公式变成:
220=104.5+H2+7.5
H2=108,加上前面的一些误差值,
最多大约再加10cm差不多,
以一名国内顶尖跳高选手来说,
"推测"起跳之后质量重心会提升108±8.2cm。
PS:
质量重心离地不等于一般人量的垂直离地高度,
应该说会略小于垂直离地高度,
因为以NBA量垂直离地高度的方式,
还要考虑在空中延展所提升的高度。
也就是说108±8.2cm还可以再往上加个几公分,
但加多少我没有实际资料,不敢乱推测。
参考文献:
张志铭(1993)。国内优秀背向式跳高选手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体育学报,15期,
239-261页。
何维华、李超群与相子元(2004)。以MRI法建立台湾青年男子人体肢段参数之研究。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4(S),S1-S6。